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没有水泥,古人怎么修房子

时间:2024-05-04

刘江

最近,一段故宫修复师修葺脱落墙皮的视频引来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师傅在修复墙体的时候,不用水泥,更不用钢筋,而是将一团团普通的麻秆钉在墙体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故宫的修复讲究的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即我们常说的“修旧如旧”。往墙体上钉麻秆的手法就是古人修建故宫时所用的传统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墙体的韧性和连接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墙体开裂。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建造房屋,但那时没有黏合剂,仅用木头和砂石垒成的房屋并不稳固。后来,人们为了使房屋牢固,便发明了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灰做加固材料的方法。这种加固材料被称为“蜃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灰,著名的“秦直道”就是用蜃灰加黄黏土修筑而成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用泥土修建房屋,用木头做承重结构。为了将泥土和砂石黏合在一起,人们在泥土中加入切碎的麦秸,然后将加入麦秸的泥土放入木框,做成一块一块的泥砖,人们称之为“三合土”。虽然三合土比蜃灰牢固耐用,但它不仅颗粒粗糙,黏合度也不够理想。

为了提高房屋墙体的牢固程度,南北朝时期,“三合土”的升级版“糯米灰浆”诞生了。“糯米灰浆”是将燃烧白灰剩下的残渣和糯米融合在一起熬成糨糊,之后再加上阳桃藤汁和匀形成的。由于糯米中支链淀粉(一种多糖物质)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在混入白石灰渣后能够形成高强度的“糯米灰浆”。用“糯米灰浆”做成的泥砖,不仅强度大,防水性能也更好,所以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大型建筑。修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固的,历经千年而不倒。明代的卢沟桥两岸的大型河堤,清初浙江的余杭大海塘,明代的福州塔楼,抗住了7.5级地震的泉州古塔等,都是用糯米灰浆打造的。“糯米灰浆”建筑的名气甚至传到了海外,16世纪西班牙学者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里,更是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他看到明代建筑后的震撼心情。

虽然“糯米灰浆”打造的房屋十分坚固耐用,但由于“糯米灰浆”的成本非常高,老百姓很少能用到。在建造房屋时,老百姓会选用一般的黄泥,加水后不断地踩踏,在踩踏过程中添加稻草做石头缝间的黏合;有钱人家则用生石灰加水炼成石灰粉,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青石板,把石灰和麻刀泡在水里,大概泡一个月之后就当作水泥来砌墙。用这种方法打造的房屋,虽然没有糯米灰浆打造的那样坚固,却胜在物美价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