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峰
【摘要】马克思生态思想认为人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变革生产方式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受了巨大压力,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情况,应该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科学合理地构建起我国生态环境发展体系,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关键词】生态思想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族未来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雾霾无一不在警醒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汲取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推进我国生态化建设。
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正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机遇期。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呈现新特点。
一是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全面统筹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推动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我国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西方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我国要走生态发展和平崛起之路,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动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三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要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绿色经济比重。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国家生态环境政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都要围绕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為出发点,通过不断增强政策投入、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全力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五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立足国情,审时度势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按照国家的总体方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思想植根于世界优秀文化沃土,站在哲学高度对人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推动生态环境与人类共同生存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环境理论和实践教训,马克思生态思想意蕴深刻内涵丰富,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当代启示。
人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体系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和权益保障。“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的核心,通过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吸收,建立起科学的马克思生态观。马克思生态观认为人是生态环境的主体,生态环境是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里对主体人的界定应该是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人,人是研究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键和前提,离开实际存在的生命个体谈生态问题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变革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途径。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国家制定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收和总结西方国家在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治理层面的经验和教训,马克思生态思想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要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启示
***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与紧迫感,吸收借鉴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制度和法治建设对生态环境治理一以贯之。
明确治理主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民化。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人在发挥主动作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生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治理思路,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生态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广泛宣传,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结合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上要贴近百姓。通过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成员树立起生态意识,让社会更多成员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履行监督责任,敢于与一切环境污染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要协调各个生态环境治理主管部门,成立相关联席工作会议,从国家部委层面推动相关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措施落实,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创新治理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化。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对人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人在科学技术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人在科学技术使用中决定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培养科技人才,通过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运用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技术减轻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要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不断投入科技力量,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生产方式,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完善治理保障,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马克思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要高度统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政府层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考核项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在政府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税收手段等多种手段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效落实。在社会层面要通过制度方式对社会成员生态环境行为加以规定,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按照制度加以追究。同时要切实建立健全公众生态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艳、何爱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