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远《踏歌图》的画面留白之美

时间:2024-05-04

刘俐君

〔摘 要〕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开始,逐步发展至今,历史悠久,构图在山水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影响着所作之画的意境之美,怎样安排留白更好地表达意境尤为重要。《二十四诗品》中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是形容书法,但在传统绘画构图中同样适用,通过画面留白,不着一墨,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马远便是表现画面留白构图之美的集大成者,其家学艺术底蕴浓厚,拜师于李唐,在李唐的基础上,受到历史时代、地域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俗称“马一角”,《踏歌图》便是他的典型作品。在画面中充分利用“留白”的作用,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似有云雾笼罩,无穷意味。通过对马远《踏歌图》的赏析,体味画面留白构图之美。

〔关键词〕留白;构图;意境;笔墨

《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画面构图以及对人物的刻画,运用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显示出江南郊区阳春三月丰收的愉悦气氛。画面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中景大面积运用留白的构图方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有云雾笼罩山林以及其中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通过赏析《踏歌图》画面留白构图之美,使观者身临其境,感悟留白意境的空灵简约。

一、概述“画面留白”构图

(一)留白的含义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种意境的表现形式,也是画面构成的主要部分。画面留白在中西方绘画中有不同用法,在西方,“白”除了颜色的运用,也用作高光,来提亮画面整体感。创作油画时,使用颜料配合调色油在调色板上调配好,才在画布上涂抹,画面用颜料填充,根据周围情景,直观刻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白”是纸本来的颜色,来表现云雾之感、天空之阔,[1]宗白华以及清代戴熙都曾赞扬过画面留白之美。所谓“境生于象外”,让观者对“白”有更多的遐想,充分表现了画作的空间感。

同时,留白是一种虚实变化的表现,作为画面的背景,衬托出笔墨“实”感,是画者在绘画时有意识地运用笔墨表现出来的。

(二)留白的历史背景

留白作為中国画构图的一种创作技巧,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是战国时期的错彩镂金,现今已被存放浙江博物馆,是金银器雕饰中运用留白的典范。

留白还被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理论。佛教思想提倡空与色,放在山水画中便是将色与黑为水墨的笔法,空与白为画面中留白的运用,翰墨与留白相融合。南北朝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提出留白之说,其代表作《洛神赋图》更运用大量留白来增加韵味。宋代,是运用画面留白的鼎盛时期,马远便是其中的娴熟者,其独创边角式构图,后世将其称为“马一角”,画作运用留白,“无画处皆成妙景”;清代是“留白”理论发展的时代,华琳、李方膺等都对留白做出了诠释。

(三)留白画法的个人原因

马远家学艺术底蕴浓厚,精于山水画作,拜师于李唐,变革北宋多为雄伟山石的全景式构图,独创边角式构图。由于朝代变故,后金侵略汴梁,北宋山河破碎,史称“靖康之耻”,南宋建立,马远迁家江南,先后历经光宗、宁宗时代,马远受到皇家重用,其画作多为南方的山水边角写意,以江南景色为题,表现了南方的风土人情。

除了祖传画学的优势,马远敏锐的观察力,娴熟把握多种绘画手法。其画作运用笔墨浓淡和画面留白表现省略的云雾变化,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以简胜繁,最大层面上表现了画作韵味。[2]

二、《踏歌图》作品赏析

马远(1165-1242),南宋画院待诏,《踏歌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现被北京博物馆保存,画面运用全景式构图,承袭李唐大斧劈皴,画山石刚劲有力,笔墨运用“拖枝”笔法,表现树枝下偃之意趣。画作诗、画、人相结合,逸趣横生,将南宋江南郊区的人民生活意境完全展现出来。

(一)近景实写

《踏歌图》近景右侧翠竹交叉摇曳,拖枝墨法将疏柳婀娜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树叶与北宋勾叶画法相比较,多用点叶,更显精巧。左侧三块巨石盘踞一角,重墨、大斧劈皴刻画山石坚硬无比,后面一块颜色稍重融入其中,运用墨色变化,表现出山石的空间感,这是马远的笔墨特征之一,溪流自远处蜿蜒而来,源头被云雾遮挡。稻田生长繁茂,侧面印证了秋收时节。

