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04

吴笑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我国农村发展迎来新挑战。基层自治能力、产业发展动力、基层文化建设等方面问题凸显。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发展路径,践行农村治理自治能力提升、产业生态化体系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对解决农村发展的桎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发展;困境;路径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迎来新的时代要求。***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中讲到.........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1] 农村发展,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关键的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农业建设、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等问题逐个攻破,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农村发展虽取得战略性成绩,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打牢农村发展基础,完善农村发展机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发展的困境

(一)农村基层自治能力不足

村民政治參与程度低。伴随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农村已婚男女青年进城打工已成趋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居多,偶尔也有少量留守妇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农村人口政治参与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大都接受教育程度偏低,政治参与知识储备显然不足,盲目随大流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的政治参与率极低。另一方面,农村事物多以“利益”为主为先,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对于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来说并无直接“利益”牵扯,政治参与意愿低的现象司空见惯。

村干任用老龄化严重。我国农村干部队伍偏向老龄化、经验化、僵硬化的“三化”用人选拔机制。思想领悟高的老党员,退休教师骨干或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高素质人员成为现下农村干部的选拔标准。原因在于:第一,农村高素质年轻人才大都选择在城市发展,预留可选拔人员范围小。另一方面,选拔任用经验足、人缘广、知识博的资深老人更容易获得群众支持。

(二)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产业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然产业竞争优势弱、产业融合发展度低导致我国农村发展动力不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亟待克服的问题。

产业竞争优势弱。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辅之必要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虽不单一化,但竞争力稍有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消费者注重高质量农产品选择。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低。进口农产品凭借质量优、外观美、价格低的优势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而传统农产品因成本高、批量小、外观差逐步被市场淘汰。

产业融合发展度低。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缺乏联动,资源未得最大化利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资本分配不均。农村以发展农业为主,机械化收割、播种、化肥、种子、农药等基础投资成本决定了农业资本占农村产业资本的绝对比例;由此分配至二、三产业的资本相对较少。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意识薄弱。传统老农民的思想严重束缚农村百姓的融合意识,对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方面知识处于“白板”状态,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缺乏实际动力。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人才欠缺。青年大学生人才返乡占比少,现下农村对于产业融合的知识、技术、精力等方面都存有明显不足。

(三)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断节。传统手艺文化因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被淘汰出局。木偶、刺绣、戏剧、金属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断节的问题。造成传承断节的原因由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区发展落后,宣传力度小,社会效益有限化。第二,传统工艺作品与当代艺术审美在价值观上存在分歧,经济效益隐形化。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手段单一,继承人意愿较低,文化效益未知化。

品牌文化建设系统不完善。当下,农村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存有以下问题:首先,品牌文化认知不足。村民不了解品牌文化评定标准,村干不组织品牌文化介绍会;以致农民对当地品牌文化熟知度不够,品牌推广范围受限。其次,品牌文化定位不明确。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其文化定位存在差异性。看不透差异、找不准定位、理不清优势都将成为农村文化品牌化路上最大的阻碍。最后,品牌文化选择不合理。忽略文化特色、低估现实成本、错判消费者需求等都是品牌文化选择错误屡试不爽的因素之一。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发展的路径

(一)祛除农村治理乱象,助力自治能力提升

新时代以来,我国基层治理之难,难在如何有效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难在如何让老百姓绽放笑颜,增强群众的获得

感。[2]村干和村民作为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两大因素,在我国农村发展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增强农村基层自治的主体意识、拓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来源是祛除农村治理乱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增强农村基层自治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淡薄的源头在于国家宣传部署不到位、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村民职责明确不到位。从国家、政府及村民三大主体着手是解决农村基层自治主体意识的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从国家出发,加强政策宣传部署,消除意识淡薄隐患。聚集省市级领导、专家学者参加包含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的基层治理专题“三会”,从理论、方向、总结三方面严抓,确保政策宣传100%到位,在国家部署上切除基层自治主体意识淡薄隐患。首先组织专题报告会,就国家有关基层治理的政策做深度宣传学习,丰富治理理论知识;其次策划专家研讨会,就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巧点进行分析、研讨,厘清治理工作方向;最后开展经验交流会,就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经验分享,总结治理工作经验。

