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音乐的精神内涵

时间:2024-05-04

曹野川

〔摘 要〕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第I卷中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这就说明了,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有客观内容,也包含了主观的意识加工。这就意味着,一首音乐作品展现在听众面前的不仅仅是表演者呈现的具体音响,同时也隐藏着一种意识层面的内容。简而言之,音乐不仅仅只有声音的运动的“形”,还有隐藏的“意”,这里的“意”通常理解为音乐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感性;客观内容;意识;音乐作品;精神内涵

声音是原本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中本无音乐,而人之所以要创造音乐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价值体现,从个人角度的情感表达需求、自身审美的需求扩大到社会中具有政治、道德、宗教等的精神追求,同时对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既然音乐与人的需求、生活发展等相关,那么一首音乐作品所能展现的不仅仅是最原始的声音层面,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才是人们需要不断去挖掘的宝藏。于是,音乐学者和音乐表演家们都乐此不疲的去探索每一个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去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们和他们的音乐作品,这一切都要从音乐的精神内涵说起。

一、什么是精神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卷》中解释:“精神是同物质相对应,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①而内涵则解释为:“词项的内涵是它的含义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②从解释中可以看出,精神可看作人脑的产物,是存在于意识层面的,而人的意识来源于社会,社会决定了人意识的存在。内涵则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可以理解为该概念的内容。那么精神内涵所要研究的便指向人的意识层面的本质属性,即某种思维活动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人的思想与情感,以及意志、价值观等的体现。

二、音乐的精神内涵

在分析一首音乐作品,经常会提及该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以及如何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通过对精神内涵概念中可以揣摩,音乐的精神内涵大概是指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的思想与情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体现。这就将音乐的精神内涵限定在情感的范畴。在18世纪末,德国音乐美学可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流派,一个是自律美学,一个是他律美学。汉斯力克则是自律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持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③他还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④而他律论美学则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人类的情感,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的,即认为音乐是受外在规律所限制的。然而,无论是自律论还是他律论都是以音乐与人这两个独立的视角看待问题,音乐与人是分不开了,所以音乐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不仅受制于自身乐音的运动规则,也受人的思想情感的影响,自律和他律是对立统一的,因为艺术总是倾注了创作者的情感,是社会的产物,在遵守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他律性。也正是这样,在当今我们分析音乐作品时,不仅要分析音乐作品的形式规律,也要分析音乐的精神内涵,即音乐中隐藏的人的思想与情感。

三、音乐的精神内涵从哪儿来

上文中提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即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人的思想与情感,那么这里的“人”代表的是谁。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音乐的精神内涵从哪儿来。

由于音乐作品是脱离不了人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某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也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外界,是由人在受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赋予给音乐作品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音乐简单的只看作是一种声音的形式。一首音乐作品最初的形成存在于创作者的大脑中,前文提到精神是人脑的产物,那么音乐的精神内涵则首先产生于创作者的创作意识中。没有哪位作曲家是无意识创作的,即便是突如其来的“灵感”也是一种情感对大脑的刺激反应,所以音乐的精神内涵首先受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制约。

人是处在社会中,人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即创作者本身受着身处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那么作曲家的时代环境和其生活的历程则是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第二产地,因为“音乐家都是把音乐艺术作为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联系的表现性艺术来看的。同时,对于音乐内涵的体验不仅是从音乐本身,而且还要从音乐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去加以追寻”。⑤

人是理性的是生物,音乐是人创造出来的,音乐的存在方式即是人的存在方式,而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在听完一段音乐作品,都能被一段音响唤醒大脑中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就是说每个人听到音乐作品后即便不一定知道如何去解释,但必定能够感受到什么,并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定相同。而这里的如何解释,则是音乐精神内涵的第一、二产地,即去理解创作者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赋予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而听者的感受则是音乐精神内涵的第三产地,虽然看起来是外在的,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仍然受着音乐作品的影响,也就是说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不仅仅只有创作者可以给予,表演者和听众同样可以丰富音乐的情感内容,如果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永远只受创作者及其所处社会影响,那么该作品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

既然人身处社会当中,那么表演者和听众也不例外,那就意味着表演者和听众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历程则是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第四产地。由此可见,音乐的情感内容正是在这四个产地的影响下日益丰满,从另一个角度看,音乐的精神内涵是没有止境的。

四、音乐作品是否都具有精神内涵

音乐的特殊性告诉我们,音樂是流动的、无形的,无法像人类语言一样准确的表达某种概念或者具体的形象。由于音乐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所以便带来了音乐的不确定性,音乐只能通过听者自身的感受来表达情感,去揣测某种特别的思想感情,音乐本身并没有精神和意识,都是人们赋予音乐以精神内涵。

那么,音乐本身不具有精神内涵是否代表音乐作品就没有精神内涵?一块废弃的树根原本没有价值,但在经过雕塑家的创作之后成了一个树根作品便拥有了价值,显然,说音乐作品没有精神内涵的观点是被否定的。事物的价值体现取决于该事物是否对人、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是否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那么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样如此,我认为所有音乐作品都是有精神内涵的,音乐是人创造的,没有凭空存在的音乐。比如标题音乐由于有标题的限定或者歌词的加入,中心思想便明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方便去理解该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而纯音乐比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要去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就比较困难,但困难不代表没有精神内涵,恰恰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的深邃,正由于其不确定性,才有了意识层面的发挥空间。

结 语

所以只要是经过人思维意识创造出来的音乐必然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道,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结合,情绪针对个体的基本需求欲望,情感针对社会需求欲望。从前文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来源可以看出,音乐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都包含了作曲家、表演者以及听众的思想感情的结合,其中包含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个人情绪,以及对不同时期社会现状或者生活经历的情感,即使小到一首电影插曲或者一个广告背景音乐,都是一种个人情绪或者电影情节社会环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所以不管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都具有精神内涵,并且由于被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解读的不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都在被后人日益丰富着。 (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1988年版,第379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1988年版,第644页。

③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④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第50页。

⑤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I卷[M].朱光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