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台资聚集高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04

陈隽 梁文凤 周鑫 王小宝

摘 要:江苏省台资集聚素有“南有昆山、北有淮安”之说,台资集聚高地已成为淮安的一张新名片。营商环境体系的优化是各地方政府吸引投资、获得发展资源的重要途径,所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聚集,激发台资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及对淮安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法治政府的建设,在不断畅通信息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提高部门重视程度和落实力度、加快构建科学的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机制以及运用智能技术等手段,定能实现营商环境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双提升的目标,为台资集聚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环境。

关键词:营商环境;台资高地

营商环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合作、参与经济竞争的主要支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市场、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城市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主导权就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至关重要。

2020年淮安发展将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淮安市第七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指出,今年全市工作目标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要聚力打赢小康建设收官之战。江苏省台资集聚“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高地已成为淮安的一张新名片。虽然淮安台资企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良好态势,但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淮安整体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等工作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聚集,激发台资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及对淮安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淮安市台资高地建设现状

自2014年获国台办批准为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以来,淮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加强淮台交流合作,加速集聚台资产业,加快打造台资高地,台资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190多亿美元,到账台资60多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超过50%。汇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鹏鼎控股等台湾著名企业20多家,是长江以北知名台企落户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一)创新发展机制

淮安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创成全国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广泛吸引台商来淮“二次创业”,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东部航空货运枢纽“一区两带一枢纽”建设。

一是密切区域合作。与上海、广州、东莞、佛山、嘉兴等台资密集区建立常态化联系,建立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对接机制。2017年5月,淮安市政府与昆山市政府签署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在推进产业园区合作、服务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在省发改委、省台办出台的《关于促进昆山试验区与淮安台资集聚区协同发展的意见》指导下,淮昆两地频繁互动,签署《共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框架协议》并于第十四届台商论坛期间揭牌,市政府成立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从组织上确保淮昆两地有序开展交流工作,今年6月28日,淮安市长再次率队赴昆山考察交流,商讨推进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工作。

二是聚焦产业对接。淮安市政府连续十四年组织“台商论坛”,积极开展“台湾·淮安周”、“淮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等活动,推动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实、旺旺、鹏鼎等知名台企与淮安“三新一特”工业主导产业无缝衔接、一体发展。为了助力淮安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引进台湾全稳农牧、皇达花卉、华光等现代农业项目,以及宝岛母爱医院、岁宝翰联生态旅游等优质服务业项目,聚焦两地产业需求,融入宏观战略规划,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把园区平台作为建设台资集聚区的“主战场”,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为台资企业落户提供广阔的承载空间。

一是建立淮台园区合作机制。推动园区平台与台湾工业总会、电电公会、内湖科技园等多个重要工商团体和园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双方在承接产业转移、参加产业交流活动、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共建共享专业园区。大力推进由两岸企业家峰会在淮设立的大陆首家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建设,落户鹏鼎控股、富士康智能电视机等台资、陆资规模以上企业95家。成立省级两岸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吸引了敏安电动汽车、和兴汽车、和旺汽车等71家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了整车服务本地市场、零部件服务外地市场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国家级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功申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半导体产业园依托德淮半导体、时代芯存等重量级企业,持续加大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力度,致力打造存储器及传感器两大特色化产业高地。

三是做强做优综合平台。不断提升综合平台的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已获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等8个国字号园区,以及8个省级开发区、13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各县区按照“一县一品”的要求,设立特色台资产业园。淮安综合保税区已获批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三)构建支持体系

一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2014年,国台办批准淮安为全国唯一的“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淮安台资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建立了臺资集聚区建设省联席会议机制,为台资高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2018年12月,淮安台资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建立定期召开台资集聚区建设省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淮安昆山台资产业协同发展、支持淮安台资集聚区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淮安打造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支持淮安打造具有台湾元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支持淮安引进台资医疗机构、支持淮台文化交流等16个事项进行了明确。

