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科类专业《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4-05-04

摘 要: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授课有其弊端,为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定位,结合教育对象学情,探索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并从课程教学主体、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方法探索、教学场地保障以及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构建与实施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纷繁复杂,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现代社会关系,增强工作绩效离不开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作为文社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工作单位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必须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问题、所处的环境进行客观、细致、缜密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及时的获取并有效处理信息。因此社会调查技巧和能力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技能。

1.课程性质及定位

《社会调查方法》是文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应力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仅要求教师传授一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结合社会调查工作的实际,增强实训环节,渗透对学生选题、理论架构、指标确定及操作化、团队建设合作、人际沟通、数据处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具体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整深入社會进行实际调研的方法和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今后游刃有余地从事文员及相关管理等岗位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传统教学分析

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一般采取教师课堂理论讲解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教师是教学的单一主体,难以呈现良好的互动氛围;教学内容枯燥、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场所局限于课堂,师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教学评估通过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分数论英雄,容易使学生走进高分低能的怪圈。如此教学难以奏效,即使学生能学习到一些有关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但却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没有实现文科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无法达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文科类专业学情分析

2.1 据调查数据显示,文科类专业学生有一部分是服从专业调剂,对专业课程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因此要唤起同学们对专业的认同,专业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如继续沿用老式单调的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对课堂学习的厌恶感,不利于其专业认同感的产生,专业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

2.2 学生个性意识强,团队合作弱。当今学子独生子女较为普遍,成长生活环境较为优越,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有非常强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团队意识较为薄弱。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将授课内容转化为环环相扣的项目和任务,依据选题,结合同学们自身个人特长与能力,组建学习团队,通过团队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并在集体协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3 喜动手操作,恶理论知识;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形象思维强,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抽象的理论授课教学模式对于此类学生来说,效果欠佳。课程教学必须挖掘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较为形象的教学任务问题,引导学生学,并边教边学且一起动手来做。

2.4 重外化,轻内化。专业学生学习知识点,提升具体的技能相对于培养起职业道德和情操要容易的多,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职业道德和理念的内化。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注入情操目标,强化其专业价值观和理念。

4.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优势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塑造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力争理实交融,探索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此种教学能促进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收集、筛选、分析、处理、应用各种数据和信息,培养人际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创新力。

5.文科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

做文科类涉及服务工作较多,无论从事哪个具体岗位,要想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其关键性的前提工作就是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状况,必须需要工作者具有缜密细致的调查和信息收集能力,据专业调研团队对行业岗位调查数据,专业动手操作能力是该领域职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具体表现为十一项,其中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社会调查和统计能力等六项专业技能与该课程相关。[1]由此可见,社会调查相关能力是职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6.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

6.1 教学做的关键:教师积极实施

教师是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主体,“教学做一体”教学效果实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2]任课教师必须要有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意识,尝试新的教学技术方法,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该课教学做的实施依托学习合作化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并进行优化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专业学生的学习特性和要求,引导其消化吸收相关知识点,并进一步操作。

6.2教学做的方向: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调查工作的意义、掌握社会调查的技术程序以及各环节的技术问题、掌握技术的理论问题和一般统计知识。

能力目标:撰写调研方案、设计调查工具、科学抽样、能够有效收集资料,资料统计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提升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交流技巧。

情商目标:培养尊重科学的思想、勤奋务实的作风,勤于观察和思考的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6.3 教学做的核心:任务化教学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性质、教材教案、专业学情,结合社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突出行动特色,选取社会调查知识,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项目链,每个项目下又分化为具体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将理论知识、调查技能以及调查情操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目标的“做、学、用”一体化。具体如下:一、塑成优秀调查者;二、科学确定选题;三、设计调查方案;四、确定调查对象;五、测量调查对象;六、设计调查工具;七、实施调查收集资料;八、资料SPSS录入;九、资料分析;十、撰写调查报告。

6.4教学做教法支撑:多样化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效果,必须在整个教学周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课程讲解为基础,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学方法,以团队合作为平台,自主探究,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课堂教学中课程以讲解为基点,穿插案例分析、自由讨论,运用高教社智慧云课堂SPOC的最新线上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头脑风暴,投票等最大限度发挥同学们见解;课后要求学生通过云课堂的资源,进行线下复习,团队合作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部分教学任务需要借助机房条件,该环节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上机实操,熟悉SPSS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步骤,能学会单变量以及简单的双变量统计分析。

教学方法最具特色的做法是在开放式真实调查环境中,在校园环境中就地取材,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大学生活的热点话题为选題,进行现场调查,收集一手资料,达到学练结合的效果。

6.5教学做场地保障:开拓教学空间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空间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分别安排在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搜索文献资料)、电脑机房(模拟田野调查和访谈)、校内开放实训室、社区开放实训室等。

6.6教学做考核要求:多方全方位考核

教学做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一卷”定成绩,该模式将整个教学划分为十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不同的教学任务。课程最终的分数包含静态分数与动态分数,静态分数是源于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任务中,学生个体以及团队提交的任务作品的得分。动态分数是任务小团队的任务行为规范,任务态度规范、团队考核的得分。其中动态分数不是由任课教师单一评价,而是形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估以及调查对象评估的多元主体合作化评估。

7.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7.1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会明显增强,课前积极查找有资料,课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无私分享,认真操作,课后不断总结、改进。

7.2 由追逐高分转向能力素质提升的竞争。该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学习关注的焦点将从考试分数,转至社会调查价值理念和价值观的塑造和调查技能的提升。

7.3 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提升实务技能,扩展教学资源,进一步 提升科研能力,反过来又带动教学能力的提高。

7.4学生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设计方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作力、组织力、团队合作力以及解决问题等素质和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从而提高其服务能力。

7.5教学成果丰硕。 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师生通过选择当今的热点做选题,通过项目任务式的教学推进,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调查类论文。学生团队在依托调查课教学平台,组建“海星之火”社会调查团队,积极关注公益事业,选择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为选题,对学校所在的高教基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实证调查,撰写了报告“海边拾星人的燎原之势——以专业社会工作破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困境的调查研究”,该报告获得2016年挑战杯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校大赛二等奖,是安徽省高职院校历年最好成绩,该奖项也是社会调查“教学做”一体化效果检验的试金石。[3]

[参考文献]

[1]郭英凯.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 ,P105-107;

[2]朱凤丽.吴自强.余婷婷. 90后高职文科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学报. 2018(6),P38-42;

[3]朱凤丽.耦合式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社区专业五位一体校内NGO组织生态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7(4),P71-74;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2018jxt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00)研究成果;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zy07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