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劲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战略,而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本质。文章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将加强科学研究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时代担当和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创新驱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高素质人才
一、 引言
国务院要求各高校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要建立结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以及结合实践、指导帮扶和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形成共识,树立科学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当涵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实践平台建设、教学和学籍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指导服务、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体系等若干方面。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本质要义必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说,理论体系是基础,实践能力是重点,教育体系是核心,专业融合是难点。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部分困难和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又是高校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的必由之路
[1]。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功能定位认识有待深化。在“双创教育”风起云涌,各省、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还有人质疑“高校需不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成立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更名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明确了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但截至目前,有些高校可能還存在着开展的部分工作是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督查的“应急之举”的现象,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全校参与热情不高,整体合力未能凸显。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激励措施尚不到位
目前,高校还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工作量以及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缺少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弹性学制、休学创业等系列可操作性的学籍学分管理等系列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本质要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以质量提高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2]。简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
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创业的历程。高校教师传授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前提是拓展视野,充实自身内涵。进一步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获得感”,教师在此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实践教学平台和指导帮扶单薄
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训练中心等,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少,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奇缺,团队建设乏力,指导帮扶力量薄弱。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一)构筑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推动该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相关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3]。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以西湖创客坊品牌为依托,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来校分享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理论、发展趋势、实践成果和国际视野。组织教师赴省内外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进行参观和考察,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感悟创新创业教育在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其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时,还需要把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骨干研修重要内容,从中坚力量突破,带动队伍前行。
(二)优化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分类培养
通过提供细致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落实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考核认定办法,探索如何实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为有意愿并且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和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档案。支持那些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实施弹性的学习年限,允许其调整学业进程、甚至保留学籍进行停学创业,并简化学校审批的程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入MOOC、翻转课堂、学术交流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交流,推进“小班教学”、“新生研讨”、“高年级学术研讨”、“学术前沿讨论”等系列研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推进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搭建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
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增强各类型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影响力,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激励,引导教师精心、精准指导学生参赛,做实赛前辅导、比赛培训、赛后服务,让广大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明晰自我,熟悉职业发展有效路径和创业流程,提高参与面和参与质量。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基地定位为创新创意迸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项目孵化。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除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4]。同步开展基地制度、项目引进和孵化等工作。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要进一步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设与专业特点符合以及与学科专业能够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互相探讨、学习先进授课方式方法、理念和课程技巧。举办创新创业课程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多元化咨询、指导等后续支持服务,实现培训前、中、后期有序有效结合,启发学生广义理解创业,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开创事业有机结合,实现创业培训功能功效最大化、优质化。
(五)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让全体教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以及案例研究工作,在工作量和教改课题立项上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给予倾斜鼓励政策。制定教师的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专兼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设立高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人才库。为那些有意愿且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逐步建立起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数据庫,开展创业走访活动,了解现状、困难和需求,开展指导和服务,获取第一手创新创业教育资料。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发挥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结语
新的时期,高校必须以党的十九大提出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精神为指导,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创新创业工作制度、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得到增强,投身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科学组织、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原则,回归教育本质,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做到协同推进,不断汇聚培养合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和资源,实行统一领导,齐抓共管、达到全员参与目标,最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萍.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J]. 继续教育研究,2018(12):61-64.
[2]曾令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依据、内在逻辑与路径取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56-61.
[3]刘春侠.全人教育视域下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6):91-93.
[4]吴廷强 罗德莲.西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95-99.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跨个案研究——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2016FSZJ04)成果。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阜阳23603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