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吕清波

摘要: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分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十几年来,中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城市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研究,总结了沈阳、上海、青岛、江汉模式等。本文在分析城市社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到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区模式

一、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学界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

(一)对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概念的界定

张鸿雁(2007)对城市社区建设下的定义为:“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①当前,城市社区研究已成为人文地理学、城市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费孝通(1999)认为城市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②

王思斌将城市社区建设定义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种过程。”③

(二)国内有关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陈蕾、高芳(2010)的研究认为,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弱化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和增强社区参与程度等治理手段,完善社区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摆脱强政府弱社会的尴尬局面,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合作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④

董欢(2008)认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是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社区多元主体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社区实务模式理论,并以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为基础,构建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⑤

张勇(2011)认为,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能被称为模式,必须包括以下四点:一是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三是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四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有效的区分性。⑥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

(一)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模式及其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社区建设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建国的时候,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并且在物质基础贫乏的基础下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单位控制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到了1978年后,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彻底打破了单位制,劳动者已经不再依附于工作单位。此时,中国需要有一个新的社区建设模式来承接单位制的功能。因此,以发展经济为目标、以社区制为工具的社区建设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到了2002年,党和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着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1、1949-1978年“单位制”的社区建设模式

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社会控制为主要的目标。

建国以后,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及在经济相当落后的处境下尽快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目标。为此,中国建立了“单位制”的社区建设模式。通过这种社区模式,党和政府实现了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控制。

在政治上,1949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党和政府通过依靠政治身份来划分的阶级分类体制,实现了对城市社区的有效的政治控制。

在经济上,国家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来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领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单一性,于是把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牢固占据思想文化阵地,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2、1978-2002年“过渡型”的社区建设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城市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是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社区建设模式。三是随着无单位人员的增加,社区的管理更加复杂。四是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制度的改革,客观上要求社区建设模式做出相应改变。

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模式特点主要是:社区建设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引发了社区发展的全面危机,导致中国社区经济的全面崩溃,发展经济也就成了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且是社区发展各项工作的中心。此外,这一时期的社区建设以社区制为社区建设的核心。

在改革以前,国家通过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方式实现了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国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在体制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的资源和活动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单位制逐渐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人们越来越多的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按照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采用具有良好的单位制承接功能的社区制就成了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3、2002年以来形成的管理型社区建设模式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进入公民社会。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严重失衡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悬殊;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教育、文化、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发展严重滞后等等,endprint

破解这些难题,保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政府把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人的需要。把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为了能有效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不再是以一己之力进行单方面的管理,而是倡导居民参与合作共治,与公民社会平等对话、对等协商,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是政府推动,即培育各种居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团体以及中介组织等。二是社会推动,即社会成为了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我国几种主要的社区建设模式

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大都结合自身情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突破,创造出了种种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⑦

1、上海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区建设与1995年上海市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街道社区,并且依靠行政力量,在街道和居民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的各种事务。因此,这种社区模式具有很强的行政推动特点,被一些学者概括为“行政社区建设”。上海模式将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改善社区环境,在社区建设相应的各项服务设施,创造文明、卫生的社区环境。由于上下联动,社区建设空前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文明社区、文明小区、示范街道和示范居委会。上海的这一社区建设模式很快再各地推广开来,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不太一样。

2、青岛模式

青岛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提升社区功能来发展社区。青岛市政府强调将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好。全市共划分成了四个实验区,它们都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集团作战、形成联动,在青岛掀起社区建设的热潮。同时,青岛模式将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级向一级负责。并且建立城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领导担任社区建设委员会的带头人,将社区建设的成就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同时,青岛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社区服务和社区组织建设这两个重点。通过推进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组织建设来提高青岛市城市社区的发展水平。与青岛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做法类似的城市还包括南京、天津等,并各有特色。

3、沈阳模式

沈阳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组织构建。即社区模仿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在社区内设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三者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并通过建章建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沈阳市在具体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时,主要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有居委会的层面上,以小社区为对象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目前在我国范围来讲,沈阳模式的影响最大,目前对沈阳模式的借鉴除了辽宁全省以外,在全国范围内还包括海口、哈尔滨、西安、合肥等地。沈阳模式属于居民自治主导型模式,体现了基层社区自治的本质。但是,沈阳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民主参与热情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4、江汉模式

江汉模式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模式,它的核心特征是主动转变政府职能。江汉区在依照沈阳模式建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后,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区自治。江汉模式的主要内容在于明确提出自治的社区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调控体系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江汉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通过主动转变政府的职能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在具体的社区建设过程中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方针,通过社区组织和政府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自治和政府行政领导的有效结合。江汉模式属于合作性的社区建设模式,目前在我国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推动社区建设的做法。

以上各种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是当地根据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各个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之间,无法比较,关键是每个地方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社区发展模式。各地应积极开展探索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的活动,推进当地城市社区建设走上一个新阶段。

结语

城市社区建设这一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更好的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探索与反思。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有所欠缺,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仍需探索。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借本次研究初探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在今后也将对该问题持续关注。

[注释]

①张鸿雁.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07(9).

②孙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79.

③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④陈蕾,高芳.探索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J].中国商界.2010(11):65-67.

⑤董欢.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141-143.

⑥张勇.论我国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1(4):104-107.

⑦张慧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42.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上海:商务印刷出版社.2006.

[3]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发展出版社.2004.

[4]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