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梁标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从原来传统的发展环境转变为网络环境。应以健全党的制度增强党的规则认同、以党的文化建设增强党的文化公信力、以改善合作环境实现党的民主治理、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夯实线上群众基础,形成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路径,保证党的政治生态的生命力与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 党建 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全球化、民主化以及信息化浪潮,对党的执政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党通过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可以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正能量。应正视互联网背景下党的政治生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而形成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路径,保证党的政治生态的生命力与活力。
互联网背景下党的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定位
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来,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政治模式受到冲击,从而产生了新的政治生态。近年来,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态势,与其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程度加深有一定关系。党的政治生态指的是党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实现联动的生态化,是现实政治生态的客观反映。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党的政治生态表现出新的构成要素:一是经常使用电脑和手机、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网民;二是能够就某一政治事件聚集起来参与网络政治的网络社群;三是能够在网络政治中起到重要引导与调控作用的互联网官方平台;四是承担党的政治生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五是出于依法执政考虑制定的互联网治理契约。这些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的新的党的政治生态构成要素,为党的政治生态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党的政治生态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党的政治信息发布与传播拥有了开放透明的环境,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由此新时期党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第二,广大民众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便利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第三,党的政治生态在互联网作用下得以维持平衡,从而保证政治的正常运作。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获取和发布的便利性,能够将民众和党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意的整合与党的反馈都能够很好地实现。
互联网背景下党的政治生态面临新的挑战
信息海量化挑战党的民意整合环境。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信息海量化成为其中最为瞩目的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自由地获得大量的政治信息,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和利益诉求。然而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信息量增多,民众对信息的筛选与关注能力下降,而且民众对利益问题的表达不再以社会聚合体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党对民意整合的强大主导性被打破,它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民意诉求的整合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泛娱乐化冲击党的文化认同环境。现代社会不少人都乐意通过互联网来展示自己、博得他人关注,由此带来了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互联网信息与功能更加多元化,互联网的娱乐化特征对民众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互联网泛娱乐化特征的拓展,民众对政务话题的看法更加娱乐化,甚至将其作为娱乐的附属品。当党内一些不良事件流传网络,其消极影响在互联网作用下迅速扩大,党的文化认同环境被打破。
去中心化扰乱党的民主发展环境。互联网的形成,本质在于产生了网状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的树状传播模式相比更具有灵活性,不再拥有绝对的中心,互联网呈现出去中心化。正因为如此,广大民众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公平、公正、平等參与到政治公共领域的机会和权力,但是去中心化在带来政治参与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政治参与的无序化和信息沟通的扁平化。现如今,一些年轻人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政治看法,有的甚至毫无根据,具有消极的煽动性,影响了党的民主发展环境的培育。
数字鸿沟危及党的社会治理环境。随着我国网民规模日益增大,线下不平等向线上延伸的情况日益增多,再加上线上和线下民众个体的差异性,由此产生了数字鸿沟。线上和线下民众似乎处于两个世界,能够自由、熟练运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的线上人员与线下民众脱离,现实中线下民众以弱势群体居多,他们更应该受到关爱,但其利益表达却难以实现,由此产生了政治上的不平等感。
互联网背景下党的政治生态塑造新路径
以健全党的制度增强党的规则认同。制度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条件,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多歪曲制度规则的问题,甚至有人将互联网看作是法外之地,认为可以在互联网中进行随意炒作和造谣而不用承担责任。所以,为了增强党的规则认同,应将全面从严治党渗透到互联网当中。首先,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党的制度顶层设计,避免出现互联网制度盲区;其次,制定互联网政治生态制度文本,真正确立规矩,为党的政治生态打造制度环境;再次,加强制度文化培育,将正确的党内制度文化渗透到互联网政治生态中;最后,加大党的规则执行力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执行保障。
以党的文化建设增强党的文化公信力。互联网背景下,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民众从心理上认同党的政治生态,从而增强党的文化公信力。首先,党的领导与市场调节并重。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渗透,提升民众网络道德水平,以积极的党的文化建设来推动民众对党的文化认同。其次,舆论引导与多渠道发展并重。积极弘扬网络中正确的积极的舆论主流,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促进文化价值的多渠道发展。再次,表层与深层并重。互联网以年轻网民为主体,注重对新事物的利用和创造,在表层,维护党员干部形象,在深层,实现党的文化的亲民化,将民众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最后,数量与质量并重。在扩大网络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员文化素质。
以改善合作环境实现党的民主治理。互联网背景下,政党、政府、民众三方合作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推动党的民主治理的实现。首先,建立党与民众的联络网,拉近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服务。如各地群工系统、网络问政系统的建立,就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党与民众的直接接触。其次,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党政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全面而又个性化的服务。以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为例,他们通过大数据技术筛选判断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党可借鉴此模式,有效转变传统党“领导”的角色定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党政治治理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夯实党的线上群众基础。新时期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新的改变,通过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夯实线上群众基础,以此来规避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党发起网络动员,将平等的思维传递到网络民众群体中,让众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可以得到积极的回应;其次,要求党发展网络协商民主平台,将开放的思维融入到网络民众群体中,让很多线下群体也能够贴近党政生活,并感受到党的关怀,从而在无形之中提升网络民众的政治性;最后,要求党建立民意整合信息平台,塑造党的良好形象,融合线下和线上,改善网络政治生态中的不平等现象,进而打造坚实的线上群众基础。
(作者为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①《***: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新华网,2016年4月19日。
②孙会岩:《构建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的研究谱系》,《社会观察》,2016年第11期。
③张静、朱焕芝:《信息网络时代如何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6期。
④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