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政治倾向

时间:2024-05-04

谭宗凤 欧阳询

摘 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思想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复兴思潮,而在这一思潮的背后主要有国民党、共产党与民间精英三大政治派别。廓清这三大派别的民族复兴主张及其相互较量的关系,不仅可以窥见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而且可以昭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复兴;政治倾向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复兴开始由一个概念变成一种社会思潮。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中,大多数学者往往将民族与国家两个概念混淆起来,联缀成“民族国家”或“国家民族”,故他们的文章题目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复兴”,而非“中华民族复兴”。当然,也有少数学者自觉区分了民族与国家两个概念,正如寒光在《民族主义与民族复兴》一文中所说:“在一般的观念,以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是一致的,其实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乃是互相对立的两个东西,因为民族与国家根本上已是不同的两种现象,一个国家常常由几个民族构成,同时,一个民族,常常分散于几个国家。”[1]不过,这些少数学者在区分民族与国家两个概念时,又深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孙中山看来,民族是由于自然力造成的,国家则是用武力造成的,“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武力便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团体,便是国家”[2](P4)。这种区分方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未揭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难免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民族复兴与政治倾向渺不相涉。

和一般学者相比,国民党是想故意遮蔽其倡导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政治意图。何以见得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大力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如蒋介石说:“我们革命党员要复兴民族,完成革命,全靠做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也就是现在我所讲的‘礼仪廉耻四个字。更具体的说,就是‘纪律组织。如果没有纪律则秩序紊乱,社会不安,政治不能上轨道。”[3](P62-63)详言之,蒋介石所谓“礼”,是指规规矩矩的态度;所谓“义”,是指正正当当的行为;所谓“廉”,是指明明白白的辨别;所谓“耻”,是指切切实实的觉悟。可见,礼义廉耻四个德目,是互相包涵、贯通一致的。不仅如此,蒋介石还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或“礼义廉耻”说成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固有的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4](P81)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国民党于1934年发动了全国性的新生活运动,并在南昌设立了“新生活运动总会”,以促使全体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2)倡导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如陈立夫认为,在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前夕,应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而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必须遵循三大路线,即“以科学方法整理过去的一切,以科学智识充实现在的一切,以科学精神创造将来的一切”[5]。根据陈立夫所谓的文化路线,王新命等十教授于1935年公开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这遭到西化论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猛烈抨击。(3)鼓吹国家统一和政府权威,如周鉴文、蔡可成、张翔等人在论述如何复兴中华民族时,均强调道:“在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巩固的统一基础,实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6]

对于国民党来说,大力宣扬儒家伦理纲常,似乎是为了改造国民性和振奋民族精神;倡导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似乎是为了抵制全盘西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鼓吹国家统一和政府权威,似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稳定社会秩序。换言之,所有这些似乎是为了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亦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人的利益。况且,蒋介石确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这完全有别于汪精卫、周佛海之类的汉奸。例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1931年9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夜确闻沈阳、长春、营口皆被倭寇强占,心神哀痛,如丧考妣,通宵未得安寐。苟为我祖我宗之孙,则不收回东省,则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

[7](P207)然而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主义者可以同时成为一个政治独裁者。就蒋介石而言,他曾明确说道:“我可以相信,如果有六十万以上真正革命军,能够绝对的服从我的命令,指挥统一,我一定有高明的策略可以打败这小小的倭寇。”[8]显然,在蒋介石看来,欲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必须奉行领袖独裁和一党专政。正是在他的授意下,上自国民党高层,下至普通党员,在鼓吹和传播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倡导领袖独裁。例如,应麟在《领袖独裁与民族复兴》一文中说道:“就请蒋委员长勉从民意,毅然不拔的,以领袖独裁,来替中国民族谋复兴,求发展好了。”[9]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既要推行独裁统治、排斥异己,那么就必定发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围剿;而发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围剿,又必然依赖于庞大的财政支持。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濒临破产,农村经济破败不堪,故国民政府只能巧立名目、横征暴敛。1937年,孔怀仁在描述苛捐杂税时说:“这种苛捐所及范围,几乎无微不至,活人抽捐不必说,甚至死人棺材,亦须纳税;……人民一举手,一投足,莫不处处是捐。”[10](P145)除此人祸外,还有连年不断的天灾,如1931年长江发生大水灾,灾民达5000多万;1933年黄河决口,灾民达数百万。面对这种境况,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民间精英,自觉发动了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的乡村建设运动。根据他们的看法,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是“愚”、“私”、“穷”、“弱”,故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是“文艺教育”、“公民教育”、“生計教育”、“卫生教育”。由此观之,他们尽管看到了乡村的重要地位,亦洞见了农民教育的重大意义,但却否认乡村存在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建设运动最终走向失败,乃在意料之中。

明白了国民党和民间精英领导民族复兴运动所以失败的原因之后,再简扼介绍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思想及其实践。平心而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章中,很少使用“中华民族复兴”或“中国民族复兴”的字眼;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阐发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乃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例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1](P161)翌年,他在致蔡元培的信中写道:“建立真正之民主共和国,致国家于富强隆盛之域,置民族于自由解放之林。”[12](P67)从这两段话中可知,对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华民族复兴实际包含了多种义涵,既指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隆盛,又指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并且,中国共产党人充分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有血战到底的气概、光复旧物的决心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反视国民党和民间精英,他们却认为,广大人民缺乏民族意识、自私自利、愚昧无知、漫无纪律等。之所以造成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树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诚然,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都一直站在工农群众的立场,但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的态度,却经历了一个从敌對向结盟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共产党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以及受到斯大林的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之影响,不仅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看作是革命的最危险敌人,而且把国民党改组派反对蒋介石集团看作是狗咬狗的内讧。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当1933年底国民党第十九路将领和其他反蒋势力宣告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时,中国共产党却拒绝与之建立统一战线,从而坐视这一运动失败,并使中央苏区陷于更加孤立的地位。到了1935年底,为了分析抗战以来的国内形势和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张闻天主持召开了瓦窑堡会议,会议指出“左”倾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即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则要等到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就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讲话,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总之,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中,主要分为国民党、共产党与民间精英三大派别。他们都声称,复兴中华民族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人,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民族复兴运动实为现在每一个国民应有之自觉,应有之自信,应有之自奋”

[5]。然而实质上,国民党高举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除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外,还同时想剿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根据地,从而巩固其专制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认为,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应在坚持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力量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于民间精英,则试图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从文化、教育、乡村等方面入手,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但却最终走向了失败。

[参考文献]

[1]寒光.民族主义与民族复兴[J].大道,1936(4).

[2]孙中山文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蒋介石.怎样复兴中华民族[A].革命文献(第72辑)[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

[4]蒋介石.御侮救国的路[A].革命文献(第72辑)[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

[5]陈立夫.文化运动与民族复兴[J].上海党声,1935(20).

[6]周鉴文.今后民族复兴之展望[J].绸缪月刊,1937(6).

[7]曾景忠编注.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

[8]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J].四川省政府公报,1938(107).

[9]应麟.领袖独裁与民族复兴[J].新青海,1935(4).

[10]孔怀仁.中国财政之病态及其批判[M].上海:生活书店,1937.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