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女大学生

时间:2024-05-04

汪漪

曾经的“裸贷”事件一出,引得社会一片哗然,诸如《10G女大学生裸照、视频免费下载》一类的链接和文章在网络上被大肆传播。很多网友留言道:女大学生是穷疯了吗?这种事情都敢做!亦或者,现在的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还如此“低廉”!女大学生的讨伐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很少有人专注事件背后的借贷公司以及尽快查处那些兜售和买进裸照的人。在整个事件中作为受害者的女大学生,反倒是舆论大潮中讨伐声最高的一类群体。

从当前社会现状来看,社会群众对女大学生的恶意越来越大,这种恶意主要体现在媒体工作者对有关女大学生的报道上,这种有别于客观现实的过度再现,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被异化,直接造成了女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畸形。似乎经历过女权主义的浪潮之后,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分工中更加乐意强调性别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对的无论是传统媒介——报纸,还是新兴媒体——网络,在所发表的新闻内容中都或多或少的对女大学生进行了恶意的评判,通过这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人民群众的眼中女大学生的形象普遍是没有任何优点的,不仅私生活混乱而且自私拜金,在有关女大学生的报道中此类言论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大学生作为未来接班人看待了。依据大连理工大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得知,学校在大学生群体中收集了一些新闻报道,这些新闻的内容由大学生所编辑,但是从收回的情况来看,新闻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并且带有一些社会批判性言论,而站在中间立场,不对任何事物发表观点,仅仅从客观因素描绘事实的报道也不能够超越这些负面新闻报道的数量,更不用说充滿正能量的新闻报道了,通过这也可以看出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思想都已经被扭转了,这对于她们今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大众对于女大学生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新闻媒体的介绍,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除了报道消息、传递新闻之外,还需要有自身的创新性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在这么一种过程中,媒体掌握着绝对的“发言权”,再给女大学生的“贴标签”的过程中,性、钱与权似乎一直脱离不了新闻的标题。显而易见的,在这一类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不认同性非常大,尤其是反应女大学生婚恋观念的新闻报道中,在大众眼中,拥有高学历的精英女大学生不再被看成是社会精英,女大学生的“普遍共识”却是“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另一类则是作为“被包养者”从文章中体现出来,一般来说,这一类新闻已经大大的失去了他原本的真实性,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初衷,在标题上面,利用能够吸引人眼球的词汇来激发人的好奇心,并且文章内容也是杂乱无章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一般只会被作为人们调侃的话题,但也恰恰因为如此,舆论工作者对这一类的题材也就更感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循环。这些行为的存在对于女大学生而言不利于她们今后的发展,并且从整个社会阶层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大众的视线中,女大学生始终是受害者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按照人们观念中的想法来说受害者是应该被保护的,实际上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仅没有受到保护还被加重了损害,从报道的内容上看,文章整篇主要是在着重的描绘女大学生的行为如何如何,而对于伤害的人却是一笔带过,这从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在媒体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并没有将受害者放在第一要务,文章的写作也违背了社会群体的初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循环,并且如此一来,女大学生便会被定格在“浅薄”的阴影之下。

经过媒体的渲染和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观摩,使得女性已经被模式化的呈现在大众面前,有知识、有能力的女大学生更是被套上了枷锁,只会以“定格”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贤惠的女性往往是家庭妇女的模样,往往与“依附男性”、“牺牲事业”、“繁琐家务”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为改变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更加努力地读书,逐渐的高学历女性越来越多,按照实际情况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足够可以扭转这种局面的,但是在这时,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这种声音为这一类女性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那就是女博士,在社会男性群体的观念中女性就应当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读书的女性比比皆是,但是这也很难改变男性群体的观念,并且很显然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威胁到了男性的主流地位,为了撼动这一地位只好对这类女性群体进行了攻击。

我们现在大致的翻看微博上面、微信上面以及各网站新闻,对“裸贷”事件的描述,大多都停留在传出10G的色情图片和视频以及女大学生借钱买包、整容等话题上。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群体对于女大学生的看法主要是以自私、拜金并且功利性太强为主,几乎没有比较正面的描述,这种描绘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有很多的看客留言说自作自受、自掘坟墓等等之类的话,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稍微的反思一下借贷公司的问题?高额吓人的利息,下流不堪的要求以及卑鄙无耻的手段,很恰当的拿捏了女大学生的弱点,赤裸裸的“钱与性”的交易。

纵观网络和杂志新闻样本,我们可以看出来,新闻媒体给女大学生的公众标签无外乎以下几种:女大学生+性;女大学生+犯罪;女大学生+自杀或者他杀;女大学生+“被骗”。

现今玩微博的同学们每天都能收到新浪新闻的推送,我们细数大概两个月时间的微博新闻,可以发现,“女性+性”这个主题大概有180条左右,约占有负面议题的40%左右,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以女大学生为主角的新闻。通过整体的情况来看可以了解到女大学生相对来说是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并且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舆论工作者添油加醋的对女大学生进行一些并不符合事实的描绘,就使得本来就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大学生接下来的处境更为艰难,而作为受害者的男性群体却不受任何影响,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女大学生”的尊严以此作为噱头博得大众的眼球。在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的性别比她们的智慧和志向更加的引人注目。美国研究员朱丽亚在《性别化的人生》一书中写到:她们并没有被看作是知识阶层中的一员,没有受到严肃对待。我们再来看一系列的新闻标题:《高校惊现“二奶中介”女大学生被明码标价》、《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天上人间”当老鸨被判4年》、《女大学生网上发布艳照“求包养”》等等。这一类的新闻抓住了部分女大女生的行为以偏概全,在标题等显眼的位置通过吸引人的字眼来引导人民群众的关注,从而获取点击量,但是这种新闻的真实性却是有待考证。“女大学生+性”成为了网络媒体纷纷热捧的新闻卖点,这种新闻标签,实际上就是当前我国当前恶俗现象的一种反映。第二种新闻标签是“女大学生+犯罪”,我们再来关注一组标题《女大学生偷衣获轻判罚金五千》、《山东一女大学生为供男友吸毒去贩毒》等等,女大学生不检点的行为将大众的关注点全都吸引到了对女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警惕意识和愚蠢方面的问题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女大学生还经受着来自舆论工作者的文笔伤害,被逼无奈之下便有可能使得女大学生奋起反抗,从而触及违法犯罪的条例。

第三种常见的新闻标签是“女大学生+自杀或者他杀”,《女研究生跳下教学楼或因失恋》、《扬州一女大学生自杀》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鲜明的体现出女大学生脆弱的形象。

第四种负面新闻的标签就是“女大学生+被骗”。这类新闻事件几乎可以成为每日新闻的必要组成部分,总结起来无外乎两种:被骗财和被骗色,女大学生被骗受害,失去了“财与色”最适合成为新闻的亮点。记者和骗子们一样,最喜欢选择女大学生为人处事的弱点来进行攻击,骗子们营造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而舆论工作者却是通过他们的文笔,来塑造出了一种虚拟的,且对女大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帮助的环境,并且在这一环境中女大学生作为受害者还在不断的被侵害。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女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着实有不妥之处,但是媒体紧抓个别案例来进行耸动,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并且在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还会针对想要突出的重点进行特殊化处理,“女大学生”这一名词从而成为了一类负面人物的代名词,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群众对女大学生的意见将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牵连其他无辜的女大学生,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应出当前我国媒体工作者的愚昧以及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媒体工作者应当更多的去报道当代女大学生应当如何解决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新闻,以此引发社会的关注。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