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亮
摘 要: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化,此时社会矛盾也跟随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具备多元化特征的社会诉求,所有对统筹协调社会治理加大了不少难度。因此,经济常态化前提下如何解决社会治理中新出现的难点、痛点和盲点,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经济发展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以***同志为党领导核心集体的智慧所在。我国经济增速已进入速度换挡期正式步入新常态,致力于早日完成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推动治理现代化伟大征程。继四个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列为第五现代化,彰显出我国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已进入崭新的阶段,也充分体现我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所在,从“目标、变化、政策、路径”等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际操作发生了思想变化。
(二)研究意义
“经济新常态”顾名思义单指的是经济发展领域。但是经济发展又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只有治理水平提高才能提升区域营商环境从而拉动经济发展。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也都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经济调整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影响和扩展到其他领域。对社会治理而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影响社会治理成效已成定局。因此,弄清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及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和完善,社会主要矛盾也由高发期转向平稳期的过渡,标志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治理工作已进入不同以改革开放初那种低效的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将趋向放缓,而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可以将其称为经济发展的再转型。我国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回落,2017~2019年增速分别为6.9%、6.6%、6.1%。中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改革开放30多年每年以平均10%左右的经济高增长率是分不开的。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的转型将会面临短时间的阵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形势严峻,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将削弱社会的稳定性,社会矛盾形势可能依然严峻。
(二)经济新常态下树立新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所有工作的首任
精准高效社会治理工作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提出正确的治理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推进都为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党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而重中之重的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的社会治理管控过渡到现代化社会治理上来,一如既往的遵循系统、源头、依法、综合等治理手段,从治理主体上实现“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从治理环节上实现从“事后处理”向“源头整治”的转变,从治理方式上实现“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的转变,从治理手段上实现从“单一”向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手段的转变。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挑战
人民群众已不再仅仅停留满足于对初级需求物质的追求,而逐步扩展到对公平、民主、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精神追求和向往。但是,例如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亟待于补齐,精准脱贫依然攻坚克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尼系数依然差距明显。“教育、医疗、居住、就业、养老”等问题成为压在不少群众面前新的几座大山。这就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要想群众之所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三、经济新常态下对社会治理带来的阻力和机遇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遇
新常态的“新”就是区别于“旧”,是对之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更正,更是对之前经济发展部分阶段的否定和改进,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前30多年的经济发展来看,经历了正反两面发展状态,符合事物规律和本质。例如:经济“新”常态,之所以有一个“新”字,那就是对标“旧”阶段经济发展模式而言,或者是对标“历史阶段或时期”经济发展态势,从发展速度方面意味着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的高速增长期转化到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期,从发展结构方面意味着从不协调、不平衡转化到更优、更合理发展期,从发展动力方面意味着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化到高科技创新驱动。
(二)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障碍
1、社会诉求多元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的复杂社会,诉求由单一向多元化进行转变。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体制障碍与短板,探求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法德并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综合治理。
2、 社会治理难度增大
经济新常态以来,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较难啃的骨头,改革难度史无前例。随着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实际上正踏入一个“中等收入陷阱”或“发展瓶颈”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阵痛期各种矛盾和风险叠加,不论是历史遗留,还是转型升级,无论是关于公平正义还是环境保护等领域,每一项改革都是相互渗透、互相牵连、牵一发动全身,制定各领域改革政策需方方面面紧密配合。社会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社会整合难度日益加大。
(三)经济新常态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并驾齐驱
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证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应该两者相互适应、促进、融为一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综合工程。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同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不协调,尤其是经济结构改革明显快于社会结构改革,这样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造成消极影响。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摸索,逐步重视社会治理同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和相互支撑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社会治理的政策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就是要突出人民为主体的原则,时刻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当成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要发挥人民民主地位,維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需要调动人民自己的力量充实进去,这些是社会治理工作遵循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不会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才不会失去社会治理现代化人民的支持。
(二)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与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相呼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也是社会治理工作与时俱进再完善的阶段。经济新常态战略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协调并存,经济与社会治理一体化运作,从而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期兑现。同时,经济、基层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三者携手并进。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基层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三领域推进不协调,但可以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完善。
(三)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式
党的统筹协调作用可以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和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党建为引领的“全科大网格”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强调“服务”而不局限于“管理”。通过党建引领,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等主题以服务为目的,依托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战略部署以及资源调度,进而实现科学的“网格化管理”。同时,构建网格与网格之间统筹协调渠道,实现统筹综合社会治理能力。它是一种已在全国推广的社会治理创新举措,能够调动多方、各方资源的积极性,可化解矛盾,实现基层社区源头治理。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融入经济常态化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只有不断对党领导的强化,才有助于协调多方、各方的利益,共识的达成,才能化解矛盾。未来,在加强党全面领导的前提下,提升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共建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推进基层自治,才能达到成果共享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