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时间:2024-05-04

曾晨 崔新颖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来,其融入国民教育的意义为外界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已成为共识。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面对思想如此多元复杂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变数与挑战,如何创新求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将为认同教育开启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一、 新時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列宁曾说过,“不能认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而不是从一 定社会环境(它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材料、客体,它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在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上面,反映在代表这一或那一社会阶级利益上面)中必然产生的。”同样,大学生群体对某种事物的认同历来也是主观的情感认同与客观价值论证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张扬个性,强调个体的主导地位,对任何事物的认同也必将经历情感与逻辑交织交汇,理论与实践碰撞博弈的跃迁发展过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亦然。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正统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能够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基于现今复杂而多元的信息环境,加之个人际遇、家庭环境的不同影响,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概念的认同存在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内容层面的广泛认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得到了提升,民主诉求得到了增强。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群体,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是关心、肯定、支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享的“价值共同体”,在内容上得到了广泛认同。

2.价值层面的理性认同

在内容认同的基础上,受诸如成长经历、社会关系、生活目标、个性、信仰倾向、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结构所展现出的价值认同也必然是一个多维的认同结果。这种多维的认同心理在进行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时,多半遵从理性思维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利益层面考量,更多地彰显自我本位和局部利益,并呈现出有利于“小我”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取向,从而使价值认同和诉求呈现出理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诚然,爱国仍然是大学生普遍认同且愿意秉承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用理性、现实、可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个人利益空间和家国情怀之间实现平衡。

3.行为层面的求同存异

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行为模式上难以保持恒定状态,独立个体尚且如此,遑论群体。即使历经从浅显表象层面认同到更深层次的信仰尊崇,最后达到理想信念上的根本认同,因为受时空、环境氛围、格局把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不同的大学生主体对不同的认同内容的践行总是伴随着片面性和不平衡。与此同时,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践行过程中因个体的差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些个体的背景变量差异累积最终在行为范式上表现出差异。

二、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1.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人漫长的发展史和斗争史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这些带着鲜明红色印记的思想成果虽然在当时可能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式,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其中很多都发展成为了日后深远影响后世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从这些宝贵资源中汲取了营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部分提炼与升华

红色文化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是后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我党执政文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原因,红色文化必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某些时候带有革命与暴力的色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多的体现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它继承了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形态,同时又进行了提炼与升华,使之走下政治的神坛,以一种更加亲切与平和的方式彰显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三、 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价值

1.为认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价值表达方式

红色文化资源中拥有大量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这些素材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无不蕴含着深刻的革命道理,具有发人深省的教育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素材,无疑可以打破学生对理论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代入感和共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兼具知识和情感认同教育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主旋律文化,是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学生通过对历史真实事件的学习和了解,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时代背景,对重大时刻的历史选择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守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3.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结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符合时代潮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够有效运用社会资源与力量,进行“多元协同”教 育,以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它使得认同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化、线性教育 结 构,实现扁平化的多方协同治理,是一种“大思政”教育模式。

4.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时效性

红色文化扎根于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渗透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传播多是通过官方媒体,具有权威、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在教育方面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传播载体,红色文化在这方面无疑是上佳的选择。

四、红色文化融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

1.建立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引导机制

通过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载体。优质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起到引导和辐射的作用。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诸如,展览场馆、社团活动组织、学术研究团体等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2.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红色文化的联动契合点

心理学学家认为“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能是与个体和谐的观念,那些与其不和谐的观念只能通过抑制作用降入无意识状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为大学生所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大学生个体思想的和谐程度。为此,发掘思想聚焦点、激活情感共鸣点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信赖和认同。而红色文化正是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美成人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途径,用真理性的逻辑、生命性的情感、人文性的精神和审美性的追求,铺设起情感共鸣的通道,抓住大学生思想和情绪较为活跃、兴奋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着力激活大学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加强红色文化的后续研究及其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互动

顺应时代发展,加强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研究,继续挖掘其潜在的普世价值,运用红色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类资源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新时代认同教育新体制,提升受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教育目标保驾护航。

综上,自觉而坚定的价值观认同需要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举办各种红色文化活动,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和诱导,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代际变化和群体波动,紧紧抓住大学生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定向施教,认同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协同联动,达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生成[J].马克思主义理论,2018(2):46-51

[2]姬存.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9-11

[3]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8年常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资助重点实践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及实践研究”(18SZGZ02)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