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潘喜颜�オ�
摘要:日本传统史书深受中国史学的影响,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引进西方史学。在西学影响下,日本学者编著了若干简明的支那史、东洋史教本,如《东洋史要》、《支那通史》等。这些著作在清末被译介到中国,在史学视野、编撰体例、史书内容等方面给国人以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日本;东洋史译著;历史教科书;影响
日本传统史书深受中国史学的影响,从史学体系上来说日本古代史学未超出中国史学的范围。然而,到了近代,史家的目光转向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翻译西方史学名著,聘请西方专家讲学传授,派员出国留学深造,积极引进西方史学。日本最早出现的近代史学——以福泽谕吉、田口卯吉为代表的文明史学,就是模仿英国巴克尔、法国基佐的文明史的产物。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正统史学,是在德国历史学派兰克的弟子利斯一手培植下于19世纪末形成的,它是中国清代考据学和德国实证主义的混合物。
[1]p2在西学影响下,日本学者编著了若干简明的支那史、东洋史教本,如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桑原骘藏《中等东洋史》、小川银次郎《东洋史要》、幸田成友《东亚历史》等。这些著作在清末译介到中国后,在史学视野、编撰体例、史书内容等方面给国人以很大的冲击。
一、清末“东洋史”译著打破了传统的编年体书写形式
从体例看,清末东洋史译著打破了传统史书以朝代为序的记述方法,采用了西方分期的篇章体编写方法。以历史纪年为例,中国传统的写法是一朝接着一朝写下去,貌似断代精确,实则社会演化难以辨明,因为一姓之变迁并不足据为分期的标准。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却不是这样,它首取西洋“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期来分中国历史,第一期断至秦皇一统,称之为汉族缔造时代;第二期自秦皇一统至唐亡,称之为汉族极盛时代;第三期自五代至明亡,称之为汉族渐衰、蒙古族代兴时代;第四期括满清一代,称之为欧人东渐时代。似此分期,较之往日之不知分期,但论朝代者,得失之差,诚不可量。“上古”、“中古”、“近古”、“近世”作为断代的区分,不仅具有便利史学研究的形式上的意义,其实质还反映了以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叙述的内涵,这种历史叙述的结构包含欧洲进步主义历史观的某些理念,而文明的开化程度正是衡量这种“上古”、“中古”、“近古”与“近世”历史时期划分的重要标志。该书清末被大多数学堂所采用。一时间中国学术界如上层楼,耳目一新。后来许多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始有意用这种大眼光,下笔之际,纷纷以四期来分,不仅具有便利。如汪荣宝《本朝史讲义》说:“日本桑原骘藏尝据中国本部之大势,参考旁近各族之盛衰,而以太古至秦一统之间为上古期,自秦一统至唐之亡,凡千余年间为中古期,自五代至本朝之兴七百年之间为近古期,自本朝之初至于今日,三百年间为近世期,其义具详所著《东洋史要》。今姑用其说,大别国史为四部。”[1]p1又如中国学者秦衡江编辑的著作《东洋分国史》一书在记载各国历史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分期记载的方法,并且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相对应,如“日本史分上古、中古、近世、今代、四纪,上古当中国东周惠王至唐代宗,中古当唐代宗至宋孝宗,近世当宋孝宗至清同治,今代当清光绪。首叙地理、面积、人口、人种”;并指出“日本君主一姓相承,君统不变。以神武为始。以天皇统治为序,记载各朝政事”;“朝鲜史分上世、中世、近世三纪,其上世当中国之中古”[3]p2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已经采用进化史观逐步思考东洋各国历史变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也许受日本东洋史将本国史与东洋史分开的方法启发,《东洋分国史》并没有包含中国史,而是将之另编。但是总的来说亦遵循“上世”、“中世”、“近世”的分期方法,诚如傅斯年所言:“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
[4]p53
二、清末“东洋史”译著的研究范围大为扩展
与传统史书相比,清末东洋史译著研究范围大为扩展,不仅有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非常重视文明史、学术史的研究,在清末译介的97种东洋专门史著作中,文明史、学术史17种,所占比例为17.5%,区域史、国别史内容上也重视文明史的撰写,如日本市村瓒次郎、泷川龟太郎同纂、桥本海关译《支那史》在内容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每卷除了叙述历朝大事外,还特别开辟开化史一章,从制度、学术、技艺、宗教、产业、风俗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体现了日本文明史作品的特色。
日本文明史学是在西方文明史家如伏尔泰、基佐、巴克尔等人的影响下兴起的,对于打破传统史学一味着眼于政治史、军事史的狭隘观念,拓展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5]p81支那少年正是依据日本文明史学的观点,将《支那史》中有关帝王的事迹删去,专取有关于文明进步者,编成了《支那四千年开化史》。该书共九章,第一章地理;第二章人种;第三章太古之开化,分学术、制度、风俗三节;第四章三代之开化;第五章秦汉三国之开化;第六章两晋南北朝之开化;第七章隋唐五代之开化;第八章宋元之开化;第九章明清之开化。章下一般分制度、学术、宗教、技艺、产业五节。另附有《历代大事年表》。译者在《弁言》中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批判:“恫哉!我国无史,恫哉!我国无史……支那少年睊睊忧之,乃呼将伯于东士,据东士市村氏、泷川氏所为《支那史》者,去吾二十四姓家乘所备载之事实,而取其关于文明之进步者,断自上古以逮于兹,删其芜,补其阙,正其误,以饷我无史之士夫。”[6]p1
