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典诗词中有关思念的几个意象

时间:2024-05-04

王想胜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格律、意象二端。此二端可谓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重要特征、最根本要素。格律,主要反映诗歌的音乐性,是区别于散体文的外在特征。而意象则反映了诗歌的内在蕴涵,它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感受、思想情趣,是诗歌的主旨、意蕴所在。可以说,意象是解读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是通往诗人内心的必由门径和机关所在。

意象这一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已经出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这里的“意”“象”尚属哲学领域的概念。作为文学领域的概念,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阐释到:“是以陶钧文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而现代文学理论领域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信息极不发达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安土重迁、家国情怀极浓的年代,古人极其看重别离。因此,对别离的描写在古典诗词中非常丰富,羁旅之思、思亲念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等情感、情怀所依附、所寄托的意象,略举以下四类:

一、柳(杨柳、折柳)

“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对它的描写,始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彦和盛赞:“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自《诗经》中如此贴切、稳妥地使用杨柳这一意象后,后代诗家对这一意象便爱不释手了,“柳”也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南朝人费昶在《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中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王维更是深情写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折柳赠别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以折柳入诗,最早的应该是陆机的《折扬柳行》。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而《送别》(佚名)一诗,影响颇大,颇深远,其诗为:“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二、月(山月、夜月、明月)

在农耕社会,月亮与人们的关系极为亲近、密切,月亮这一物象在古典诗词中出现极其频繁,月亮这一意象充满着游子离人的离愁别恨。残月、斜月、霜月、淡月、新月、黄昏月等,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寄托。

古老的《诗经》中已有描写月亮的动人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之句。敦煌曲子词中更有大胆、直白的表露:“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饱含了浓浓的故园之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里水,万里送行舟”等。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

借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良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里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满月飞明镜,归心服年夜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蘇幕遮》);“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佳耦同罗帐,几家漂荡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枚不胜举。

三、鸿雁(孤鸿、断鸿、征鸿)

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在奋力飞回故巢,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时“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

《诗经·小雅·鸿雁》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唐人赵嘏在《长安秋望》中写道:“残星数点雁橫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数点”和“长笛一声”里,雁于人都在塞边踯躅。更有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杜甫的送别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雁成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更有寄托:“楚江空晩,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

四、南浦

古人送行,陆上止于长亭,水畔别于南浦,因此,南浦在古诗

文中经常出现。《说文》:“浦,水濒也,濒下曰水涯,人所宾附也。”“浦”本义为“水滨”。《诗经·大雅·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这里的浦,就指本意,为水滨、水畔之意。屈原《九歌·河伯》中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北渚”、“浦”、“南浦”等与水滨相联系的词语在屈原笔下不断出现。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此后,“南浦”基本上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南浦”作为一个意象,也就固化成型了。

如谢眺“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张正见“风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岐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等等。

以上,仅就常见表达思乡怀人的意象做了一个极简略的梳理,而广博浩渺的中华诗词海洋中,意象更是异彩纷呈,不可胜举,何况意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时代,新的创作中,新的意象还在不断诞生,同时,故有意象,也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甘肃 通渭 7433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