田间小路上,六个人物刻画得憨态可掬,用略显滑稽、夸张的姿态,表现出浓浓的喜悦之情。小路中间老者头发花白,抬手呼唤其后三人,右持木棍,左摸头,嬉笑着似乎在与后对歌;溪桥上年轻人正拍手,按着旋律踏歌;其后一人害怕登上石桥发生危险,双手紧抓前人衣服,佝偻身子,就算如此害怕,也情不自禁随着歌声蹬踏;最后一人背着酒葫芦,轻伏腰身,低垂头颅略有醉意。小路最左边一对母子举手呼唤未归家的亲人,面漏喜悦之情。近景人物刻画细致,脸部五官等描写精细点戳而成,更显传神,与山水相连,反映了当地的淳朴风情以及农民三月丰收之乐。

(二)中景留白,意蕴深长

画面中景,大面积运用留白来渲染出云雾空濛,云雾间隔画面上、下,产生视觉效果,导致画面不够连贯,但柳树连接近景以及远景,给人以意外之感,却将画面相互关联。

山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似为宫中楼阁,暗喻宫廷,描绘专注,极具仙境意蕴,树丛生机勃勃,是作者对于政安民和生活的向往,被掩盖的树木更将留白凸显出来,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加深了画面的空间感,小溪从远及近,被掩盖成了几段,弯曲而来,似有深意,

(三)远景

山峰巍峨入云,大斧劈皴刻画奇峰,侧笔苍劲,皴后加以晕染,山顶寥寥几笔,在顶部加以点苔,使画面更加统一,与近景山石形成反差,拉升整幅画面空间感。画面上方配有宋宁宗的王安石诗词抄录,足以见宋宁宗对马远的宠信以及马远在画院中的地位,诗尾印有宋宁宗章印,“御书之宝”以及“庚辰”,落款为“赐王都题举”,史籍《宋史·宦者四》验证其为宋宁宗宠信的宦官,落款与题诗丰富了画面内容,[3]对远景天空空白进行分割,为画面赋予了整体感。

《踏歌图》整幅画面风俗与淡雅景致结合,毫不矛盾,反而宁静雅致,表现了雨后天晴的田间美景,同时也歌颂了三月庄稼丰收、高堂安宁以及百姓安乐。

三、《踏歌图》独特的审美特征

《踏歌图》是南宋时期山水画的典范,通过细节描画以及留白技法凸显意境,“无画处自成妙景”,增强画面空间感。从以下几点剖析《踏歌图》的独特之美。

(一)“诗在画中”的意境之美

“诗在画中”的表现形式最早在魏晋时期,在唐朝逐渐被完善。北宋郭熙曾提出诗画之间的关系:“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南宋时期,诗文化发展鼎盛,皇帝喜好诗词,马远身为画院一员,迎合圣上的爱好,诗画结合便成为一时的追求目标。

诗、画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归根是有关联的。马远画作多为“诗在画中”,用诗来表达画意、画来表达诗景,逸趣横生。《踏歌图》由皇帝宋宁宗题诗,所题为王安石“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诗中表现阳春三月宿雨过后丰收的愉悦之情,也暗示了政和民安的和平安宁。诗的前半句对仗工整,对《踏歌图》山水景色进行简单概括,后半句与画作呼应,写明因丰收之乐而作踏歌,诗画结合,使人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马远《踏歌图》意境之美。

(二)“拖枝马远”的墨法之妙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历经“骨法用笔”到“笔墨形式”,宋代山水画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皴法”逐渐被时代定型,明代《格物要论》便有对马远画法风格的评论,清《南宋院画录》同样点评其画作的风格特点。

马远师承李唐的斧劈皴,用侧笔画法,淡墨侧锋快速刷出山石纹理、明暗,下笔果断,马远习惯将笔触拉长塑造物体,表现山石方劲有力,被后人称为“拖枝马远”。在《踏歌图》中,画面疏柳、翠竹都有拖枝意味,山石后松枝左右摇摆,“拖枝”技法展示明确,树梢往下偃,树干虬曲,颇具趣味,衬托画面诗意盎然。

(三)“人物、山水结合”的风雅之趣

《踏歌图》作为风俗画中的山水画,雅俗相融。图中对人物的刻画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增强了《踏歌图》的可读性,也是“踏歌图”的由来。“踏歌”用足蹬踏而作歌,是郊区田野的一种娱乐形式,在此用来表现农家丰收之乐,刘禹锡《竹枝词》曾对踏歌进行刻画,《武林旧事·元夕》更有“踏歌声度晓云边”的描写,以写当时南宋的繁华气象,可见,踏歌这种欢愉的舞蹈在当时南宋民间就已极其流行。

