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跃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微观层面的人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道德转型未及时跟进,引发了今天的道德困境。要走出道德困境,必须在道德建设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机制、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规范的践行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四个转型,即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关键词】道德转型 熟人道德 陌生人道德 文本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进步,成就举世瞩目。但与经济进步和物质繁荣相伴而行的,并不都是道德繁荣,中国也有陷入道德泥淖之中的可能和危险。要避免道德困境,需要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道德困境根源的基础之上进行道德转型。
道德悲观派与道德乐观派的各自看法与依据
对于中国是否陷入道德困境这一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主张中国陷入道德堕落甚至道德沦丧的一派称为道德悲观派,把持对立观点的一派称为道德乐观派,我们会发现道德悲观派有事实凭依,道德乐观派也有证据支撑。
道德悲观派最常见的观点及依据有如下。第一,人们对道德状况的不满有增无减。物质文明建设进步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有相应的提高。第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揪心。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染色馒头、瘦肉精、塑料米、地沟油等造假事件时有发生。第三,基本道德动摇失守。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社会上却出现过连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都要讨论一番的现象。
道德乐观派则认为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道德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积极、健康、向上,道德榜样的层次丰富多样,人的权利得到极大的尊重和保护,慈善活动、志愿活动等公民道德行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道德悲观派指出的事实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但这些事实不是道德状况的全局和发展趋势,而仅仅是社会转型期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当然对这些消极的局部事实和暂时现象也不能忽视,应该审慎地分析、理性地思考,找出其背后的根源。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变迁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滑坡问题也是社會转型期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是经济方式的转轨和转型,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的转型是最为根本的转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转型后,上层建筑也要随之转型才能适应经济基础进而维持社会稳定。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文化,自然也需要发生相应转型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划分主要是以生产力为标准,在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以与陌生人交往的数量和频率及陌生人的重要性为指标把社会划分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跟熟人打交道,熟人的重要性远超过陌生人重要性的社会;反之,则是陌生人社会。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接触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熟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陌生人,所以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熟人往往比陌生人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与陌生人接触,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熟人;人们与陌生人交流信息,交换产品,陌生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超过了熟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依赖于熟人,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依赖于陌生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初农村人口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无论是生产协作、产品交换,还是生活交往主要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与此同时,城里人大都处于单位之中,而单位就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总之,这个时期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处于熟人社会之中,人们工作和生活主要与熟人打交道,对人们生存与发展起最重要影响作用的是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改革开放以来熟人社会已经悄然转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开启,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2015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这表明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社会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
无论从微观视角还是从宏观视角看,社会存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转变都是根本性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们所处的人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格局需要不同的伦理文化精神。在陌生人社会里需要有处理陌生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文化。然而在中国社会经济和人际关系格局已经转型的背景下,道德转型未能及时跟进,缺乏处理陌生人关系的原则,没有形成可操作的道德规范,这才是导致了中国当下出现道德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要彻底解决道德困境问题,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转型。
笔者认为,道德转型至少涉及道德建设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机制、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规范的践行四个方面,最终要实现四个转型: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根据道德所调整的人际关系体系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区分为熟人道德和陌生人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关系;其中主要是家庭内熟人关系,君臣也被当做类“父子”的熟人关系来处理,五伦道德都是熟人道德。在五伦关系中没有陌生人的维度,所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主要是熟人道德。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之所以是熟人道德,其物质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