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贤能思想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4-04-23

顾惊雷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先贤以及有所作为的君主,都认为人才关系着国家兴亡与稳定。而在我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思想中,都对人才的选拔、运用、管理等有着丰富的论述,而其中贯穿始终的便是“贤能”思想。当前我国的人才战略既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也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贤能”思想 现代 转变 【中图分类号】D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的发展兴盛离不开人才资源,而在我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思想中,都对人才的选拔、运用、管理等有着丰富的论述,而其中贯穿始终的便是“贤能”思想。当前我国的人才战略既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对古代人才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使之能够起到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

传统贤能思想

重才思想:以贤治国。我国早在《诗经》中便有关于人才重要性的论述,在《大雅·文王之什》中论述了周文王时期国家稳定安宁与人才的关系,作者提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认为是朝廷人才济济,所以文王能够得安宁。到诸子百家时期,我国的“贤能”思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并将人才得失与国家兴亡相连,如在《礼记·中庸》中“哀公问政”,孔子答:“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李世民在重视人才上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思想,高度概括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总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先贤以及有所作为的君主,都认为人才关系着国家兴亡与稳定。而在我国的历史实践中,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封建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而统一六国,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纳谏魏征开启贞观之治等,都是君王善用“贤能”而实现国家强大的典范。

选才思想: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在我国的传统“贤能”思想中,主要以“贤”“才”“德”几个方面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需求不同,人才的选拔标准也有所侧重。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伦理受到挑战,国家治理者在人才选拔上倾向人的德行,以引导社会有序发展。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在三国乱局中想创建霸业,亟需大量谋士与军事人才,所以最初曹操的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而很少考虑德行,但到其掌握政权之后,曹操的用人观也发生变化,开始重视人才的“贤”,对品行有所要求。之后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朝各代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标准体系。由此可知,我国贤能思想在选才方面延续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标准。

人才考核思想:循名责实。在《韩非子·定法》中提出了“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的观念,即在人才应用上要根据其才能而授予官职,而在人才考核上,要明确他的职责并加以考察,看其是否名副其实。“循名责实”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考核内容之一。

黨对传统贤能思想的转换

人才选拔:德才兼备。德与才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两个重要标准。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德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既有忠君爱国、自强明志,也有诚信知耻、勤俭务实,同时,也包括仁厚敦亲、尚勇好学等等,这些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并获得世代传承。而在当代,共产党丰富了“德”的内涵,除了这些基本美德外,还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戒骄戒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等方面。在才方面,党主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懂政治,也要精通技术与业务。

人才培养:任人唯贤。当下,我国继承了古人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并认为“举贤不必亲”。我国古代在人才选用上有“举贤不避亲”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通过长期接触,更加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能够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这节省了发掘、选拔人才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举贤不避亲”也存在一定缺陷,部分领导干部打着“举贤不避亲”的幌子而任人唯亲,形成自己的利益团体,这不仅降低了人才质量,也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提出了“举贤不必亲”的观念,以保持干部队伍的优秀和纯洁。

人才评价:循名责实。在我国古代的“贤能”思想中,便提出循名责实的人才考核办法,而具体来说,可以从官声与民望两个方面来考察。官声侧重的是考察声誉,而民望则是从其业绩中产生,其实质是考察人才“德”“能”两个方面。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考察人才官声与民望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获得官声与民望。

对传统贤能思想转换存在的误区

首先,宗派主义,即以宗派利益为出发点来选拔人才。宗派主义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其次,“家长制”作风。家长制作风主要表现为领导“一言堂”。由于领导者本身可能存在狭隘主观性因素,“一言堂”势必会导致一些决策与外界实际情况脱节,降低决策的科学性。

最后,“求全责备”,过于苛刻。党在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过程中,总结了人才选用不能求全苛责的经验,要团结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并对有过失的人才能够辩证看待。“求全责备”的选任人才方式会打击各类人才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自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传统贤能思想的现代转换

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举亲为贤”,杜绝宗派主义。在新时期,党在人才选拔上,尽管可以“举贤不避亲”,但绝不能“举亲为贤”。党内在人才选拔上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对于搞宗派活动的党员干部,必须以党纪严肃处分,让党员干部自觉遵循党的纪律,将宗派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让人才选拔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留住人才,必须改变党内的“家长制”作风,在意见决策上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领导者在对待人才上要具备民主意识,在制定各类决策的过程中,应广开言路,听取各类人才的意见,并鼓励人才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在党内领导班子建设上,可以吸纳一定比例的青年人才,这能激发领导班子的活力,促使组织机构的运行更加有效。

最后,在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同时,也要打破“求全责备”的思想。在新时期,党在人才任用上需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也不能因为人才存在小的缺陷而弃之不用。在人才考核时,可以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考察。在人才选拔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侧重不同的考察点,而非“求全责备”,既要人才精通事务性工作技巧,又要熟悉政务工作。只有这样,社会各类人才才能在党的带领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力量。

(作者为嘉兴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礼记·中庸》。

②《韩非子·定法》。

③《***就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作说明》,新华网,2016年11月2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