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服务台资企业的意见》、《进一步加快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台资集聚区核心区建设意见》、《台资集聚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淮十条”等系列政策文件,给予台商台企同等待遇,支持台商台企在淮发展。2018年为贯彻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淮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办法》,从促进经贸合作、推动台胞创业、引进台湾人才、深化淮台交流、优化台商服务等方面推出58条举措,也称“淮安58条”,致力于为台商台胞来淮创业就业、交流发展营造最优质环境,提供最优惠待遇。2019年,召开全市对台工作会议暨淮安台资集聚区建设推进会,印发《2019年淮安台资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产业合作、重特大项目、服务升级、交流提效,在打造台资产业集群、深化与昆山等台资密集区合作、提升台资发展平台建设水平、做实对台经贸活动载体、加大招商力度、深化淮台交流交往、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出45条举措。2020年2月,淮安又在全国率先出台 “惠台企9条”,从而推动台资企业安全有序复产复工、鼓励台商投资台胞创业、推动进出口保障产业链稳定、升级“101%服务”、保证台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方面全力帮助台商台胞克服困难、共度难关,全力支持台资企业抗击疫情、健康发展。

二是健全品牌支持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台商论坛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创办的台商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两岸商界合作的平台、学界对话的讲台、媒体聚焦的看台、民间往来的舞台,5000多名台商及岛内政要通过台商论坛走进淮安。第十四届台商论坛筹备期间,淮安市新签约台资项目41个,总投资36.2亿美元,协议台资13.8亿美元。“两周”活动在岛内影响力持续增强。主要领导每年分别率团赴台开展“台湾·淮安周”、“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活动,通过举办专题产业推介会、密集参访行业协会和企业等途径,推动淮台经贸文化交流。“2019台湾·淮安周”共签署或达成合作意向59个,协议引资36.31亿美元;“2019淮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签署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32个,协议投资10.84亿美元。2、台湾元素闪耀食博会。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加大对台湾名优食品企业的招商招展力度,设立台湾企业专门展区,为台湾企业提供展销平台和发展机遇。2019年第二届食博会吸引旺旺、统一、康师傅、徐福记等45家台湾名优食品企业参展,占境外参展企业的近三分之一。3、“101%服务”品牌享誉两岸。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成功打造101%台商服务品牌,成为淮安对台招商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整合各涉台部门资源,通过设立项目代办中心、开展“101%服务流动红旗”竞赛、组织“与台企同行”活动、建立“台商服务在线系统”等措施,有效形成网络化、精准化、法治化、特色化“101%服务”体系,让台商真正“进一个门,办所有事”,“101%服务”实现升级换代。2017年,全国台商台企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淮召开,101%台商服务品牌走向全国。淮安被江苏省台办授予全省台商服务工作示范点,并连续7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在参评的112个大陆城市中,淮安排名第13位,比去年提高6位。“家门口的店小二,流动中的‘101%法律服务品牌”被评为全省优秀法治实事项目。

二、淮安市台资营商环境的举措与成效

淮安着眼于服务更好、成本更低、政策更优的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台资集聚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环境。

(一)行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淮安市以改革系统化、审批便利化、服务精细化、保障精准化、项目责任化,切实抓好服务台资企业各项工作,行政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推行“项目长”制度。创新实施台资重特大项目帮办服务“市级项目长制”,在全国率先设立副处级台商服务中心,形成“一个窗口受理、多个部门主动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台商服务网,项目长切实做好挂钩项目帮办服务工作,经常性深入项目现场,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快建设、早达效。

巩固升级“2330”改革成果。把握系统原则,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审批窗口,改进服务方式,配合流程再优化、环节再压缩,力求“2330”实现由“2”进“1”、“30”由目前最快18天进一步达到最快17天,平均20天以内,缩短台资企业各种行政事务的办理时间。

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对照国务院文件精神,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全面铺开 “证照分离”改革,簡化台资企业行政事务的办理流程。

推进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的“一网、一门、一次”。聚焦“放管服”改革最新要求,通过强化共享信息资源库等政务服务大数据建设,分层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完善政务服务网建设,深化提升“不见面”审批服务,减少台资企业“跑腿”次数。市行政审批局开通企业注销网上一体化服务,以“一网登陆、一次认证、一键预约、一网共享、同步办理、信息反馈”的方式,实行网上“一站式”注销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注销登记便利化程度。企业注销多部门一体化服务整合了企业登记注销、税务登记注销、社保登记注销、商务备案注销及海关注销。税务部门获取平台推送的企业拟申请注销登记信息后,对纳税人的注销资格进行校验,符合条件的,即时办理。申请人办理税务注销手续后,可直接通过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网上注销登记。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注销登记核准后,系统将企业注销登记信息实时推送至人社、海关和商务部门。

