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形结合思想在极限教学中的使用

时间:2024-05-04

陈小燕

摘 要:极限是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石,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应用,理解极限概念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极限;高等数学

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机电类、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各个领域正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培养面向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遵循这一目标原则,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须够用的数学基础知识。鉴于此,在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轻理论,重应用。而笔者在

[1]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中发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很难达到这一原则。一方面,经过高职院校理实比1:1改革,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数有所缩减,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将重要内容讲深、讲透;而另一方面,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较抽象、前后逻辑性强,教师“填鴨式”教学,加之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差等因素,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教学质量不理想。故在当前,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方法,改变授课方式,简化理论。

经廊坊师范学院同行研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可行的,还是必要的。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给出了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思想的具体事例,供广大读者借鉴[2]。

二、在极限教学中使用数形结合思想

高等数学是以函数为研究对象,极限为研究工具,以连续为桥梁的学科。在高等数学一系列概念中,如导数、连续、定积分等,都离不开极限,可以说极限是高等数学的基石,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而数学分析中给出的极限定义为:若对于

“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函数极限章节中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复杂的极限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极限,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极限概念。

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函数极限,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画出函数图像;第二步,在函数图像上标出两点,横轴上的x_0点及函数图像上对应的点;第三步,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趋势观察函数值的变化趋势,若函数值能无限逼近于一个固定常数A,则可以断定,常数A为函数此时的极限。

解:第一步先画函数图像

第二步在图中横轴上标出“1”所在位置,标出横坐标为1时,函数图像上对应的点,标记为点B;

第三步,在函数图像上观察x→1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从图上可以看出,x→1,可以从右边无限逼近于1,也可以从左边无限逼近于1。

当x→1+时,函数图像从右往左运动(仅观察第一象限的函数图像),当x无限逼近于1时,函数图像无限逼近于点B,此时函数值无限逼近常数1;当x→1-时,函数图像从左往右运动(仅看第一象限函数图像),当x无限逼近于1时,函数图像无限逼近于点B,此时函数值无限逼近常数1。由此可知,无论自变量从左边还是右边逼近于1,函数值都无限逼近于一个固定常数1,故此时函数极限存在,是1,即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以体会到,从函数图像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函数极限,进而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函数极限概念。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使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函数极限不存在的情况,进一步理解极限的概念。

第一步:先画函数图像

第二步:在横轴上找到横坐标为0的点,再找函数图像上对应的点,标为点B、点C。

第三步:在函数图像上观察,当x→0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从函数图像上可以看出,自变量可以从左边,也可以从右边无限逼近于0。

当x→0-时,函数图像从左往右运动(仅看第三象限的函数图像),此时函数图像无限逼近于点B,函数值无限逼近于常数1;当x→0+时,函数图像从右往左运动(仅看第一象限的函数图像),此时函数图像无限逼近于点C,函数值无限逼近于常数2。由此可知,当x→0时,函数值逼近于两个不同的常数,而不是一个固定常数,故此时极限不存在。

极限是高等数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在接触高等数学中学习到的第一个新概念,在极限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极限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将抽象概念直观化,使学生心底里不再抗拒数学。总之,数形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晶, 杨德志.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思路浅析[J]. 职业技术, 2011, (3):16.

[2]马秀梅, 林距华. 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途径的探讨[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73-75.

(作者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