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郭亮
〔摘 要〕胶州秧歌,作为汉族舞蹈的优秀代表,现今的情况是:“录音放得响,没了吹鼓手。秧歌扭得欢,全都变了味。”文章对胶州秧歌吹打乐的历史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深层次认识与策略。
〔关键词〕胶州秧歌吹打乐;保护;传承
2017年7月,笔者作为山东胶州秧歌吹打乐团的领奏,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由乐团表演的胶州吹打乐《菠萝翠》《胶州秧歌风》获得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赢得满堂彩,最终从全国17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参加闭幕式演出并进行海南省巡演。
在获奖的同时,笔者又对当下胶州秧歌吹打乐的现状表示担忧,对其保护、传承、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1.秧歌舞蹈大发展,伴奏吹打受冷落。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胶州秧歌的舞蹈大放异彩,全国各地舞蹈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但秧歌的传统伴奏音乐形式却大受冷落,在各类大型秧歌演出中几乎是“只见秧歌舞,不见吹秧歌”,传统的吹打演出伴奏形式被电子音乐所代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以往关于胶州秧歌的研究多偏重在舞蹈研究,而對其伴奏吹打乐的系统整理及分析并不多见。笔者力求从胶州秧歌吹打乐的角度对其音乐中的曲调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衬句、节奏节拍以及伴奏乐器做全面的分析,通过音乐的本体来把握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并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胶州秧歌的社会功能和胶州秧歌如何得以传承和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
3.优秀的曲牌亟待保护。胶州吹打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已知二百多个曲牌,秧歌吹打乐在这样的土壤中产生,兼容并蓄,服务舞蹈,风格独特,广泛应用于大众生活之中,是胶州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笔者了解到胶州文化馆虽然有进行抢救性挖掘,但仍有很多曲牌散失民间,且存在记谱不规范没有录音等问题,制约传统吹打乐音乐的保护工作。
4.演奏人才的大量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胶州秧歌吹打乐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遭遇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从业者大量转行,人才培养几近空白。
5.秧歌音乐吹打乐的独特性,有别于独立的其他吹打乐形式,研究价值高。
一、人文环境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以胶水而得名。胶州拥有五千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境内曾是春秋莒国、介国封地,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特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滋养形成胶州人民“包容友善、重商守信、弘文尚德”的人文传统。胶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一百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八角鼓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胶州成为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首批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优越的人文环境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胶州秧歌吹打乐也结合当地丰富的戏曲、民歌、曲艺等艺术门类,发展成独具胶州地方特色,既服务于秧歌,又可独立演奏的吹打乐艺术之花。
二、发展历史
秧歌,源于农业劳动,是人们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演变而来的。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所以有南方秧歌也不奇怪。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胶州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各地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也随之传入。胶州秧歌应该是南北精华相结合,而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从明末清初边舞边唱自娱性的小调秧歌到1856年营业性的小戏秧歌,到1920年,以秧歌艺人陈銮增为代表的“武秧歌”和以刘彩为代表的“文秧歌”时期,再到建国以来丰富多彩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受齐文化和海运文化的影响,成为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