画中人物共有六人,踏歌而行,前方母子回首歪头凝望,其后村民带有醉意,摆手蹬脚踏歌,动作自由舞动,透过画面便表现出一种大丰收的喜悦心情。虽然六个人物只占据近景一角,却吸足眼球,对人物形象精密刻画,钉头鼠尾描刻画衣纹,更显精致,与人物画结合,是山水画的新表现形式,画面中山石、小溪、云雾都以其为中心展开。[4]

(四)“含蓄空濛”的留白之美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离不开留白在画面中的作用,“空白即画”引起观者遐想。马远笔下,没有空白的画是缺少意境美的,其《踏歌图》便是典型,中景大面积运用留白,墨法浓淡变化,侧面凸显云雾若隐若现,远景天空“留白”,空旷神幽,中侧用提诗、压印作补充,使画面和谐,富有情趣,画中山石刚劲有力、树木葱郁,倘若没有空白,而构图饱满,则会显得压抑,缺少意趣。

《踏歌图》中,马远有意留出的空白打破传统山水画重笔墨的压抑,显得清新脱俗,为画面提供节奏感。中国山水画逐步向“雅”过渡,淡雅脱俗,意趣深远,留白的作用不可分割。

四、“留白之美”在其他作品中的应用与表现

“留白”技法是构图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体现意境之美的途径。宋代是留白意境发展鼎盛时期,马远、夏圭两位边角绘画创始人便是其中运用留白的翘楚。马远不仅精于山水,对花鸟、人物也颇有灵气,其《梅石溪凫图》取景手法老练,画面大面积留白来表现春水广阔,鸭子凫在水面上舒展身姿,构图精简,画面淡雅;“夏半边”夏圭《松崖客话图》背景留白,左实后虚,别具一格。元代倪瓒《云林画谱》便有对墨与白的理解,其《容膝斋图》中景同样运用留白,通过周围笔墨浓淡的烘托,使人联想到广阔湖面,远处山石背景留白,“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使人产生联想,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绘画中运用留白的典例便是明末的朱耷先生,其擅长花鸟写意,借助画作来表现内心愤懑之情,郑板桥曾用“惜墨如金”来评价朱耷花鸟画作,其《孤鸟图轴》属于立轴花鸟写意,中间从左横出虬曲枝丫,枝头一只孤鸟停立,羽翼似要展翅而飞,构图布局恰到好處。他的空白是整幅画面的精髓,仅用几物来完成画面意境之美,用大面积留白来表现孤独意境,同时又在鸟的玲珑双眼上给人以安宁,符合禅宗的理念,虚实相生。齐白石《蜻蜓》整幅画面只有中间的蜻蜓以及叶枝,侧面题款、压印,大面积运用留白,看到蜻蜓向下飞,使人不仅想知道蜻蜓看见了什么,留给人无限遐想,令人叫绝。[5]

“留白之美”自古代发展至今,在构图、意境上不断完善,从生疏到吸取前人经验,熟练运用,结合虚实相生,最大程度上表现意境之美。《画鉴析览》曾说:“不知无画处皆画”,是对留白构图的极大赞美。

结 语

在我国的山水画史上,留白构图运用的形式皆有不同,这取决于画者的学识以及对留白有意识的保留等因素。画作中画面留白与主体描绘、刻画,相互影响,统一于画面中,传达作者的心境。中国画讲究“无象即空白”,黄宾虹先生认为:欣赏画作不仅要对于笔墨技法,更要看其留白,虚实结合,才能更好的体味意境之美。

通过对马远《踏歌图》的作品赏析,充分了解到留白的巧妙运用给观者带来的极大的视觉盛宴,马远将画中未表达完的细节隐匿在云雾中,融入自然,加深了观者在国画创作中对于构图、留白的认识,在进行绘画时可以仿照先人有意识的留白构图,运用画面空白来表达心中所想,加深画面的空间感。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姜郭霞.释“空白”:马远、夏圭边角山水的美学探微[J].四川戏剧,2017: 1.

[2]王靖宪.马远[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2-28.

[3]张东芳.马远《踏歌图》真伪考辨[J].美术史研究,2011:33.

[4]张丽华.久远的“踢踏”舞影丰年的田园牧歌[J].书画艺术,2014(2):18.

[5]王祖刚、邓晓红.中国画构图中的“计白当黑”[J].水墨丹青书画院,2011:1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