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祝佳晨
摘 要:纵观沈从文在早期所写的几部小说,不难发现都是和水有关。水元素自始至终贯穿着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从小出生在河道纵横交错的凤凰县,还是长大后求学之地,“水”一直都在他身边。或许是他与“水”自幼就结下了奇缘,这才使得他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一种超脱于众人的“水”性,这种“水”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也因此,沈从文的诸多文学作品才会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沈从文;水意象;寓意;文学创作
引言
湘西,一个既被诸神眷顾,而又为诸神所遗忘的土地。沅水,酉水,沱江等数之不尽的水道宛如璀璨耀眼的珠链,将湘西一个个原始而美丽的村落古寨串起。湘西的人们在此落地生根,大自然用水养活了他们。他们以水为生,与水为乐,同水拼搏。而沈从文,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更是他寄托自身情感的乐园。
一、 湘西—水意象的情感发源地
(一)水之源
贵州、四川、湖北以及湖南四省的交界之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地形地貌的独特、多元民族的混居,这才孕育了湘西的特色文化。而一切的文化,都离不开“水”。作为一个独特的载体,“水”不仅带来多样性的文化,也是沈从文内心深处情感的源头。
1902年,沈从文呱呱坠地于湘西凤凰县。这是一座极美的县城,纵横交错的水道蜿蜒向南……他便是在这里长大的,沱江水唱不尽他的童年歌谣,沅水流域的人情世故更是描绘了他的青春与年少。他喜欢水,喜欢到骨子里,喜欢到烙印在灵魂的深处,喜欢到日后的文学作品也充满着“水”特有的灵气。
(二) 水之性
“水”与“性”似乎是攀不上边的两回事。但二者有着莫大的联系,天地万物的源头来自于水,而“性”则是诞生生命的源头。沈从文在散文里用水来描写男女的欢好,与“水”又扯上了联系。《边城》中的妓女“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而在《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中,身强力壮的水手见到吊脚楼里的妓女们则变成了公猪一般……沈从文从“水”是万生之源的角度来看待“性”,认为“性”充满着原始的魅力,既有着波涛浪涌的澎湃,也有着小河潺潺的细腻,二者和“水”元素的两面性不谋而合。
(三) 水之印象
九曲十八弯的湘西不仅有着独特的水,在水边也有着独特的建筑,更有着一群独特的人,如奉献给江河湖泊的水手、吊脚楼里的妓女、四海为家的行脚人等。这些都是因水而产生的,而它们则是沈从文年少辗转沅水各地的所见所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二、 湘女—水意象现实物质化的精灵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始终带着一种“乡愁”味,体现在对湘西特色文化以及湘西少女的描写上。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着位少女,或许是湘西得天独厚的文化熏陶,沈从文笔下的少女都有着似水的柔情以及适龄的甜美动人。她们自由出生在水边,生长在水边。湘西的水见证了她们的成长与喜怒哀乐,就连她们的命运也离不开水。
(一)翠翠——望眼欲穿终不悔
“小小船儿,水上漂欸。小呀小妹妹,坐在上面。一江水欸,流不完欸,流呀流呀,望不到边。”一支竹篙,一叶扁舟,这就是翠翠与外公的谋生工具。每天往返的日子也因为能见到各色人物而显得有趣。《边城》里的翠翠自幼养在外公膝下,和爷爷靠摆渡为生。“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翠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她是纯粹且无忧无虑的。直到她在水边遇见了天保和傩送兄弟。翠翠和傩送的感情热烈真诚,单纯美好……最终,傩送因哥哥的去世愧疚不已,无法顾及个人情感,离开了茶峒。翠翠的外公也去世了,空留下翠翠。
翠翠始终在等傩送的归来。作品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束,平淡无情的结尾又带着未知与哀愁。“叙述节奏的迂徐舒缓更加显现,好似小溪徐徐流向远处,最终消失在未知的远方。”文章以水为序,以水为终。仿佛一切又回归到万物的起点。
(二)萧萧——悲中乍喜辛无尽
在《萧萧》当中,似乎没有过多地写到“水”元素,“沉潭”是整部小说里唯一出现的有关“水”的元素。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里,“水”有着多种的意义,既能赋予主人公灵性,又能影响主人公的命运。“水”带来了生命,又带来了死亡,令人敬畏。
