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曾文瑜
摘 要:团体动力学理论中提出,整体比部分重要,引起团体的变化从而改变个体,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随着“00后”正式批量进入大学,需要一种更契合其群体特点的教育方式。因此,将团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延伸到高校宿舍工作中,即通过建设高校宿舍团体来达到教育和引导“00后”学生的目的,会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高校宿舍;社会空间;00后
一、 团体动力学与高校宿舍工作
(一)高校宿舍对大学生的影响
众所皆知,人具有社会性,无时不刻生活在学校、家庭、企业等正式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中,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而高校宿舍作为一个团体,据调查和了解,高校学生一天当中在宿舍活动的时间最长,远超课室、社团、图书馆等地;此外,学生首选的学习地点为图书馆和宿舍;再者,通过询问学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得到的答案占比最多的不是老师、家长,而是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可见宿舍团体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宿友作为学生的较大影响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以及对于高校整体学风的建设,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宿舍作为一个团体,并不是由宿舍成员一个个简单集合而成,更不是各个互不相干个体的集聚,而是彼此相互影响,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这种影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影响巨大。
(二)团体动力学中“团体”概念与高校宿舍团体的契合
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中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概念。勒温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得出结论:“关于成功与失败,欲求水准、智力、挫折等实验,愈来愈使人信服地证明一个人为他自己所设立的目标,深受他所属或希望所属的团体的社会标准的影响”。由此可见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巨大。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为高校团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在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偏向于把小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高校宿舍人数一般为4—6人,这种人数和规模的团队大小和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团队大小相符。此外根据心理学研究,人数为4到5人的团体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最大。
(三) 新时代下宿舍管理工作对“00后”大学生的作用
2018年九、十月份,大批的“00后”群体正式进入大学。受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00后”相比起“80后”、“90后”,具有个性化价值追求、自主化学习方式、网络化娱乐方式、理性化处世哲学、务实化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王海建,2018.10)。传统的说教型的教育方式,或者以一种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效率低下的同时容易引起“00后”对立心态和排斥情绪。因此,在团体动力学的视角下,抓好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宿舍氛围的建设,以宿舍团体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会显得更加科学与高效,并且更容易被“00后”大学生所接受。
由此可见,高校宿舍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对于做好学生工作有着较大意义。同时,宿舍这个团体和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团体规模和形式有较强的契合性,对做好群体特点更鲜明和更个性化的“0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將团体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延伸和运用在宿舍管理工作中具有合理性和指导意义。
二、场论中的社会空间——宿舍
勒温与1917年的论文《战场景象》中形成了场论的雏形,他描述了一个人从后方安全处所来到前方生死关头时,环境及其意义的改变在这里产生了“生活空间”这一概念。在战场上,人性和良心要重新定义,人的个性和个人的善恶都不起作用,每个人都随着他所属的集团而被定性:是敌方的,便是坏的;是己方的,便是好的。
把这个“场论”的概念延伸到高校宿舍中,虽然宿舍的环境与勒温假设的生死攸关的场景有所差别。但是也有一定的延伸性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刚刚跨进大学的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身边的环境、人员、习惯、规章、潜在的规则等一系列的改变也产生了一个“社会空间”。所以,新生宿舍作为一个团体,宿舍环境作为一个生活空间,给大一新生的影响巨大且深远。例如,如果宿舍内除了一位同学认真学习,其他成员都热衷于玩游戏,而且作为一个团队的目标,那么玩游戏本身的性质好坏都无关紧要了,玩游戏是自己所属集团的,便是对的。团体个体会倾向于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行事。就算是个别同学认为玩游戏不好,但是迫于和团体的保持一致的压力,即求同压力的影响,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得自己不被团队所孤立。所以说,团体的行为在很在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了团体内个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另一方面,根据场论的基本思想,整体比部分重要。引起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在学生管理中也是一样,举例来说,假设一个班级有40人,高校工作者想改变40个个体比较困难且难以一一落实和跟进,高校学生宿舍的人数一般为4-6人,如果5人一组,将40人分成8组,高校工作者只需要把握这8个团体,利用团体对个体的影响来达到教育引导40名学生的作用。从效率上说,管理8个团队比管理40个个体会更具效率,根据场论的理论,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可见这样的方法也更有效果。