三、基本构成
胶州秧歌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六个行当分别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小调秧歌是舞蹈为主的秧歌形式。常用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大摆队、正反挖心、两扇门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伴奏乐器除唢呐、笙外,还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镲、小锣等,伴奏曲牌有“菠萝脆”“斗鹌鹑”等。
小戏秧歌由小调秧歌派生出来,其舞蹈动律、曲牌演唱、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小戏秧歌原有剧本《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七十余出,皆为口头传唱,大部分失传,现仅有三十余出。
四、音乐特点
胶州秧歌吹打乐的风格特点独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胶州秧歌吹打乐的曲式结构短小精练,不以对称、规整为准则,在诸多中只有 6 首是方正的四句式结构,音乐形式更加灵活;常见乐队伴奏的连接句,锣鼓节奏穿插于乐曲中,增加音乐的戏剧性,对比性和可听性,有利于更好地抒发情感。
2.徵调式是胶州秧歌使用最多的调式,占到50%,、宫调式次之,占25%,但相同的调式音乐风格却不同,这是因为相同调式中使用不同的骨干音产生的效果,徵调式常以 2(re)、6(la)或2(re)、1(do)为骨干音,而宫调式则常用 3(mi)、5(sol)或5(sol)、 6(la)为骨干音;同时,歌曲中出现较多偏音,尤其是六声加变宫的音阶最为常见,它的加入构成徵调式主音之上的大三度音程,而宫调式中它则是位于主音下方小二度的倾向性音,这就在稳定调性的同时丰富了色彩;此外,胶州秧歌唱腔中不常出现转调。
3.胶州秧歌有自己的旋法特点,级进、小跳进、大跳进穿插进行,七度音程不是反向级进而是反向三度解决,旋律进行以歌词和情感表达为基础;唱腔中,用以抒发感情的衬句虽然不占多大篇幅,但在歌曲开头、乐句的连接处、结束句之前,甚至作为结束句都常被大量使用。乐队伴奏音乐中还常常使用四拍以上的拖长音,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胶州秧歌的节拍以 2/4 拍为主,偶尔出现 2/4 和 3/4 的交替,但节奏型却是复杂多变,长短相间的,尤其是切分节奏的使用频率很高,其重拍拍点被后移至后半拍,使音乐行进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
五、社会功能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的调查中,笔者时刻能体会到这个地方小戏所具有的諸多功能,这些功能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秧歌的传承。
娱乐功能:通过秧歌表演,使农闲时民众精神上得到休整,并且胶州秧歌有歌有舞有乐有戏,老幼皆宜,适应当地民众对娱乐的需求。
教育功能:诸多剧目对于演者观者都是一种传播与吸取知识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先民走出愚昧,走向文明的进程。
交际功能:秧歌扭起来,人们通过扭秧歌互相祝福,起到增进友谊的功效和交际功能,具有维系个体与群体的平衡关系,提倡家庭观念,营造亲善和谐社会氛围的重要作用。
保健功能:不言而喻,扭秧歌本身就是很好的身体运动,老少皆宜。三五好友,街坊相邻,敲起锣鼓,扭起秧歌,身心愉悦,强身健体。
这些功能也是胶州秧歌能发展下去的原因所在。
六、传承保护
胶州秧歌吹打乐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投入与支持,继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胶州秧歌吹打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1.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普查现尚存世健在的民间鼓吹乐老艺人的情况,进行拯救性的录音、整理工作。2019胶州市秧歌大赛首次加入传统秧歌赛,规定必须用传统吹打乐乐队伴奏,起到很好的作用;
3.重视文化宣传,唤起民众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行普及型的展演,让青岛市民了解本市的优秀文化遗产;
4.加强专业化秧歌队伍的建设。这一点“胶州茂腔秧歌保护传承中心”的建立及大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在当地中小学建立胶州秧歌吹打乐传承基地,每周为孩子们教授吹打乐器,组织少儿吹打乐团;利用假期组织青少年非遗夏令营,教授非遗知识,传授演奏技艺;
6.将胶州秧歌吹打乐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开设驻青高校专业艺术类教育课程,聘请民间老艺人为艺术类吹打专业本科生教授青岛民间鼓吹乐代表性乐器的技巧。
结 语
流传于胶州的胶州秧歌,在传承和发展中植入民俗、海运和宗教等文化基因,承载着胶州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变迁。2000年,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作为汉族舞蹈优秀代表的胶州秧歌,现今的情况是“录音放得响,没了吹鼓手。秧歌扭得欢,全都变了味”。在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恢复“原生态”民俗活动,研究“衍生态”艺术形式,建构双重文化环境传承机制,我们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翁婷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