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大学生村官志愿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04

郭玉洁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政策,此决策颁布实施以后,全国高校毕业生掀起了一股投入基层建设、加入基层干部队伍的热潮,决策已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实施。但在践行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存在对村务不了解,工作难开展,沟通不顺畅,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和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并使得这种热情长久保持下去。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长效机制;激励

一、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不仅有利于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还可以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大学生具有年纪轻、学历高、专业素质好和整体素质优等优点,他们来到基层,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农村稳定,对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学生村官驻村参与建设之后,农村生产力水平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引进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处理村务,村民生活也趋于多样化,为农村基层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加强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和推行对农村健康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为三年,任期满后,大学生村官多会选择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或者创业等,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以列为以下几点:

(一)身份处境尴尬

每个职位的设置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地位和责任,大学生村官是按照国家计划实施,由地方招选,一般在村委会担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非“官”,既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内,大多数也不是村支两委的成员,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处境尴尬的局面。表现在:

1、“非官非农”的身份,让大学生村官无法进入村务决策层,只是担任一些辅助性的职位,处理较为琐碎和辅助性的工作,没有实权。

2、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全,认同度不高。大学生村官很大一部分都是“外乡人员”,对工作的所在村了解较少,没有人脉关系的基础,同样,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几次村务活动,甚至一些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存在可有可无,对村务建设没有突出贡献。

3、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不高。一般村委会的干部成员都是本村村民且相识已久,村干部之间在正式组织的基础上早已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非正式组织,而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会对原有的非正式组织产生影响。且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学历,有些村干部为了防止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现有的职位产生威胁,故意对大学生村官采取压制性的措施,让没有实权的大学生村官处理一些琐碎繁杂之事,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大学生村官也因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选聘机制的盲目性,大学生村官对村务处理无所适从。

由于大学生村官制度属于新生事物,发展至今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选聘制度的合理性缺失,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提出限制和要求,认为只要是大学生都可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其实不然,农村发展真正需要的多是农业、林业、财务和法律等专业和层次的人才。正是因为这种选聘中的盲目性,导致聘选的多数村官专业知识与工作不对口,对村务处理无所适从。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学生村官薪金待遇普遍低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待遇,且地区差异性大,即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薪金一般为2000—3000元/月,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一般都在2000元/月以下。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是由地方财政发放,财政补助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以区域性很强。工资低,消费高,这就产生了薪金待遇难以满足生活消费需求。薪金激励的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在工资方面未能得到满足,这是导致其另谋出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跳板心理

目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多数大学生存在将村官当成“跳板”的心理,想利用此职务获取更高职位或借此另谋出路。对于这一心理,公众的看法不一,赞同和否认这一心理的观点皆有。大学生村官的首要工作是深入农村,融入农村,与村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村官必须意识到他们并不是短暂的支援农村,是为了扎根农村,与当地农村共同成长和发展。“跳板”心理正好与村官的初衷有某种程度上的违背。

三、大学生村官志愿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对策

(一)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激励政策,工资与福利。

大学生求职都希望其所从事的工作可以保持一定的稳定发展状态,而编制是最能吸引大学生去农村的政策,适当增加乡镇农业、科技等相关职业编制,最好是公务员编制,以增强农村对大学生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在增加编制后,也要相应的保证新增的编制不被没有真本事的人占编。此外,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缩小大学生在乡任职和在城就业的收入差距,让大学生村官能够长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下得去、留得住”。而目前全国的大学生激励政策无非是考研加分、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这与希冀大学生“留农”的目标南辕北辙,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激励政策越是应该落实到位。

(二)优化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1.各个地方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实情的选聘规模和计划,保持大学生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的动态平衡。选聘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选聘人员条件。在大学生专业限制方面,要选聘专业适合地方发展的大学生,农业、科技等专业的大学生应优先考虑。在选聘过程中,注重优先录用对农村工作有热情、有远大抱负的大学生,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将这种热情和抱负转化成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

2.为高校毕业生真实、直观地呈现村官工作的现实图景和工作条件,减少信息不对称。首先要提供准确的工作岗位信息。在招聘过程中展示与村官岗位相关的各种内容,包括村官岗位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工作责任和任务,考核标准,薪酬待遇,职业生涯发展等信息;其次是展现农村创业的广阔天地。向高校毕业生展现农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激发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其到农村任职工作;最后坦陈农村工作客观条件。当前,一些地方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有利条件说得多,不利因素讲得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村官工作形成了过高的期望,而当实际情况与此不符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挫。因此,在招聘时要立足实际,坦陈利弊,这样可以激发更多内心愿意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大学生扎根农村。endprint

(三)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

大学生从城市到农村环境的转变,反差较大,所以刚进农村工作,会产生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无助,进而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强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宣传党在农村地区的路线方针政策,侧重农村农业技能知识的灌输,开设在农村田间地头的实践课程,在一线了解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从而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生活、参与农村工作,增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为了缓解大学生村官内心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地方各级组织部门应多组织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沟通交流活动。

通过村官初任培训,大学生能够较快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身份转变,从城市到农村的空间转换。培训教育即是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也是促进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村官的交流沟通既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交流。

(四)充分调动主观工作能动性

村干部要注重知人善用,要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知识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当然还应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村民要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给予配合、理解,要对于大学生村官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五)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愿意留任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福利待遇低,无编制。因此,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能够继续为农村服务,首先应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待遇,其次,将部分岗位纳入编制。当然,建立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并不等同于将村官牢牢的“捆绑”在农村。因为长效机制首先是建立在自愿的原则和基础之上的,对于无心无意继续留任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地方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机制,让村官“下得去、流得动”,避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僵化。

[参考文献]

王思林. 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04).

[2] 管煜武. 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及建议[J]. 临沂大学学报, 2011(03).

[3] 张度 彭程. “逆歧视”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探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07).

[4] 李庆利 申家字.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J]. 《价值工程》,2013(14)

[5] 张继红 张国洪. 变输血为造血建立大学生村官队伍工作长效机制http://dxscgw.org/html/cunguandiaoyan/2013/0408/752.html

[6] 卫小春. 留住大学生需要有政策激励 http://special.sxrb.com/xwzt/2010sxlh/103709/903963.html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法政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