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马克思思想政治哲学在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实践

时间:2024-05-04

王嘉曦

摘要:实践能帮助我们理清理论与现实间的问题,只有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变成现实,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只有实践才能把现实总结成理论,才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改革、革命历程被总结成独具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研究马克思思想政治哲学在理论跟现实之间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政治;哲学;实践

马克思持续思考在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利益相关问题,把现实与理论之间更大的思考空间留给后人。哲学是马克思对现实生活跟现实政治状况进行思考、评价的基础,但马克思并没有将哲学用系统的文本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哲学思想的实践在当前得到展示的机会,演变成当今马克思思想的关键特征。

一、实践——现实的人获取物质利益的途径

现实中的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衣食住行,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同时从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利益[1]。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逐渐变强,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利益就越来越多,从而在物质方面享受美好生活。这是在物质利益获取方面实践所具备的政治哲学价值。

如果实践单指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利益,那这样的实践并不完全是追求幸福的,它的对象仅是自然界。虽然站在思辨理性的角度看,现实的人认识并应用自然规律,同时进行对自然的认识及技术改造,以达到控制外部自然界的目的,促使自然界为人类所用,但是这只会将现实的人的本质对象转化成自然,且最终被自然代替。因此,这种把人的本质反映在自然界里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不把人看作是感性活动,只是感性对象,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对现实的人展开社会联系,也没有从人们现实生活条件的角度去观察他们,没有看到实际存在的、活动着的现实的人。该理论直接用自然代替现实的人,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因而无法对社会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曾说:当一个人变成唯物主义者时,他的视野里就看不到历史;当他对历史进行探讨时,他就不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这个人看来,历史跟唯物主义之间是完全脱离的。

后来人们进一步总结了实践概念: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这一实践概念认为自然界本身存在其独特的规律,且自然界会一直依据其固有的规律发展、运动,现实的人可以认识这种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并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去改造自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关系,最终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后人总结的马克思思想哲学的理论实践,为现实的人获取物质利益提供有效途径。

二、实践——现实的人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途径

现实的人在实践中获取物质利益,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同样是实践的产物。社会关系被政治化、系统化之后就成为社会制度,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随着现实的人获取物质利益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着,经历家庭、部落、城邦、氏族、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我们在思考自然跟人之间的关系的同时看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才促使我们对人的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因此,对实践的正确理解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实践[2]。

马克思思想的生产劳动概念实际上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当人们站在人类改造自然并控制自然的角度进行问题考察时,生产劳动就转变成上文所说的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让人们站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甚至是整个社会关系及政治制度的角度进行问题考察时,生产劳动就转变成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即面向社会关系的实践。

三、实践——形成物质利益和各种社会关系,映现人的本质

在《问题域的转换》中,俞吾金先生指出马克思的本体论应当被表述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3]。俞吾金先生从两个层面对该表述进行阐述:其一,站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层面,马克思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探索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基础都由实践构成。正是该实践——理论基础得到确立,所有的传统哲学跟马克思思想哲学才从根本上被区分开。其二,马克思的本体论并没有在感性实践的层面做停留,而是从研究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的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发现了超出感觉范围的社会生产关系拥有的源始性作用、地位。如此,马克思思想才在超感觉的、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显现出本体论的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维度。只有对马克思思想哲学做出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说明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改造自然的过程,其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劳动关系才不至于在持续变化的历史中重犯把人对等于自然的错误认识。

至此,人们在政治哲学领域追求美好生活的语境里将进一步解释实践的本体论意义。现实的人的本质并不是由自然界来映现的,而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实践当中来映现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人是社会动物,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的人通过改造自然界而获取丰盈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全部,只有以物质生产为依据凝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以伦理道德为基础论述出好的指引,在社会关系及物质上朝着更好的方向改善,这样的实践才能够给予现实的人美好的生活愿景。俞吾金先生恰到好处地在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中描述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而做出的自然、社会层面的努力。在这样的努力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为了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实践中去改变自然、改变社会关系,是作为现实的人而存在的。其一,当人们在政治哲学那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语境中从马克思思想的角度去考察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语境里,人们通过革命将不正义的统治阶级推翻,并建立全新的政权,设计制定出新的利益分配制度,从而让无产阶级人们在实践中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其二,当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去发展生产力时,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现实利益,从而促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其三,当人们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语境中考察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各种改革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重新建立利益分配制度,并促使利益分配实现制度化,帮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4]。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中,实践促使人的本体论意义进一步得到明确,因此革命实践、改革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时指向了物质实践活动及社会关系实践活动,最终映现出现实的人的本质。

四、结语

马克思思想政治哲学理论帮助人们去思考并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促使马克思思想政治哲学被作为一门专业的理论得到讨论、建构,拥有理论研究的合法性。同时,无论是西方的古典主义政治哲学重视追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是自由主义政治科学对人们获得美好生活的技术实现方式的追问,均促使马克思思想的现实实践在理论里得到统一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颜显能. 马克思毕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写作目的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32-34.

[2]郭咔咔.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式解读——以《保卫马克思》为例[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82-86+108.

[3]贺长余. 从革命到发展——现实性原则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转换[D].辽宁大学,2013:55-56.

[4]沈慧.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36-37.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