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宋娟娟 黄贞贞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國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重庆市在推动我国西部经济与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从事对外贸易行业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已不能再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背景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该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改革;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于人才的新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外部形势,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更高要求,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就《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适应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8年寸滩保税区设立后,重庆市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跃居全国首位。当然,在中欧(重庆)班列、中新项目的推动下,重庆外贸经济也获得飞跃式发展,2017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508.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2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国际贸易环境是动态的、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相关人才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只有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丰富理论内涵又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进行业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确保学生在严酷的竞争中得以立足。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课《国际贸易实务》在授课内容、方式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对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不断的改革、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1.3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相较于其他国际贸易类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授课内容都比较浅显,所以即便是学生自学也可以掌握,这就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对授课的内容和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来调高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出现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滞后,缺乏与当地环境的结合

作为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材在建设和编辑上难度较其他学科更大。虽然国内学者也在积极的更新教材的内容,但是总有一些新的政策方针、规定或做法无法及时反应在教材上。同时,目前的教材普遍性太强,没有突出不同省市区域的地方特色也导致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不能适应本地外贸环境的需求。

重庆作为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自由贸易区试点,是我国西部对欧洲、东盟等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外贸业务量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据中国海关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市海关累计受理进出境报关单 112.5 万份,通关业务量随之不断增长。但是,通过对几所兄弟院校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案例都是沿海沿边地区的贸易实例,很少有与本地的外贸经济环境相结合并开展教学,无法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过分强调传统外贸知识的需求,忽视了新的外贸形势下相关运营环境及交易规则的传授。

2.2 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亟待提升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配备整体不到位,具体表现为:首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虽然我市25所本科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或相关课程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配备却不到位,有些学校的专任教师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双师型”教师紧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又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它更是一门讲述实际工作流程的课程,教师的实操经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虽然大多数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毕业生,从理论层面上没有任何问题,但乏去相关企业实操工作经验导致教学与岗位实际脱节,不能很好的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2.3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平时成绩(20%)+卷面成绩(70%)+上机成绩(10%),平时成绩以学生的平时出勤为依据,卷面成绩主要试卷成绩来判断,考试内容以教材的书面知识点为核心,题型上大多参照之前的资格考试;上机成绩则是直接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只考查了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往往上课不听临时抱佛脚,靠死记硬背也能通过考试,但通常都是刚走出考场内容就忘了。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尤其是实践能力,也就很难检测出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建议

3.1更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地方特色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将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与“互联网 +”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互联网 +”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另一方面,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在授课内容上课可适当增加与欧盟、东盟等国家相关的对外贸易的经贸案例等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其今后从事相关国际贸易工作打下基础。

实践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国际贸易相关“互联网 +”操作平台比如速卖通、WISH、亚马逊等国内跨境电商平台的交易规则、推广方式相关内容的介绍,组织学生到较为有特色的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更直观的参与到实际的外贸业务中了解其运作流程;另一方面,要可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

(1)任课教师走出去。对于目前授课的教师可分批次选送到本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体验外贸工作,将最前沿的外贸实践技巧带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应鼓励科研课题走出去,授课教师可将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课题的实践性还可以丰富对相关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的了解。

(2)外貿人才引进来。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吸收引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介绍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技术;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跟教师讲座交流,丰富主讲教师理论知识提高其实操技能 。

3.3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上,结合转型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革新,我们通过改变分值比例的方式拟定了一套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其能力的考核标准,主体如下:小组成绩(20%)+笔试成绩(50%)+业务成绩(30%)。小组成绩包括两大部分:成员平时出勤(25%)、每次课堂案例分析(75%),案例成绩以本组最低成绩为基准,在考虑小组成员平时表现的基础上课适当加分;考试成绩仍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但在此我们适当降低了比例;业务成绩主要是针对实验课而言,教师在实验课一开始就给每个同学分配相应的任务,该任务要包含进出口的由找客户→洽谈→签合同→运输→保险→结算→报关的所有流程,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最后完成情况来给出业务成绩。通过这样的细化,不仅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义杰.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南昌工程学院为[J]. 科教导刊,2017.

[2]潘平远,赵青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定位及实施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李巧丹.“双导师”下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贸人才,2015(11):185-187.

[4]夏薇薇.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13):106-107.

[5]郭金刚.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44.

[6]黄嘉.基于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技,2016(11):128-13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