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梦寒
1919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一部名为《月亮和六便士》的小说风靡欧洲。作家毛姆通过讲述一个证券经纪人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去追寻艺术梦想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由于刚刚经历了战乱带来的恐惧和疲惫,书中传达的渴望逃离现实世界的情愫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故事主人公的原型保罗·高更也因此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保罗·高更184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年轻的时候做过海员,后来做了证券经纪人。白天在证券交易所上班,业余时间画画,为他殷实的中产阶级生活增添了许多文艺色彩。26岁那年,他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印象派大師卡米耶·毕沙罗。在毕沙罗的影响下,高更在画画上投注了更多的精力,并开始参加印象派的画展。
为了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美术创作,高更先是辞掉了收入不菲的稳定工作,然后几经辗转,终于从衣食无忧“奋斗”到了一贫如洗。当他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他抛妻弃子,去了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位于南太平洋,被法国探险家布干维尔称为“高尚的野蛮人”和“维纳斯般的女人”一起居住的人间天堂。塔希提人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他们信仰多神,有着复杂的祭祀和祈祷仪式。宜人的气候加上丰富的物产,让岛上的原住民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高更与塞尚、凡·高并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相较于凡·高燃烧自我式的宣泄和塞尚眼中万物皆为几何形体的理性,高更则更喜欢塔希提岛原始的粗犷、朴实和纯粹。这与他厌恶都市文明,向往返璞归真甚至是蛮荒的生活不无关系。海岛的热带风光和当地人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地吸引了高更。更重要的是,他原本对传统的学院派古典绘画十分抗拒,却又苦于没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塔希提岛的宗教与民俗文化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归宿。在这里,他画中的色彩变得明艳又和谐,形体塑造也趋向单纯和平面化,画中不加修饰的笔触和稚拙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了热带海岛耀眼的阳光以及当地独特的宗教意境。
《向玛利亚致敬》这幅画就表现了画家眼中塔希提岛原始的神性。画面的右边是一位穿红色塔帕裙的妇女,她的肩上坐着一个男孩。左侧中景是两个正在祈祷的妇女,她们身后的花丛中还藏着一个长发女子。整个画面都做了平面化的处理,使人物看起来像是寺院里的浮雕。背景色彩斑驳绚丽,无论是虚构的树木花草还是写实的人物都有很强的仪式感,神秘且具有某种宗教暗示,宛如梦境一般。
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也是在塔希提岛创作的。此时的高更,刚刚经历了因为贫病交加而自杀的绝望,获救之后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对于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这幅大型油画倾注了高更全部的热情,他把梦中的情景与在塔希提岛的生活感受融合在一起,虚虚实实,似真似幻,既有东方的装饰美,又不乏热带海岛的奔放浪漫。画家大胆地运用了补色的对比,画面色彩单纯且厚重。蓝色的背景中有手心向外张开的佛像、像蛇一样扭动的树枝,有深蓝色的远山、浅蓝色的湖泊、绿色的草地和红色的花,这些具有哲学象征性的形象表达了画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蓝色背景衬托下的土黄色和土棕色人物共分三组,画面从右至左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婴儿、采摘果子的年轻人以及年老的妇女,代表了出生、成长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是画家对“认识自我”这一哲学命题的解答。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虽然以高更的生平为原型,但主人公与真实的高更相去甚远。高更在去世前的三年里,生活极为悲惨,根本无力负担在塔希提岛的生活,他卖掉自己的土屋,搬到了多米尼加岛上的一个小村镇阿图奥纳。他把自己的新居(一个小茅屋)起名为“快乐之家”,然而短暂的精神上的愉悦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贫病交加。他因为保护土著人的利益而遭人陷害,被处以监禁和罚款,却拿不出去上诉的路费,最后在愤懑忧郁中凄然离世。他死的时候一无所有,只在画架上留下了一幅未完成的作品《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