三、群体内聚力——宿舍凝聚力
群体内聚力在团体动力学里面一般被学者定义为作用于所有成员并促使其参与群体活动的各种力的组合。形成内聚力的因素有:设立团体共同任务、团体成员间营造友好的合作氛围、团体成员的相同背景和态度、共同遭遇或不幸、经常的接触和交往等。
群体的内聚力在宿舍团体内变现为宿舍的凝聚力,具有凝聚力的宿舍,成员有共同目标,相互团结,勇于承担和分担责任,可以产生宿舍成员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学生安全感得到较好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积极正面影响。
四、 领导方式和团体气氛
团体动力学关于领导方式与团体气氛的研究表明,民主团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高于专制团体。民主团体更具团体力,而团结力是使某一团体稳定并抗拒分裂的重要力量;民主团体中的成员更加努力合作,并越来越要求提供和寻求合作;民主团体的积极性也更高;结构更稳定,成员的感情和目的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放任式团体表现出民主式团体所没有的那种普遍不满与缺乏目标的特点。
在高校宿舍工作中,在大一新生进入大学,进入宿舍团体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宿舍内的民主氛围,建设一个民主团体而非放任式团体。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宿舍团体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制定一个宿舍团体内需要遵守的宿舍公约。一旦宿舍成为一个民主式团体,其稳定性、积极性、团结力以及宿舍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团体对宿舍成员的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三观都有着正向影响。
五、 社会变化模式——改变宿舍氛围的方法
勒温提出社会改变的计划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解冻”,即消退与以往团体标准的联系;第二步是引进新标准;最后一步是“重冻”,这是稳固地建立新的标准的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通过团体讨论决定都要比单是向个体提出改变要求的效果好得多。
延伸到高校宿舍工作中,例如一个宿舍风气较差,宿舍成员在宿舍里集体沉迷电脑游戏,集体逃课旷课,宿舍挂科率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团体动力学的社会改变模式来改变该宿舍的风气。
六、 团体动力学对高校宿舍工作启示
综上,结合上文的理论分析,将团体动力学里面的部分概念和理论延伸到高校宿舍工作中,本文认为高校的宿舍工作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和方法:
1、尤其重視大一新生的宿舍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其“社会空间”改变最大;另一方面在于团体氛围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因此在大一新生入学期间,抓住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这种关键时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空间”,即宿舍氛围。协助学生将宿舍团体建设成为民主式团体。开学之初指导学生共同为宿舍设定一个目标,由宿舍成员来共同完成。此时的目标需为一个短期目标,且较容易达成,因为目标的快速、有效、成功达成,能够强化宿舍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个目标最好是由宿舍成员民主决定。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工作者不要在宿舍团体中起主导作用,而应该扮演一个协助者的角色。
2、宿舍集体民主制定宿舍公约:在宿舍这个范围内,宿舍成员都应该遵守的宿舍约定。例如:19:00—21:00为宿舍学习时间,此时间段内不允许玩游戏,大声讲电话,打闹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约必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且承诺遵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宿舍成员共同维护公约。
3、在学期中间,宿舍成员集体民主决定宿舍的中期目标,例如宿舍团体每个人的绩点达3.0,团体的平均绩点达到3.2。注意目标量化到个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如果将目标设置为:团体的平均绩点为3.2,则没有办法细化到个人。其差异不言而喻。
4、对于“问题宿舍”则借鉴“社会变化模式”来处理。即“解冻—流动—重冻”三步骤。
宿舍工作在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居于一个次要地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宿舍管理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但事实上大学生在宿舍的生活时间,受宿舍氛围和成员的影响,都表明宿舍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地位不容忽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使得宿舍内成员也积极进取,团结合作。此外,“00后”大学生正式进入高校,其群体特点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宿舍团体,营销良好的团体氛围,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更有效率和易于为“00后”所接受。高校宿舍规模与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团体规模相近,团体动力性的思想和概念也为高校宿舍工作提供了一个视角和理论支撑:宿舍团体可以作为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高校工作者指导和协助大学生将宿舍这个团体,建设成为具有群体内聚力的民主式团体,用团体动力学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工作也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克里斯普,等译.社会心理学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4.
[2]张焰.大学生宿舍团体的群体特征及群体动力分析[C]//王建中.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6-248.
[3]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恒指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