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民国农学界之“总枢”

时间:2024-05-04

胡艳 杨小明

摘 要:1917年中华农学会开成立大会时到会者仅十余人,会员亦只50人左右。至 1948年,会员达 6251 人,团体会员 267 个,分布在全国 20 多个省。中华农学会逐步从一个区域性学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学术社团,成为探讨农学和研究农业改良的“总枢”,离不开其深植的学术精神、雄厚的科研人才基础、不断壮大的组织规模以及系统全面务实的会务工作。

关键词:中华农学会;农业改良;人才总汇;组织建设

一、学理精进以救国的办会目标

关于为何要创办中华农学会,《申报》在中华农学会初建时就谈到:“我国农业古来称盛,泊乎今日,世界交通,相形见绌。揆厥原由,非业之不正。实学之不昌。盖现今世界列强之实业竞争,实学问竞争之结果。学理之研究愈精,斯实业之进行愈速。而研究学理,尤以集思广益为功,匪集同志智识终孤,匪设机关研究无自,爰敢求呼将伯。创举斯会,冀收教学相长之效,藉尽鼓吹提倡之职。学理昌明,影响自大,则是会或足开农业改进之先声,亦意中事,宁止侈谈学理而已耶!世有同志,曷胜欢迎。”①当时的农业发展落后,归根究底的原因是“学问”竞争不过他国。而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兴盛,农业向来是我国之“本”业,关乎国民生计,只有学术科研精进,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实业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发展。

中华农学会在民国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会员最多、历时最长最稳定的农业社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乃纯粹研究学术之清洁的会 ,并无何种党派关系。”②中华农学会的宗旨为: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智识,求农事之改进,研究范围,以关于农、林,畜牧、蚕桑、水产诸学术为限,并联络各界人士,协力进行,以期农业之平均发达。可见其根本性质为学术团体,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目的在于改进农事、发展农业。这意味着学术精神是治会的理念,加上总会、分会成员大多是高校学者或农学生,专心于学术研究,而非政治上的争权夺利,使得这种学术精神深植于学会发展的过程之中。

二、总汇国内外农学者的人才基础

当时学术界各地农学者的支持和聚集为中华农学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晚清以来,设立了各级农业试验、农业教育以及行政机构,为农学者的聚合搭建了平台。农业教育渐次兴起成为造就近代农学者的主要途径。到1909年,全国有农科大学一所,在校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59所。③1898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浙江蚕学馆,招收学员须“文理通顺,年二十左右,明敏笃静者”④蚕业专家、中华农学会会员郑辟疆就是从这里毕业的。随着农学教育的进展,农事试验场日益受到重视,其始于戊戌时期的上海育蚕试验场,到1910年前全国约开办农事试验场共计20余处。

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欧美农科留学生回国,以农科为专业背景的人士进入以上各类机构,逐渐形成了以日本留学生为中坚的农学者群体。中华农学会会员绝大多数是留日学生,其次为本土毕业农科生,再次为欧美留学生。从学缘论,具有留学背景的会员主要毕业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因此,中华农学会成为农科留学生之“总汇”。(表1)

三、丰富的办会经验的累积

国内外各地早期的办会成果也为中华农学会的成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华农学会与早期留学生团体以及民初国内农学社团颇有渊源。美国留学生认识到学会“关乎我国学术之进步,政俗之研究,最有益于国计民生”。⑥故而在东美、中美、西美各自立会,并成立总会(即留美中国学生会)联络全美中国留学生,促进学术智识交流,研讨农业学术与农业问题为其会务之一。康奈尔大学农科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中国科学社影响非常大。由其创始人就可见一斑——秉志、金邦正、过探先、邹秉文、钱天鹤等均是社内农科研究最早的发起人和主持者。欧洲则有“中国学群”为代表,其中的农学研究会则是留法农学社团的濫觞。在日本,中华殖产协会则发展成为了中国学人在海外成立的规模最大的农学社团,成为沟通内外农学界的重要桥梁,争取到了路孝植、许璇、陈嵘等中华农学会的核心人员入会。1921年,留日殖产协会与中华农学会合并,成为总会在东京的事务所。1922年,中华农学会在欧美各地设立通讯处,黄枯桐、赵连芳分任留法、留美干事。

在国内,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农学界崛起,江浙农学界人士的精诚合作,为推动中华农学会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学术环境基础。上海农学会、中国农业促进会等早期农业学术团体是为先驱。过探先主政江苏省立第一农校、王舜成长校江苏省立第二农校期间,对于联络江浙农界,形成紧密的学术人际网络,从而推动中华农学会的成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1年北京农学会并入,并设立北京事务所。1922年,鲁、晋两地设分事务所。随后陕西、湖北、安徽等地也陆续与总会连城一气,通力合作。向南,中华农学会的影响力达到珠江流域,当时香港的中华农学求新会也有不少人加入。其会员主要来源于岭南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以及广东农林试验场。邓植仪、欧华清、郭华秀等人均为以上二会会员。

四、系统全面且务实的会务工作

中华农学会是近代农学界学者之“总汇”,可以说是近代农业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会务致力于近代农业科学发展和农业社会改良,涉及理论研究、科研实验、农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主要事业为:刊行杂志及报告;译著书籍;调查农业及农民状况以供研究;指导农民运动,以增高农民之地位,并改善其生活;研究农业重要问题,以宣布社会,并建议于政府;公开学术演讲;答复关于农事上之咨询;筹设高等农学机关;推广农村教育及农业新法。除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讨论会外,中华农学会每年都举行年会。1947年11月在南京的17个农业方面的学术团体联合举行年会,是中华农学会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年会。编印刊物是中华农学会的重要业务之一。其官方报刊《中华农学会报》起始于1918年,历时32年,共出刊190期,至1948年底终刊。中华农学会曾先后募集基金,举办各种农业方面的奖金。抗日战争期间又募集农学生奖学金、和农学研究生奖学金,以帮助有志于农学的人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和鼓励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

中华农学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全国农界努力经营的结果。中华农学会不仅成为民国时期,全国农业社团的领头雁,在与其他领域社团比较之中,亦值得称道。正如章士钊所说:“中华农学会,国中斯学专门之士相与讲学明农之所为社也……以此非有识之志,处世较能耐苦,不逐荣利者,不轻入此曹。学成而求达于用,类能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分而各尽所能,合而成一军,比之他种学会之徒有其名,质若散沙,毫无建树者,有如淄渑玉石之不可混,又未始非斯学之大幸也。”⑦

[注释]

①《中华农学会纪事》,《申报》1917年2月5日第2张第7版。

②《中华农学会在苏开会之第一日》,《新闻报》1923年8月7日第4张第3版。

③亦有统计认为初等农业学堂数目为75所,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第72页。

④《浙江蚕学馆招考章程》,《农学报》第21册,1898年2月,第3页。

⑤《本会会员一览表》,《中华农学会丛刊》1919年3月第2期,第5-19页;《中华农学会会员录》,中华农学会1935年印行。

⑥刘树杞:《中美中国留学生年会五度纪事》,《留美学生季报》19194年冬第4号,第82页。

⑦章士钊,《业治与农》,《中华农学会报》,1923,(42):1。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