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叶
摘 要: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潜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十九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欠缺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素质教育实施阶段的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素质教育实施的可行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它体现我国的总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总目标下,此“基础”具体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第一,身体素质是先天的。在教学中体现为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其体力,增强体质,培养其意志力。第二,社会素质是后天的。在教学中体现为劳动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技能,形成劳动观点与习惯。第三,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在教學中体现为德育、智育、美育。其中德育主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有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智育主要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美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另外两项素质的实现与否。
学校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三种最常见的形式。一为体育课,二为课间操。体育课程属于规范的、系统的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它设有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将趣味性和体能的训练相结合有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相比课间操有些单一,它虽能锻炼身体素质但强制性较大,目的在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属于一种强制被动行为。三为运动会之类的赛事,这些赛事有奖励性,所以学生参与中的锻炼也有一定的目的性。当赛事结束,简单的身体素质锻炼准备工作也就随之结束,不具有长期性。
虽然身体素质的目标是最容易达到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不彻底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充实,体育课变为自由活动课,体育课随时被替换为自习课等等。体育课的执行力不够强,学校、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加上有些学生酷爱运动,有些学生本身不爱运动,身体素质训练的结果便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趋势。
其次,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在教育中体现为劳动技术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
在中国的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对于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学校以传授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为主,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加强对学生人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这些都属于意识领域的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但对于学生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素质教育是有所欠缺的。这跟学校的教育目的是有联系的,小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升入初中,初中目的是为了升入高中,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进入大学。这种阶段性的升学,仍是从学校到学校,而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所需要的、最直接的仍然是思维能力、应试能力,没有学校会去考察学生的社会素质能力。
相比较而言,高职学校其培养的学生是直接进入到社会参与工作的具有某项技能的社会劳动者,所以其在学生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是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以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核心的,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社会素质的培养是远远要高于普通高中学校的。其中社会素质培养的整体设计也包括一劳动意识、实践能力、运动健康,明礼修身等为重要的培养板块。
再次,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在教学中体现为智育、德育、美育。
(一)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从智育的必要性来看,人的智慧水平需要通过培养去提高。学校教育是智育提升最重要的场所,大部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形成都是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它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学生智力发育的水平设置适合学生认知的学习内容,但智育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中考、高考的指向性和评价制度已经让学生的全面智育教育变得日趋狭隘,考纲中不考的内容加以删减,大量的题海战术,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智力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学校教育若只能培育出应付考试的高级人脑工具,那么将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学生的智力将无法相互衔接。
影响智力的因素除了学校后天教育之外,还有遗传的先天因素。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入学之前就受到遗传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再加上社会的耳濡目染,其智力发育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就必须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独特课程。所以说学生智力素质虽然不断地得到提升,但对于这些提升与其自身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有些不相符的。
(二)德育
德育在学校的教育中是实施最不彻底、效果最不明确的一项。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为: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
学校的德育活动主要的形式为课堂学习。但是德育不仅仅是教就能学会的。德育教育需要多种多样的模式。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需要对其社会行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一味地喊口号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的实践性,决定德育的评价方式具有开放性。
(三)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素质教育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音乐、美术等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也开发了一些音乐、美术、剪纸、象棋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实施的比较理想,但是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仍然未能普及;从城乡角度来看仍存在不平衡性。教师资源的优劣与缺乏也影响着美育的效果。
总体来说,虽然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没有完全达到,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侧重是在不断提升和改进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在矛盾与问题中不断的进步,相信素质教育的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 2015(3).
[2]戚玉娜.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华夏教师.2017(11).
[3]李镇西.教育,请撕下眼花缭乱的标签[J].教师教育论坛.2017(12).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