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服饰作为文化要素的一部分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涵和意识形态。越剧服饰作为越剧舞台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风格。本文从江南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针对越剧服饰的形、色、质及改革发展历程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地域性文化特色,为越剧服饰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文化资源。
关键词:越剧服饰;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戏曲
服飾融合了地理环境、气候、文化、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特色,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服饰文化各有区别。越剧起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其流布区域主要在江南,是江南文化的产物。越剧服饰作为越剧舞台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形成别具一格的个性,其形体分明、色彩淡雅、材质轻柔,富于江南水乡的婉约绚丽,是江南文化的代表。越剧服饰艺术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江南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生活习俗、宗教观念、种种文化形态的影响,蕴含着江南独特的地域性文化。
一、越剧服饰造型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越剧服饰名目繁多,样式丰富,有不同花色品种的古装衣蟒、靠、官衣、开氅、褶子、帔、裙袄、夸衣等。越剧古装衣是极美的,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官装衣。越剧服饰款式以仕女画、年画、版画、雕塑等为参考,并借鉴电影服装而发展起来,其胸腰收紧,形体分明,线条流畅,更强调突出人体曲线美。越剧服饰紧身束腰的形体造型与江南农耕文化和吴越文化具有密切相关性。
江南地区水源丰沛、河流密布,形成了具有鲜明民俗特色和农耕文化,为服饰风格注入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稻作农耕文化使江南民俗服饰倾向于合体,相对于黄河流域更重视实用性,江南女性服饰搭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头扎包头巾,上身为大襟拼接布衫,腰间系绣花围裙,下着大裆裤,脚穿百纳绣鞋,有穿腰束腰突出女性腰部曲线,展现了浓郁的水乡风韵[l]。越剧服饰造型设计不局于传统戏剧服饰廓形的H型,受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影响,凸显人体形体。
江南地域文化主要以吴越文化为重心,吴越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性内涵,自先秦以来就有着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2]。江南民间信仰体系极其庞杂,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崇拜,佛神信仰盛行,每个乡镇村落都有社庙,如迎神赛会、蚕神信仰、水神、祠山大帝、观音崇拜等,江南的民间庙会在节庆时几乎处处可见,具有求神、买卖、娱乐的功能,具有代表的有乌镇的“香市”、王江泾镇的“网船会”、黎里镇的“迎神赛会”等,江南人民对神佛的信仰虔诚程度全国之少见。佛教一直就有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文化,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美的,具有神性的光辉和尊严[3],寺庙中佛像坦胸露乳,着装轻盈而飘逸,尽展人体之美。这种尚佛宗教信仰影响着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乡民俗服饰及越剧服饰亦追求表现人体形态之美,符合佛教欣赏人体之美的思想。
二、越剧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服装款式、色彩、材质是构成服装的三大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色彩是首个要素,首先被人眼所感知刺激,它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服饰审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寓意,如红色热情、活泼、张扬,在东方代表吉祥、乐观、喜庆之意;黄色灿烂、辉煌,象征着财富和权利,东方代表尊贵、优雅,是帝王御用颜色;粉色可爱、单纯、活泼、梦幻、甜美和浪漫;绿色清新、健康、希望,是生命的象征;蓝色宁静、自由、清新,代表沉稳、安定与和平;白色清爽、神圣、纯洁、朴素、简单,在东方也象征着死亡与不祥之意。不同时代、地域的用色受其政治、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于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传统戏曲服饰艺术受上古冕服“五采”、中古时“品级色”的影响,推崇“上五色”与“下五色”。越剧服饰色彩参照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上五色、下五色”等级制,大量增加了中间色,色阶丰富,色彩搭配讲究和谐统一,使越剧服饰整体色彩清新、淡雅,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地域性特征,这一服饰色彩搭配艺术的形成与江南气候环境、世俗文化密不可分。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较内陆地区相应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充沛。江南的温润气候,滋养了风貌蓝草和织物工艺的发展,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使得蓝印花布工艺在江浙民间广泛流行并由江南传到江北,使这典雅古朴的蓝流淌得深远而广泛。江南夏天炎热,雨水充沛,气压高,具有闷热感,因此民间服饰在色彩上常用反光性强的白色或浅色,以减少日晒,并可在视觉上减少炙热感。同时江南水乡文化温柔素雅,江南民间服饰喜用青色、蓝色、黑色、白色[4],与江南烟雨蒙蒙,青砖黛瓦,古镇幽情的环境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江南历史人文气息,给人文雅、秀丽、含蓄之感,形成独具水乡特色的审美,越剧服饰清新淡雅的色彩搭配与江南水乡色彩审美一脉相承。
江南在古时属于偏僻的南蛮之地,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江南传统服饰体现了儒家色彩文化,既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江南民间服装色彩大面积上运用最多的就是在古代五色中地位相对较低的青蓝色。由于地处偏远,江南受儒家影响比中原要晚而弱一些,文化个性比中原更活跃自由,道家思想对江南影响较大,道家否定“礼治”,轻视权势,在色彩观上追求“无色之美”,喜黑、白、青等素雅质朴之色[4]。江南文化在精神上体现出对道的偏重,民俗服饰色彩搭配增加暖色调点缀,越剧服饰色彩搭配亦不拘泥于传统儒家色彩文化的“上五色、下五色”等级制度,进行大胆革新,大量增加中间色,呈现出“规范化的自由”。
