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山万里图》及其艺术特征

时间:2024-05-04

周玲玲

〔摘 要〕赵黻,南宋高宗绍兴时期画家,擅画工笔,人物及山水。主要继承和发展南宋四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画特征,继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山水画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学习意义,但在历史上却被忽视,少见著录。本文旨在通过对赵黻及其代表作《江山万里图》的艺术特征分析,深入全面地了解其绘画。

〔关键词〕《江山万里图》;艺术特征

赵黻(芾),南宋高宗时期画工,生卒年不详,京口人(今江苏镇江人)。高宗绍兴年间寓居北固山。《图绘鉴宝》对其有所记载:“赵芾镇江人,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师古人、无院体惜乎,仅作一郡之景画意不远耳。”(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四。)说明了其绘画的品质。传世作品《江山万里图》(45.1×992.5厘米),水墨,纸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江山万里作为绘画题材在中国画中是极为多见的,如唐代李思训、吴道子、北宋王希孟、南宋夏圭及明代吴伟都描绘过江山万里,而相比之下赵芾的《江山万里图》卷却是这类题材山水画中独具一格的一幅佳作。画中山石相连,重重叠叠,云烟相绕,水波荡漾急促,间以人物,车马,村落等进行点缀,路径一目了然,丰富而多彩。尤其是画卷尾部是一片湍急的海水,与远处的天空连接,形成水天一色,气势磅礴之景。卷后记有明代钱维善、张宁、陆树声等人的题跋与款印。

一、《江山万里图》长卷式构图特征

构图,简言之就是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或意识对所选择的物象内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主观合理地位置安排,是画面达到想要的感觉。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北宋 郭熙 《林泉高致》。)郭熙对于构图是这样理解的。而赵黻也有自己对“三远法”的独特理解。纵观《江山万里图》,其构图精妙,灵活运用“三远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的取景,使得画面丰富多彩。此外从其画面来看,我们可以将《江山万里图》分为三段,每一段都是以山石为起首,以江水及远山收尾,最后一段为最长。

至左向右展开长卷,第一段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缓缓升起的一团一团的云雾及远处淡淡的山峰,接着是以局部特写的取景方式刻画离画家较近的大块石头作为近景,中景作者以远眺俯瞰的角度刻画出一片山群,观察细致入微,甚至连环绕大山的小路及山洞口的柴夫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观者眼前,最后是茫茫无际的江水随风而动,一艘载客小船奋力前行,而有三两只商船停泊在远处山脚。第二段以浸没在江河之中的远处石头为开端,其前景是对石头及小路的特写,而后是高大的山峰,进而形成鲜明对比,再往右是茫茫江水,与朦朦胧胧的远山。若观者以局部观看的方式截取画中一部分,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及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等人的全景构图方式及画面特征。第三段是三段中最长、内容最多的一个部分,作者以俯瞰的取景方式,描绘了由两座桥连接起来的三座山群。从右至左观看,首先近处的山通过建立在江河之上的木桥向后延伸而连接远山,将观者的视线带到远处;后再由中间的桥往前延伸将远处的山与左边近处的山峰连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左前方,画家这样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的空间处理手法,必然来源于画家的巧妙构思及布局,完美展现出画面中的“势”,仿佛我们就是画中的人,沿着画家的笔从山的一边到另一边。

二、《江山万里图》笔墨气韵

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古话品录》中首次提出“气韵”,并从此成为品鉴绘画作品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气韵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画家对笔墨的经营,笔墨不仅仅是绘画创作技法层面的需要,同时也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现,它既有客观状物的要求同时也有自身情感的抒发,是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融合的结果。所以每一位画家的笔墨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每位画家的作品才能呈现出不同的气韵格局。如在《江山万里图》中我们能够看到画家的笔力及张力,首先作者在处理山石时先用稍重的墨线进行勾勒,准确有力地勾出山石的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而多用侧峰围绕山石结构进行皴染,间以中锋短线皴,墨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其次是树木的处理,近处的树刻画细致,从中能看出南宋院体画中树的风格,典型的蟹爪枝学习而来,但是水墨意味加重,院体中程式化的意味逐渐淡化;远处的小树则以淡墨简单勾勒而成,用线有力;再看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大面积的江水,画家用细腻的眼光观察江水的波澜起伏,一平一起,用浓淡深浅的墨色渲染随风变化的水波,营造惊险的气氛,尤其是卷尾随着风雨的加剧,江水翻滚激起浪花,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野卷入到波涛汹涌的紧张气氛中,并且江面上随风飘荡的客船也起到了衬托紧张氛围的作用,让观者也跟着画面不自觉地紧张起来;远山则是用很淡的墨加以晕染,远山与江水相连,茫茫无际,产生阵阵雾气,仿佛船只置身于云海之中,十分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气韵”之所在。画家通过笔墨语言的运用而让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感觉到作者看到此景时的内心思绪。整幅画面虚进虚出,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给人留下无穷想象。

三、《江山万里图》审美意蕴

在古代中国画中画面几乎都有朦胧的气象,这种气象既是来自画中云烟雾气的营造,也源于画家的美学追求和笔墨技法的表现。《江山万里图》也不例外,画面中充满了朦胧氤氲之美,若是用现代美学的眼光来审视赵黻的《江山万里图》,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朦胧氤氲”的特征。画中信笔点染,烟云掩映的特征,具有远山长云、出没万变的朦胧美,作者主要是借江水汹涌激起浪花而产生水气,再与淡淡的远山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朦胧之美,仿佛置身于仙境。此外结合作者赵黻生活的年代及环境,可以将这幅画视为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江山万里图》是在南宋抵御敌军侵犯,国家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产生的画作,复兴北方一直是南宋人民的心愿,但卻没有能力实现,内心既渴望又无奈,此时的赵黻也必然受到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如诗人作诗来传情达意一样,画家也可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以达到寄情的作用,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与抒情性。《江山万里图》中坚不可摧的石头、随风飘荡的船只及波涛汹涌的江水不仅激发了作者高昂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希望早日实现复兴的愿望,整个画面由于江水的起伏使得画面紧张意味浓重,也正是对当时南宋与敌军相对紧张氛围的反射。体现了所谓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小 结

赵黻的《江山万里图》不仅仅是其个人笔墨技法的集中体现、自身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整个南宋百姓理想的寄托,具有强烈的审美性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通过对画作艺术特征的总体解读,让观者进一步走进画家的艺术世界及内心世界,体悟其“意”的表达与“境”的营造。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陈野《南宋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美)方闻,李维琨译.超越再现:8 世纪至 14 世纪中国书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