在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的刺激下,清末国人认为国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帝王将相的一家一姓之史,应重视政治、学术、风俗之由来,探索人群进化之规律,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普通新历史·凡例》称:“我国国民之眼界,断不克注于内国数十朝之兴替沿革中,须考察种族势力之强弱、文明之高下、能力之大小,以为大家警醒振拔之标准。”[7]p1曹鲲化受西方和日本的文明史、开化史著作的影响,其总叙《历史之要质》云:“所谓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皆数千年王家年谱、军人战纪,非我国民全部历代竞争进化之国史也。今欲振发国民精神,则必先破坏有史以来之万种腐败范围,别树光华雄美之新历史旗帜,以为我国民族主义先锋。”[8]p1认为国史编纂应该“参酌东西洋历史史体,确察我国民缺少之原质,核定大义,以叙述古今人群进化之大势,盛衰隆替之原因结果,及万般社会之重要事实,为独一无二之主脑” [9]p2。他编著的《中国历史》系仿泰东、泰西文明史及开化史例而作,其书在叙述社会发展大势的同时,用近一半的篇幅,详记各时期文明发展状况,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学术、宗教、美术、风俗、实业、财政、交通、美术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三、清末东洋史译著“厚今薄古”
与中国传统史书“厚古薄今”的做法不同,清末译介的东洋区域史、国别史中近世史所占比例很高,如朝鲜史6种中就有3种为近世史。中国史25种中有12种论述中国近世史。在清末译介的97种东洋专门史著作中,明治政治史、维新史、庚子史、侵略史、教案史、亡国史、独立史、军事史全为亚洲各国的近世史,战争史14种有13种为近世史,在全部东洋专门史中近世史所占比例在80%以上。另外,在区域史、国别史通史内容上,也特别重视近世史的部分,如《支那史》一书共九卷,但第一卷仅5页,第二卷太古史,4页不到,第三卷32页,第四卷35页,第五卷35页,第六卷43页,第七卷,48页,第八卷48页,卷九大事年表24页,呈现出年代愈后内容愈丰富的趋势。如关于鸦片战争,《支那史》以“鸦片烟之战”为题作了介绍:“英吉利国,明时即通支那。清圣祖世宗时,来广东贸易,自是输入鸦片烟颇多,流毒极大。”林则徐广州禁烟,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英兵遂进兵中国。英兵占领镇江后,南京大震,于是和英人议和。“帝初主战,至是知不可,乃起伊里布……割香港为英国管辖,开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港为互市场,互通俘虏,且约勿得擅刑英人。于是和议全成,两国均解兵。”[10]p242在内容广阔的中国通史中提及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割地、五口通商和领事裁判权等细节,可见其对于中国近代史事的重视。根据《支那史》改编的《支那四千年开化史》一书特别补充了从光绪八年(1882)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间的军政大事:高丽属中国、越南割于法……中英商约成等。
另外,国人也意识到了日本东洋史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日本支那史、东洋史多为日人语气,对于培养国民爱国心无益,国人由此产生了重新构建新国史的想法。他们借鉴西方史学的编纂形式,抛弃了传统的旧式的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体等体裁,而采用分期纪年的章节体,并以民族国家观(国族观),来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史学视为民族复兴的工具。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了丁宝书编写的章节体《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在“编辑大意”里,作者写道:“顾近岁以来,各学堂多借东邦编述之本,若《支那通史》、若《东洋史要》,以充本国历史科之数。夫以彼人之口吻,述吾国之历史,于彼我之间,抑扬不免失当。……窃不自量,编成此册,以我国人述我国事,如以孙子述父祖之德行。凡予族姓,庶闻而兴起,念领先缔造之不易,而以护恤保存,为人人应尽之义务乎!” [11]p1这本历史教科书有黑白插图、历史地图、书后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观点维新,体例适合教学需要,先后出版19次之多,1906年经学部审定通过,推荐小学使用,影响较大。[12]p501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于1905年,该书以叙述典章制度的演变为主旨,“于征引中国典籍外,复参考西籍及宗教社会之书,庶人群进化之理可以稍明”,[13]p1为中国史的编写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日]坂本太郎著、沈仁安、林铁森译.日本的修史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汪荣宝.本朝史讲义[M].北京:京师学务处官书局,1906.
[3]秦衡江.东洋分国史[M].上海:文明书局,1902.
[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支那少年.中国四千年开化史[M].上海:支那翻译会社,1902.
[7]上海普通学书室.普通新历史[M].上海:上海普通学书室,1901.
[8][9]曹鲲化.中国历史[M].上海:东新译社,1903.
[10][日]市村瓒次郎、泷川龟太郎著、陈毅译.支那史[M].上海:上海教育世界社,1903.
[11]丁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M].上海:文明书局,1903.
[12]编委会.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M].上海:国学保存会,1905.
★ 基金项目: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405ZK12YQ18 - ZZyyy12027)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