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搞好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时间:2024-05-04

杨武承

摘 要:易门县贾姑摆衣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传统的彝族民居、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等天然禀赋。相对于发展势头较好,游客络绎不绝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摆衣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缺项。以点带面,纵观易门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诸多的先天条件,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笔者的几点建议就是,一是出台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二是做实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三是创建一批好的示范样板,四是培训一支好的从业队伍,五是包装一套好的文化典籍,六是打造一批好的旅游商品。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摆衣村为玉溪市易门县九个传统特色村之一,隶属易门县十街彝族乡贾姑村委会下辖村。这里三面临山,层峦叠嶂,绿水环绕着小村,梯田缠绕着大山。寨子依山而建,散落的房居镶嵌在翠绿的古树群中,与水潭相衬,户与户之间错落有致,村道或宽或窄,缓急相宜。阳光透过枝叶,斑驳陆离,房前屋后鸡犬相闻,安宁祥和宛若世外桃源。

一、易门县贾姑摆衣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禀赋

近年来,十街彝族乡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工作,充分依托摆衣村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不断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14年被命名为“省级民族特色旅旅游村寨”,列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逐渐成为县内群众、周边游人生态休闲游玩的“热点”。其“热点”,是其拥有良好的生态,参天的古树,清澈的龙潭,连片的梯田,农耕的风光,彝家的习俗等特色元素有机结合的自然禀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丰富的水资源。背靠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层峦叠嶂的青山,使得村内古树群枝繁叶茂,古泉润泽绵绵不息。积蓄的丰富水源使得村西山谷中的两个小型水库,能够长年累月沿贾姑新村、海螺田村、贾姑老村、石榴村流趟到十街村等下游村庄,提供便利的生活生产用水。

2.有传统的彝族民居。摆衣村保留了彝族传统民居的风格,村庄自然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曲折的街巷和多变的高差形成了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彰显了亲切古朴的人文空间。

3.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摆衣村依山傍水,山水田园,林木森秀,鸟兽虫鱼,小桥流水,古厝斜阳,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于一体。传统彝族农耕的独有韵味,少数民族的淳朴热情,游客既可游山又可玩水,让人尽情享受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独特乐趣,使人有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情实感。

可以说,摆衣村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和生态田园景观,初步具备了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的天然禀赋。

二、易门县贾姑摆衣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缺项

相对于发展势头较好,游客络绎不绝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摆衣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缺乏“吃、住、行、游、购、娱、厕”等发展旅游的最基本条件,已经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比如,餐饮服务接待能力小,村里仅有一户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可以面向游客开展餐饮服务,不具备基本的旅游就餐接待条件;休闲娱乐设施数量不足,茶室、棋牌室、儿童娱乐设施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没有经营性的住宿条件,村里没有可供游客住宿的经营性农家客房;缺乏旅游商品经营活动,村里的小卖部,商品品种少,不能提供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厕所少,卫生条件相对差;农特产业支撑乏力,贾姑米、金银花、荷兰豆、美人椒等主打产品的产量、产值都不高等等。

从贾姑摆衣村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看易门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們不难发现,易门发展乡村旅游业有诸多的先天条件,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

三、易门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纵观易门县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先天的有利条件。

一是有便利的交通路网及景区、景点。易门县地处滇中腹地,距玉溪市118公里,距省会昆明市94公里,有建成玉溪市、昆明市后花园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潜力。在建的武易、弥楚高速公路,将会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为发展易门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县城的龙泉国家森林公园,龙泉河、南屯湖生态旅游景区,乡镇(街道)的静乐庵、岔河水库、大谷场水库、石莲寺、马头山、元源庄园、喜祥庄园等景区、景点,奠定了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二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易门县境内地形特征为东、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为溶蚀性盆地,东南面为中山河谷地带。全年平均气温16.3℃,属中亚热带气候,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县内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特点,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自然条件。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人文气息。

三是有优秀的民族文化。易门县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彝、哈尼、回、苗、白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乡土特点的民俗文化、陶瓷文化、餐饮文化、红色文化。如龙泉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大寺和长廊楹联,静乐庵、清凉寺等。从域内民族特色上看,乡土民间舞蹈,汉族主要有龙舞、狮子舞、毛驴灯、鹬蚌舞、花灯歌舞、装春、儿童舞等,彝族主要有花鼓舞;苗族主要有笛子词、芦笙舞、竹竿舞、斗牛、青苗舞等;哈尼族主要有花鼓舞、找老跺比、装春等。乡土民间传统节日,有历史最为悠久、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农历“二月二”戏会,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

四是有优质的特色农业。易门县域内以畜牧、特色林果、药材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目前有生猪、土杂鸡生态养殖等重要产业;有适销对路的洋葱、早玉米、春洋芋、早蚕豆、荷兰豆等蔬菜规模化产业;有发展潜力十足的板栗、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规模化产业。特色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专业生产合作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服务功能,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市场化有序推进,品牌打造成效明显。