从小说来看,萧萧是悲情辛酸的,但是其中又能带着点短暂的温情。在她带着小丈夫咿呀吟哦之际,在她带着小丈夫玩的时候,在花狗给他唱歌的时候……短暂的快乐使她忘记了苦楚,童养媳的身份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小说的结尾,“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这里似乎又是一个轮回。她接受了自己作为农村妇人的身份,安于当下。
(三) 三三、夭夭——临水照花似翠影
沈从文的《三三》和《长河》里,也有着各自的主角,她们就是三三和夭夭。沈从文在赋予三三和夭夭人物设定的时候,依旧沿用了湘女的特色。“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三三的生活平静且孤独,没有什么朋友。这点三三和翠翠倒是有几分相似。而《长河》里的夭夭相比于翠翠,则是多添了几分勇敢。面对保安队长的挑逗和调笑,她并不惊慌害怕,反而觉得有些低劣。她坚定地认为:“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着,没理由惧怕。”这如水般从容淡定的话语既透露着这位乡野女子的胆魄,又反映了她所处社会关系一种朴素的认知。湘西独特的水文化滋养了一位位沈從文笔下的少女,他们既有着溪水一般的温柔,也有着河水一般的奔放,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原谅对《边城》里翠翠的形象先入为主,这才有了后来的对比。其实,无论是翠翠,还是三三和夭夭,彼此都有着重叠的一面,因为她们都是湘西山水养大的女儿,无论在性格脾性还是在容貌上,都带有着灵性。而这份灵性,也是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独有的,也因为这份灵性,帮助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保有一片专属天地。
三、 湘情—水意象的升华与沈从文个人追求
(一) 湘西之景——山水与人文
《边城》里,对于景物的描写并不在少数。沈从文在湘西的江水与溪流的纯净描述上着墨颇多,蜿蜒曲折望不到尽头的沱江水是他的情感寄托。“靜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澄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作者用鱼侧面证明了河水的清澈透明,也使得旁人通过这一点感受到湘西水的纯净之美。
除了水,岸边的建筑同样具有代表性。“……黄泥墙,乌黑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里的描写体现出自然山水与人类的建筑完美的融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二) 湘西之人——水做的儿女
《边城》、《白河流域几个码头》和《长河》里面对于湘西河畔的人们的描写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沈从文将湘西儿女们赋予“水”的灵性:既单纯恬静、善良淳朴,又热爱拼搏,力争上游,追求自我……翠翠,水手,甚至是吊脚楼里妓女,都拥有着这些宝贵的品质。
翠翠的外公是湘西边城人典型的代表,老船夫身上有着湘西人的各种特质: 勤劳而又善良,传统而又隐忍。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儿女们,他们都有着如同湘西的水一般的澄澈的特质。
四、 结语
沈从文的散文中,始终都有“水意象”。一半是由于他的“乡愁”,一半是因为他对湘西的水澄澈质朴的追求向往。本文从湘西、湘女、湘情三个方面来论述沈从文散文当中的“水意象”。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沈从文.抽象的抒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沈从文.边城[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4]陈卫炉.水作为文格和人格的象征[J].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8]王乃芳.沈从文创作与人格中的水文化因子[J].怀化:怀化学院学报,2018(6).
[9]钱晓娟.沈从文与福克纳对于 水的描写及其特征[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2(54).
[10]沈从文.边城[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1]吴长青 周琛.生态视野下《边城》“水意象”的乡土情结[J].生态主义解读.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