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4-05-04

余洋+夏赛赛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必然阶段。本文客观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探析进一步完善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三大意义”; “四大区别”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必然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已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洪山镇为例,客观分析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理性理清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外延,为进一步完善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明确“三大意义”,认真审视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目的

城镇化的“化”,在这里是“普及”的意思,就是把城镇生活方式普及到农村去。城镇化,就是把全国农村的公共设施、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生活素质提高到和城镇一样或近似的程度,综合生活城镇化了,就叫城镇化。而单一的城市人口总比例占比高,只是聚居在城市的人口比例高,并不是人的生活素质的城市化。只有让城乡公民都统等提高了生活素质,才是真正的城市化。只有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才能对我们建设“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是做大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供产业发展强大动力,带动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跨越赶超爆发力,加快实现“双百”城市建设目标。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一方面,加速生产要素聚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扩张需要大量服务业跟进,为繁荣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是保障富民强市的基本国策

“一张白纸好绘画”。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得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达到发展带动我国“新四化”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三)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历史性机遇

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国正面临历史性机遇。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城镇化理论,当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黄金时期。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时机,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和自身特质,稳中有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我国发展层次最高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为例,一个特大城市与另一个特大城市相依附的往往是一些大、中、小城市,而在这些城市中,又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园区起连接作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五大新区之一——贵安新区的建设,构建起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发展、协调共进的格局,使黔中地区真正发挥 “导航仪”和“牵引针”的作用,努力实现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目标。江西省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增添“发动机”。

二、理清“四大区别”,真切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口的比例规模扩张,而是着重于融合产业支撑、社会生态、人文素养等方面,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区别——城市优先发展与城乡互补。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坚持“大小兼顾、布局合理”,避免出现“孤城”。传统城镇化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利益反哺城市。新型城镇化则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推动郊区、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不能搞“孤岛式”城镇。

(二) 发展区别——高能耗与低能耗。新型城镇化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避免遭遇“鬼城”。传统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近年来,中东部和东北部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城中仙境”给我们敲醒了警钟。为此,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霸道扩张式”转为“协调内引式”,走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 文化区别——高环境冲击型与低环境冲击型。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坚持“保护环境、经济并举”,避免走进“霾城”。

生态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从文明理念上植入生态思维。只有将转换消费方式、细化能源结构、引入低碳经济等贯穿始终,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才会带有“绿”字,才会融入节能理念,才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德国的建筑为例,德国的新型城镇将低碳理念与德国传统工艺结合起来,达到城景美观和居民和谐的双重效果。视线转向省内,随着新型城镇化号角吹响,梧桐湖新城尤其引人注目。2013年占地44平方公里,由湖北省人民政府、鄂州市政府与湖北省联投集团共同打造的湖北新型城镇化典范、“两型”社会综改区核心展示区和500平方公里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启动区。重点吸纳科技创意、文化创意、光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附加值产业,欲打造一座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商业配套、金融服务、绿色生活为一体的滨湖梦想之城。通过科技创意驱动经济发展,东湖高新科创城将成为梧桐湖新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双引擎。预计到2020年,这里会崛起一座可容纳30万人口的生态卫星城。再到随州市内,本着“城镇建设一天不能停,城镇管理一刻不放松”的建设管理理念,洪山镇紧紧抓住城镇建设管理的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立足城镇环境美化,深入开展“洁美洪山”大行动,不断提高洪山镇基础设施功能。全面启动建设洪山汽车客运站搬迁、环城路绿化改造及路灯亮化、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洪山殡仪馆、东山头和寺山工业园区的勘测规划等六大工程项目。

(四) 风格区别——千篇一律与各有新意。新型城镇化“新”在每个城镇具有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品牌,而不是千篇一律。在特色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德国著名的煤炭与钢铁工业基地——鲁尔区,后来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利用现代科技工艺打造了一个极具都市感的艺术品设计城市。这种转变方式实际上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再创造”,使鲁尔区这一靠钢铁煤炭起家的老公也基地重新焕发了光彩,成功转型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文化消费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告诫我们在构建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不能“人云亦云”,既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下功夫,搞建筑美学的再创造,也要融合城市地区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走个性化小城镇发展规划。如我国古时流传的徽派建筑、江南园林式建筑及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未来新型城镇化之路如何走?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梦”名片,不断提升中国的城市美誉度和硬实力。

[参考文献]

[1]钟卫国:“促进广东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探讨研究”,《市场经济和价格》,2013年01期。

[2]“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

[3]“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南方周末[N],2013年01月15号(02)。

[4]李光跃,王敏,吴建中:“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模式初探”,系统科学学报[J],2010年01期。

(作者单位:中共随州市委党校,湖北 随州 441300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