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逃离布拉格的魔爪

时间:2024-05-04

钟华

摘要:本文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师职业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乡村教师的尴尬处境、研究鼹鼠的目的与逃离乡村的欲望,试图从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中探索卡夫卡的创作之由。

关键词:卡夫卡;乡村教师;逃离;科研

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天才,于1924年病逝。中国人大的曾艳兵教授说2014年可算是“卡夫卡年”,因其已逝世90周年。如果时光倒流一百年,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卡夫卡于1914年创作了小说《乡村教师》。为何惊讶?其一,该作品与卡夫卡的名篇相比并不耀眼;其二,在中国知网上仅能搜到三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三,卡夫卡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吗?在作品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笔者愿与乡村教师展开一番心灵对话。

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附近,据说曾出现过一只巨大的鼹鼠,随后一位乡村老教师写了一篇文章论述此事,但文章没引起社会重视。叙述者“我”是城里的一位年轻商人,他为教师抱不平而重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却同样未被重视,反而招来嘲笑。小说以乡村教师对商人的误解告终。闭目沉思,乡村教师为何搞科研?为何轻视农民?为何与商人产生矛盾?从教师职业角度来看,故事背后隐藏不少问题。

乡村教师是何身份?它作为一个职业身份的写照,“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1],如果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直接影响到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小说《乡村教师》写于1914年12月,正值一战期间。战争造成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催生无数矛盾与冲突。随之而来,乡村这片净土因外来强势文化的介入,面临着残酷的文化冲突,而后者导致乡村文化的解构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作为生活在乡间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最能感受到由于乡土文化的破坏所带来文化阵痛和价值观的迷失。”[2]迷失自我的悲剧使乡村教师眼中的乡村社会既熟悉又陌生,进而“蜕变为‘他者身份”[3],即心在乡村身在汉,“汉”正是乡村教师渴望前往的主流文化覆盖地——城市。这样就不难理解乡村教师对农民的轻视态度:两者同为下层阶级,本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社会变迁造成乡土文化的失落又割断了联系的纽带,使两者思想上的差距与隔膜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

细读作品,乡村教师虽是知识分子,却被边缘化;他属于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其收入微薄、地位卑微与生存艰难的状况,使其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与被剥夺感,从而坚定其逃离乡村的决心,这折射出乡村教师的弱势生存状态。乡村教师就像卡夫卡一样无所归属:作为生活在农村的知识分子,他在村民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在城市教师中也不是自己人。他与商人的矛盾,以及两者之间那永远横亘的三重门,似乎也与城乡二元结构(工业与农业文明)的差距在他心中留下的阴影有关。

如果说生存境遇使其产生逃离的欲望,乡村教师为何选择科研作为途径?他难道是科研天才?他很清楚自己学识有限,根基浅薄,无法对那个现象作出彻底而又适当的描述,更不用说提供说明了。同时,乡村的工作环境很难说对他的研究有多大帮助,甚至商人也告诉他在这个年纪搞科研是毫无希望的,但他还是不放弃且当做毕生的事业,即使他的文章遭到权威人士非难,他还义无反顾地给文章做一个增补,其精神之可嘉像是一位殉道者。显而易见,他研究鼹鼠主要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他感兴趣的很难说是研究鼹鼠,这只能说是个意外,而科研能带来的利益才是他最关注的——声名鹊起、进城工作、抚养孩子。然而,他期盼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科学宝库纳入,其实现的可能性不亚于《城堡》中想进入城堡的男子K,皆是可望而不可即。既然如此,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草根研究——鼹鼠报告?小说通过叙述者的讲述描绘了科学研究的话语权。从教育阶段来看,乡村教师属于初等教育者,其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这类似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虽然初等教育并不排斥教师搞科研,但科研似乎更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重任,后者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丰富的人力资源(专家权威),历来占领了科研的高地。同时,即使同为教师,“城乡教师的知识权力呈现不对称性,使城乡教师之间出现一种知识及其权力的支配与依附的关系。”[4]不难发现,乡村教师深知学术权威在科学领域的话语权,但仍抱有幻想,一旦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学术圈接纳,即可打通进入城市之路,也间接实现了他逃离乡村的欲望。

卡夫卡在日记中称《乡村教师》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写的,后宣称暂时放弃该作品。卡夫卡难道无法为乡村教师找到出路?当然,卡夫卡毕竟不是教育家,要解决如此专业的社会问题,似乎太为难他了。另一方面,卡夫卡对教师前途的忧虑与不安,至少让我们相信:卡夫卡并非一位与世隔绝的作家。卡夫卡在世时,一直渴望逃离布拉格的魔爪,而小说中乡村教师终生盼望逃离乡村,两者都把逃离当成一种信仰。在这一点上,乡村教师可谓是卡夫卡的自我写照。所不同的是,一位是业余作家,一位是业余研究人员;一位献身于文学创作,一位献身于科学研究,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4):34-38.

[2][3]王勇.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J].教育探索,2013(2):89、88.

[4]刘丹丹、唐松林.论城乡教师知识权力的不对称性:支配与依附[J].当代教育论坛,2004(4):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