从政府出发,实现权责重力下沉,推进主体意识引导。基层村民组织是乡镇政府实现权责重力下沉的重要抓手。基层村民组织可依托媒体平台,以村民广泛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实施集中培训,提升村民政治文化水平。另外,缩小政府与村民的距离感,刺激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履行好政府服务职能,扎根于人民群众,解决好农民的实际“利益”,营造“有困难找政府”的良好氛围,赢得农民群眾信任,做好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引导。

从村民出发,加强治理理论学习,履行治理主体义务。村民作为基层自治过程中的最核心主体,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号召,参加村民组织的集中培训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主动履行村民自治义务,祛除村中事务“与我无关”的刻板印象,争做新时代合格村民。

拓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来源。2019年3月新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强调“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3]。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政干部的一种,保持其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任用规范,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标准,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保证。鼓励本村优秀青年毕业生,尤其是马理论专业的学子学成返乡,为农村基层干部注入新鲜、青春血液,既可减小受新冠肺炎影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可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迎合干部任用需求。除此之外,可从他乡或他村调用优秀青年党员担任村干部,引进外村治理经验的同时,刺激本村有志之士学习,实现多村协同发展。

(二)构建产业生态化体系,助推基层产业发展

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基层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产业生态化体系构建目标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

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内与国际农业竞争力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方面,既要防止进口农产品的替代,又要在产品自身质量、销售方式等方面发力。针对当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高需求,在生长环境、施肥、药物等方面严格把关,推出有机农产品透明式种植,消费者亲眼所见产品成长过程,既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品牌的最好宣传。国际方面,在同类产品竞争上创新销售方式,对比产品差异;在异类产品竞争上精准产品定位,瞄准目标消费人群,结合地域做产品分析。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资本分配、产业融合意识、产业融合执行型人才是存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抓手。第一,均衡产业资本分配。资本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均衡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分配,实现产业营养化发展,有助于产业生态化体系的建立。因此,实施产业资本均衡分配过程中,首先需要国家、政府、农民三者联动,高效配合,集体发力;其次优化产业、合并归类。对同类产业记性片域化管理,既有利于同类产业经验的交流分享,又有助于高效利用土地、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第二,提升产业融合意识。无意识不行动,产业融合意识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敲门砖。因此,组织专题讲解会宣传产业融合思想,开展交流会解答农民疑惑,开设产业融合培训课堂三管齐下,从理论到实践双向着手增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意识。第三,引流产业融合执行型人才。***总书记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产业融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引导,引流执行型人才指导产业融合实践是至关重要的。鼓励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农业方向毕业的大学生回乡,高校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为偏远农村输送知识型、执行型人才,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发展。

(三)增强精神文明建设,补齐基层文化短板

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为理解农村发展政策、制度方针提供支撑。补齐基层文化短板,需从传统文化传承、品牌文化建设两方面着手。

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农村在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上一直处于放任状态,导致基层农村文化营养流失严重。在群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严控传统文化传承关,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首先,创新宣传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应时而生。科学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传统文化,实现高效传播。网红博主“李子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利用抖音、微博、Youtube等新媒体平台,以田园为创意,拍摄出中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视频,向世界解读着中国文化。其次,增强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包含了一个群体奋斗的光辉历程和无数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一个群体无数荣耀与骄傲的资本。[5]深化传统文化认识,寻找共鸣点,培养共同文化价值观。最后,创新传承手段。传统的一对一教授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的需求,拜师学艺的传承手段追赶不上大数据发展的步伐。录制传统手艺制作流程上传至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网站,全透明、无保留的传承方式既宣传了本地特色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传统文化传承者不断创新的能力。

完善品牌文化建设系统。品牌文化建设系统是补齐文化短板的根本路径,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文化基础。一方面,精确品牌文化定位。消费群体定位、销售地域定位是精确品牌文化定位过程中亟待确定的因素。捕捉适合产品销售的群体,选择同类产品较少的地域销售是拥有固定消费群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科学选择品牌文化。文化的选择取决于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发展优势。信阳毛尖茶闻名世界各地,其关键在于找准了文化定位,不管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还是销售环境都有着较其他乡村没有的底蕴。因此,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寻找品牌文化优势,精确何为品牌文化,科学选择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J].人民日报,2020-01-01(01).

[2]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J].当代兵团,2019(05):38.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2019-03-18(002).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6,第114-115页。

[5]林国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J/OL].湖南社会科学:1-7[2020-07-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61.C.20200622.0956.006.html.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