三、越剧服饰质料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绸工商业获得了极大繁荣,也是中国丝绸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清初丝绸业在地域上进一步向环太湖地
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规模和水平上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5]。丝织品具有纤细、光滑、柔软、透明的特性及富丽华贵的品格,是中国戏剧服饰中的传统面料。越剧诞生之地绍兴嵊县,居住这里的人们养蚕缫丝,精致细密的生产方式使人心细,形成柔、细、雅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江南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河道、湖泊众多,阡陌交通,水系发达,自古是鱼米之乡、水乡泽国之美誉[6],江南地区千百年来与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的水赋予江南人民以细腻温婉、柔情的性格特点,越剧在诞生和成长过程中,受江南之水文化滋养着,造就了如水的越剧,从而形成越剧服饰艺术柔雅风格。越剧在中国戏曲中,将柔美、优美发挥到充分、鲜明的程度,是其他剧种无可比拟的。越剧服饰采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质柔飘逸、蜿蜒灵动,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舞动起来如行云流水,将水的特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可以说越剧服饰是水性的。
四、越剧服饰艺术革新历程所体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越剧服饰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越剧服饰从孕育期向绍剧、京剧班子租赁专用戏服,多以袄、衫、蟒、靠等为主,放在篓里,形成了越剧最早的衣箱形式。后越剧服饰进行改革,针对角色进行设计服装,服装样式开始超越传统戏服饰,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头饰由繁变简,由华丽变清新,强调时代感,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具有清新淡雅、简洁柔美特色[7]。越剧服饰的改革力度是大的,根据观众的审美及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涉及到服装、头饰、妆容、鞋靴等。古装衣为越剧的特色服装,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越剧蟒对传统“蟒”进行大胆改革,不再是整件夹里,前后用麻衬或布刮浆代替,使前后挺括硬撑,衣袖上臂以衬布夹里,以衬绸下夹里,改蟒两边的摆为软做或半软做或无摆,使服装轻柔、潇洒自如;越剧靠少用靠旗,不用“网子穗”、“排须”、“搂带”,改靠肚为腰包束虎头腰带;下裳改传统马面裙为单马面裙,或着时装化的百褶裙等。头饰以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50年代后,配备了头饰造型设计人员,打破了传统头面饰物的固定模式,巧妙的运用古代生活中的钗、簪、步摇、巾帼、花钿等,改凤冠为额形或装插,头上露出髻发,创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饰和头饰;越剧盔帽将历史生活中的乌纱帽、进贤冠、通天冠、法冠等加以改良,运用到舞台人物中,很少用不同颜色的绒球进行装饰,这是区别京昆盔帽的重要标志。在妆容上,越剧吸收了话剧、电影及美容、绘画化妆法,妆容艳丽夺目,柔和自然,形成了自己的妆容特色。越剧服饰博众取长,在多元文化交融中锐意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江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江南文化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在與楚文化、中原文化的交融得到发展。越剧扎根于浙江,浙江长期以来处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融合,形成多元文化及价值并存的局面,促使人们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对新事物保持敏锐的意识,具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汇贯通并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越剧在上海得以繁荣发展,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来到上海的越剧自然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继承发扬了海派文化博众取长、兼容并蓄、开创、开放、开明的精神,使越剧服饰艺术不断发展。越剧服饰的改革在保留传统特征基础上突出“新”,体现出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江南商业文化。江南商业繁荣,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培育出浙江人强烈的创业意识和精明的商业头脑,富于机变和顽强的拼搏精神[8],正是这种拼搏的商业精神,使越剧服饰得以大胆革新,其改革创新力度是其他戏曲服饰所不能相比的。
江南水的柔情赋予越剧服饰的柔美性,民俗文化、士人文化赋予越剧服饰清新、淡雅品格,商业文化赋予越剧服饰艺术锐意进取精神等等,使越剧服饰形美、色雅、质轻,形成轻柔、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成长为戏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满越.论江南地区女性传统服饰样式及色彩研究的艺术价值[D].苏州大学,2010:15 - 17.
[2]王伟,邵雍.探析吴越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8 - 101.
[3]何信慧.江南佛寺园林研究[D].西南大学,2010:15 - 18.
[4]沈天琦,梁惠.论江南女性服饰的形与色研究[J].服饰导刊,2016(2):39 - 45.
[5]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丝绸面料的织造(1):历代丝绸业的发展[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7:24 - 30
[6]汪健,黄健勇,费薇分.浅议江南水文化的特色与发展思路[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lI(02):31 - 33.
[7]张益洁.越剧服饰的改革与发展[J].大舞台,2017( 06):84 - 87.
[8]蒋中崎.论浙江的文化个性[J].今日浙江(IO),2012:54- 5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