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梦云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互联网+时代背景,转变教育理念、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式教育模式、建设教学的资源平台,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之后孔子进一步阐述为“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这是儒家的核心德治思想,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石,制度都是从德治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早在革命时期,《古田会议决议》里毛泽东提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是教育问题”,最早在理论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党取得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中这篇纲领性的文件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概念,阐释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目标、手段,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夯实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党依然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人民内部广泛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明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作成败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承担起这项伟大使命。但互联网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变,高校大学生的思维、生活、学习都在互联网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方法、效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样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跟随时代洪流中,才能将党的传统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融入到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继续充当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的灯塔。
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了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进行交融,即“互联网+”时代之到来,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行动。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网民中最活跃的高校大学生,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与时俱进的新成效。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是前提。我国自从1994年连入互联网的国际专线开通后,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至今已经二十几年了,可以说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变,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理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使这门恒久的学科在新时代实现教育目的,自然也需要转变理念。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虽然能在网络上获取知识,但这种学习是不系统的多是碎片化的而且不一定准确,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就需要把学生所掌握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而这就需要教育者应当具有丰富、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做到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其次,贯彻民主教育理念。“天地师君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社会教师的地位比较高,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在交通、技术、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有其逻辑的,当时社会知识资源传播途径比较少,可以说极少数的人形成了对知识的垄断,那么这种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但今天互联网使知识不再神秘,利用网络轻而易举的获得海量的知识,那么知识垄断不再存在,因此今天教育者更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贯彻民主理念。最后,塑造互联网理念。现在高校青年基本出生于9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短、平、快的特点,使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有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的渠道,增强了双方的平等性,接受者的主动性比较强、参与感比较强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说教为主,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受教育者的参与感薄弱,无法体现主动性,因此今天的教育者应当塑造互联网理念,充分的满足受教育者参与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式教育模式是基础。基于“互联网+”背景,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都在发生变化,教育模式亦应随之发生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这是需要长期的付出的,但是现在由于网络信息异常发达,在网络上有些未经甄别甚至是虚假、捏造的信息传播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迷惘、矛盾甚至相信接受,造成思想偏差,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精神类疾病甚至犯罪等校园问题,这些通过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是很难解决的。另外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很难启发受教育者,尤其是高校学生,已经成年,这种教育模式既不能满足其对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亦不能满足社会对具有主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应当进行相应的改变。互联网服务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真实准确的反映着学生们具体的实际思想动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宝贵的财富。①因此,线上教育的开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当然完全的线上教育模式也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考核评价问题,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认为可以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化模式。一方面,线下的传统教育模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通过单纯线上教育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并不能放弃传统的线下教育而是要坚守乃至加强,加强线下课程的内容优化,用教育者独特的人格、品味、知识吸引大学生,创造双方的情感共鸣,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线上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制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的短视频的方式,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取不同的网络教育载体例如云课程、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制APP、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实现。这就要求参与服务和教学的利益相关者要审慎选择上线的教学资源,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科学设计和调整优化传统教学内容,切忌课堂录像和教學课件的简单移植。②我认为可以借鉴慕课的经验,把线下的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揉入特定的教学场景和任务中,使用专题式教育的方式,并配合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打造新式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三、教学的资源平台建设是关键。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分享,把分散的资源通过网络集中起来,实现资源整合的效果,产生规模化效应,使供需双方迅速的联系起来。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一方面教育者基本上还是单枪匹马,资源分散,导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新缓慢、不具有吸引力,我认为可以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资源平台建设,第一步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第二步则可以通过网络点击下载等大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在互联网浪潮下成长起来的个性突出,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很难打动他们,要实施个性化教育,我认为也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平台,向教育者开放信息,信息档案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去整合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人员的基本数据,并利用网络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用画像的方式建立学生个人基本图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信息有基本的了解,根据这些信息因材施教,精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这个契机,建立创新理念、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注释]
①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新媒体思政.2015(6):73-75.
②荆全忠,邢鹏.“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 9) :98 -100.
[参考文献]
[1]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新媒体思政. 2015(6):73-75.
[2]荆全忠,邢鹏.“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