市行政审批局取消企业登记“网上预审”环节,企业可以直接进行企业登记的申报,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登记的时间。取消企业登记“网上预审”环节,让企业登记办理环节减少,办理时间压缩,更加体现出行政审批的高效性。企业进行申请后直接生成文书材料,经营范围也无须进行文字编辑,在经营范围字典库进行勾选即可,更加体现出行政审批的规范性。企业可通过平台随时查询本企业办理的进展情况,随时可以与企业登记部门进行咨询、沟通,更加体现出行政审批的智能性。

(二)政务公开进一步推进

谋划工作要点,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通过学习相关文件资料、赴营商环境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探索形成《2019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等文件。文件从高标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对标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惠企服务为企业纾难解困谋发展、持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探索机制体制建设等六个方面,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开通“营商环境直通车”,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辟电台“营商环境101”系列专题栏目,搭建线上线下政企互动桥梁。通过设置“惠企直播间”,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業负责人走进直播间,政企面对面进行零距离有效沟通,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了解政府部门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解答现场嘉宾和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目前,已分别围绕“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和“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等主题开设4期节目,通过无线淮安在线收看人数累计突破16.64万人次,引发各界热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形成各方参与协同合作新局面,营造涉企服务“最广朋友圈”。

为了架设企业与政府沟通交流的桥梁,淮安市在全省首创开发政企互动通道管理平台系统,通过为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市县区(园区)有关部门分配固定账号,指定企业监督专员和部门管理员操作使用,企业可根据开放权限向有关部门单位提交问题,部门单位管理员在规定时间内对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答复,超出本部门职能权限的、需要与其他部门共同会办的问题,转办至本级营商环境优化办,经沟通协调后指定相关部门进行回复,企业对回复内容满意度进行评价。

自2019年7月1日上线以来,已形成由全市4357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03家市本级商(协)会、166家市直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427家县区(园区)部门为主体的“三位一体”互动网络,即时解决企业所需所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下一步,行业重点企业的准入由各主管部门和县区(园区)营商环境优化办把关,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将逐步纳入系统。

(三)助力企业发展进一步多样化

持续强化服务台企意识。定期开展“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淮安市113家市直单位和44家服务部门积极落实定向服务、定期联络、清单服务制度,通过平台为全市345个“三重”项目提供行政审批职能以外的涉企服务;建立“机关服务云”,汇集服务“资源池”,打造政务服务“网上商城”,企业在线按需点单,政府部门及时服务,利用平台在线为企业提供像“网购”一样的政务服务。针对台商在淮的生活,出台《关于在淮就业的港澳台同胞享有住房公积金待遇的通知》,让在淮工作的台胞享有与本市职工同等的住房公积金待遇;实施台商子女在淮入学优待政策;在淮台胞申领社保卡,享受电子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缴费和待遇领取以及金融支付等功能服务;为台商、台胞换领驾照,方便他们在淮安的工作生活。等等。

不断推进淮台深度交流。一是扩大交流规模。2015年淮台直航以来,淮安赴台公务参访、商务考察、观光旅游的民众每年逾1万人次,台湾每年来淮交流、工作、学习的朋友也超过1000人次。二是拓展交流领域。重点打造企业、教育、科技、文化、观光、医疗卫生、基层、社会管理等八大交流平台,举办两岸青年菁英特训营、“漂母杯”诗歌散文大赛、“郎静山杯”台商台胞摄影大赛、两岸院长论坛、淮台智慧社区对话等系列活动,促进淮台交流向各领域延伸。成立大陆首家台商学院和台创学院,积极创新服务台商台企模式,引入两岸高校优质科教资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和教育文化交流打开了新通道,2016年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驻淮高校累计签约100名台湾教师。三是提升交流层次。每年邀请国民党高层来淮访问,加深双方了解,深化双方感情,实现以政界互动促进经贸共赢。尤其是与台湾重要工商团体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工业总会、工商协进会、电电公会、台湾省商业总会先后多次来淮考察交流,寻求合作机遇。金湖荷花荡景区、古淮河文化风光带创建成为省级对台交流基地,并设立天泉湖旅游度假区市级交流基地,定期开展特色交流活动。

(四)监管行为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坚持“有诉必理、有求必应,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工作理念,多渠道、全方位受理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事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纠正相关部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及查处回应制度。设立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的营商环境监测点,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监督网络;聘请营商环境监督员,围绕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开展体验式监督活动。通过以上渠道,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将及时得到关注,同时开展调查处理,对于典型案例及突出问题,也会采取公开通报批评的方式发挥其警示作用。