五是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一方面,现行的土地政策及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及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农民求发展、盼致富的新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精神文明下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一定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农民的生活状况、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提升,求发展、盼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摆衣村目前唯一的一户农家乐2016年上半年经营的效益来看,夫妻2人仅靠间歇性的经营,纯收入就在2万元左右,他们已经看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前景,夫妻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纵览易门县乡村旅游发展,也有着诸多的不利条件。

一是没有规划作指导。目前易门县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考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开展,使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设计,从而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贾姑摆衣村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有规划,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设的效果与自然资源利用,建设的风格与彝族文化的融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是没有政策作扶持。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投资扶持、产业配套、人员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导致旅游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条件较差,全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浓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从贾姑摆依村来看,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实实在在的支持,目前存在着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文设施不足,道路不通畅,餐饮服务点少,配套产业小等问题,许多旅客乘兴而来,但是难以长时间驻足,仅有的一户农家乐,包含了规模不大的餐饮、小百货服务,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三是发展思想不明晰。目前,在有条件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地方,没有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来看待,没有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谋划,缺乏旅游产业意识,加之许多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对乡村旅游及其美好前景认识、理解模糊,怕吃苦,怕麻烦,信心不足,热情不高,空守资源,不敢投入,怕担风险,缺乏前瞻意识与商业投资意识。作为乡村旅游重要内容的农家乐,大多数从业者经营能力不强,主动性差,“小富即安”思想严重。部分从业者存在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从贾姑摆依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其风景如画,民风民俗惹人,但是看不到本村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看不到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实际行动。

四是基础条件较差。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易门县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加之投资主体融资不畅或投资较小、投入不足的现实,易门县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小”“散”“杂”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规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如多数农家乐设备简陋,设施老化,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效益不佳。包括贾姑摆依村在内的许多农家乐,其“吃、住、行、游、购、娱、厕”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不配套,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是缺乏示范样板。目前,易门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是思想迷茫,目标不明,经营方式单一,设施条件简陋,农旅结合松散,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好的示范样板。从县域六街街道茶树社区的白龙坡,到十街乡贾姑村60公里左右的“安易”“易峨高”二级公里两旁的20多家农家乐,在建设风格、设施条件、服务水平、餐饮风味等方面,几乎是一个模子的翻版,家家一个样,户户差不多,没有一家设施配套、档次较高、服务较优的农家乐,没有一片能够列为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景区或景点,反映出了易门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单一性和低层次、低水平状态。

四、对易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1.出台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以2016年12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云政办发〔2016〕151号)为依据,结合易门实际,立足新农村建设,由政府主导,尽快制定和出台一套鼓励和支持易门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所出台的政策:一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针对目前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有一定的发展积极性的乡村。二是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围绕解决好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有哪些环节;鼓励村民、居民、企业、各种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有哪些优惠条件;从业人员的培训如何展开;由哪个部门为主牵头组织实施项目开发及政策执行;政策实施的周期是多长等这些问题,都应该作出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三是要有较强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一脉相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要有强大的吸引力,要能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效益。

2.做实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思路构架,它既能指导建设与开发实施的进度,也能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提前做好准备和提高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藝”的特色资源优势,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县住建局为主导,县文体广旅游局配合,编制每个乡镇、街道的《乡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必须具有长短结合,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微观实在的特点,使其充分发挥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避免建设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实施《详细规划》的过程,就是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促进扶贫攻坚工作的过程,必须纳入当年的督促范围。

经济论坛 搞好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3.创建一批好的示范样板。面对尚未真正起步的易门乡村旅游,扶持创建一批示范户是关键。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乡村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也要走“中心辐射”、龙头景区、景点带动的路子,而不要搞“满天星”、一起上。如:可以县城龙泉国家森林公园、龙泉河景区、御景龙园景区为核心,先在乡村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安易二级公路沿线的六街、龙泉、浦贝、十街4个乡镇、街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包装等方式,由县乡两级在每个乡镇、街道各扶持发展4、5家示范户,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档次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将它们打造成为易门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产业扶持的典型,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示范。

4.培训一支好的从业队伍。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配套齐全的旅游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项目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经营效益,影响着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因此,在创建示范样板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乡村旅游从业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高起点、规范化的系统培训提升,打牢易门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基础。

5.包装一套好的文化典籍。“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了解它的文化”。乡村特色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魂”,它具有独特性、排他性。而让游客知晓本地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情,相当于給乡村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有关乡村配合,挖掘易门的本土文化元素,编印成大众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系列文化典籍,或是刊物、或是简介图片,提供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单位,可为游客了解易门、感受易门开启一道重要的窗口。

6.打造一批好的旅游商品。购物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旅游中最敏感的问题。乡村旅游与城市观光旅游中最大的差异,就是乡村旅游游客的商品主要是土特产,包括农副产品、生态食品、手工艺品等。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应以当地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其唯一性、独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一是要引导传统手工者创建企业或生产基地,搞好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生产;二是要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生态种植、养殖,直接为农家乐和游客提供物美价廉,生态环保的鸡、鸭、鹅、鱼、猪肉、牛肉及水果、干果、山货等乡村旅游产品。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三是要通过政府补助,配套发展特色观光农业项目。让农村的美丽景色和蓝天白云吸引游客,打动游客,留住游客。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2]史学楠·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