深入开展“律企同行”活动,强化监督营造良好台资营商环境。比如建立信访、12345热线联动机制,动态梳理台资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建立规模以上企业信息联络平台,针对“政令畅通、责任传递”等方面,收集突出问题;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辖区企业“大走访”活动,及时掌握台资企业运行存在的困难;强化问题线索处置,加大吃拿卡要案件办理力度;联合市有关部门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举办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深入实施“三知三清”工作法,形成“学习新政策、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规范廉行为”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三单”工作法,以找准问题、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限时整改为原则,积极开展台资项目督查;围绕防范重大信访矛盾、推进污染防治、优化政治生态等三个维度开展督查,为台资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台资聚集高地的建议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更加需要全力优化淮安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台资活力。

(一)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总书记曾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优化和保障营商环境。一是可以确立合法经营的边界,保障守法经营者和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有法可依,对违法经营的主体开展合法惩治,从而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法治提供利益平衡机制。不断推进市场、政务司法等环境的法治化,有利于更好地营造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一是营造法治化市场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依法开展,它的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环境法治化就是要求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面对并处理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从而在公平合法的基础上让市场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是营造法治化政务环境。持续推進营商环境改革,加大落实“放管服”,放管结合优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创造安全的市场环境,改进政府服务方式,多措并举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保持减税降费成效,整治违规收费、转嫁费用等现象,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的作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加快推进与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既降低监管成本,同时提升了监管效能。

三是营造法治化司法环境。通过司法审判的公正、高效,司法审判的公开、透明、程序化,为各类经营主体带来稳定的预期;通过加强案件的执行力度,保障市场经营主体司法救济落到实处。

(二)畅通信息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严格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一项政治工作,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和持续动力。

着力完善常态化、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强大沟通能力,在分散的企业与集中的政府之间搭建一个互相联系的桥梁。行业协会商的职能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政府,准确地传达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二是服务企业,在交易、交涉等过程中全力维护企业的权益。通过制定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体系建设,从而明确其法律地位、性质、功能、责权等要素,理顺行业协会、商会与会员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实现依法设立、行为规范、民主管理、自律发展,最终推动实现其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政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依托先进的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一方面可逐步消除数据孤岛制约,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也可加快企业信用的建设进程。这将有助于推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施“绿色通道”审批服务以及部门协同审批,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从而建立新型政商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信息公开提高政商关系的透明程度。一方面要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丰富信息公开的形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公众参与、社会公示、听证制度、专家咨询等形式,不断强化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从而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这亦是有助于建成廉洁政府、高效政府。

(三)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合力提升全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是反映一个单位或部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的是整个淮安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营商环境的好坏是淮安“招商引资”重要工作的前提与保障,所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该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打破部门界限,抓住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只有突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明确为各相关单位的“一把手”工程,不仅把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当作本部门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完成,更要上升为实现全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每个单位的“责任田”,在全市范围内协同推进,才能使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融入全市大局。针对淮安当前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建议增加对各单位“一把手”重视程度的考核,把它列为与“招商引资”同等甚至于更高的考核任务。

(四)构建科学的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机制

所谓“营商环境评价”就是指评估主体客观、科学、全面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价。其目的就是要摸清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营商环境现状,发现不足、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针对影响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干预,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构建淮安市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机制,可以参考国脉研究院提出的“五力”模型评价体系:一是营商环境执行力。通过对开办、纳税、注销、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证等企业相关领域现状评估,实现基础数据采集、整合、分析,了解各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发展情况。二是营商环境协同力。在“互联网+政务”改革的前提下,考察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协同审批、联合验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情况,目标就是实现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透明化、协同化和精准化,最终形成公开透明、共同监管的商事改革模式。三是营商环境创新力。主要指利用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模式打造的智能化政务服务体系,比如为企业提供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跨城通办、电子刻章、区块链、云共享、政务服务小程序等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四是营商环境支撑力。主要指在“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机构及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政策等,适时组织学习培训,实现对我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指导、监管及推进工作有序进行,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五是营商环境影响力。主要指各评估城市营商环境优化改革工作中的优秀案例及做法,通过各大主流媒体的推介过程,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及工作思路,促进企业、政府等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参与营商环境优化改革工作,实现本地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科学的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满意度、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大众满意度、民营企业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用考核评价结果倒逼营商环境改善的目标。

淮安市行政学院营商环境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陈隽(副教授)、梁文凤(副教授),淮安市行政学院;周鑫(副主任)、王小宝,淮安市台办。

(作者单位:淮安市行政学院营商环境研究课题组,江苏 淮安 223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