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隐性表达在视觉设计中的交互方式

时间:2024-05-04

戴健婷

〔摘 要〕在当今信息量不断膨胀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图像的简化方式过于单一。如果有意识地把握设计的隐性表达层面,将受众的感官联动过程化为设计师思考创造的一部分,可以在微交互上给设计方法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隐性;视觉设计;交互

一、视觉语言的隐性表达

1.解读“隐性”

隐性,意指事物的性质和形状不表现在外的部分。因此所谓隐性并非不存在,而是被隐藏在无法或难以具体感知的位置。所谓人接受的隐性信息,便是通过信息的接受而形成的个体感受,例如若是刚踏进家门闻到了鱼香味,脑内即会呈现文字信息——今天晚上会吃鱼,呈现图像信息——想象出美味的鱼汤图像,呈现味觉信息——嘴里产生对味道的幻想,甚至呈现听觉信息——隐约有不存在的碗盘轻撞声。可见,对于人的五感,若通过设计刺激其中一种感官,就能够产生对相同或类似信息的再现或组合,从而产生单或多感官联想。

2.隐性表达在视觉设计中的作用

在视觉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谈及“观看”——视觉设计的主要接受动作为观看。人主要的观看器官是大脑,其过程涉及人体32个区域,其中视觉占7个,视觉捕捉到的信息在这些区域间不断读取存入与建立联系,其结果最终也被作为信息存储并建立快捷联系以便在类似触发条件下得以快速反应。而常提到的“画面感”一词,也是基于上述的人体机能反应,在回忆时,大脑依据历史快捷联系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再现与加工。

在信息量扩充需要大脑不断处理加工的当今社会背景下,无论是简化信息使其易于阅读还是增加作品复杂度以增进受众思考,体现隐性表达的视觉设计早已在各专业间有所体现,例如电影蒙太奇技法的镜头跳跃。由于对观看的理解建立在个体的信息储备上,所以针对受众,不仅要考虑不确定性带来的争议,也要把握住它的可塑性,发挥其具备简单交互功能的优势。

二、隐性表达的交互性

隐性表达方式具有交互性,设计隐性感受的做法一直以来都能带给各行各业创作者新鲜血液,以俳句“ ほろほろと 山吹散るか 滝の音”(译:呼噜呼噜,棣棠花吹散,瀑布的声音)为例,松尾芭蕉用最为简单之词撰写的纯粹诗句,却能准确刺激读者的感官,以不强加给观者固定具象的设计,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感”。這是在噪音控制和感官塑造上取得平衡的极佳案例,不仅提供适应个体的设计,也在文字上完成了简易交互。这种微小的互动奠基于每个人记忆储备及思考方式差异所带来的对声音、对棣棠花和瀑布感受理解再现的不一致。若是在文字上采用具象的说法,则越是对所观景象细致入微的刻画,越会限制与受众的交互量。由此可见,交互的条件是信息的编辑设计,而不是信息的赘述叠加,重点在于控制有效信息的想象随不同需求在受众中达到聚焦和分散的尺度。

三、视觉设计中隐性表达的使用方法分析

1.代加工

代加工用以丰富想象的可能性,在不干扰设计主体的情况下为交互留有空间。首先,隐性视觉设计是非固定性的图像生产过程,需要不同的个体对收到的不完整信息进行再加工。人的大脑也是不断辅助在进行同样的过程,若是部分信息过分具象和完整,使大脑可以再加工的部分变得少而雷同,设计的目的便成了告知,在交互方面并不可取。

其次,是如何使其可加工。书籍《Work/Travail/Arbeid》主旨为了探讨舞蹈作为展览形式的可能性,在书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圈,解说性插图中的圈,记录摄影中的圈,甚至在封面也有圈的组合图案,这一元素最为精炼地概括了“工作”这种舞蹈的特征——在转动的钢琴,旋转的音乐中,舞者奠基在圈的轨迹上一致且富有变化的重复转动动作。这是一本说明性质的书而非完整影像,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首先接触的是不完整的图像和抽象的文字,这要求设计能准确表现其特征并便于记忆与辨识,在列举排除多余部分的同时,将文字与图像以相互辅助又不可互相替代的形式进行呈现,而在此基础部分以外,需尽可能少地使用元素,最大程度地制造可被观者加工的留白。该案例中,姬尔斯美嘉提炼出绘于地上并贯穿整个表演过程中的基础图样——圈,同时在文字中客观表现舞蹈的方法和特征(这也意味着设计师的情感和个人理解在该案例中并不会干扰设计目的),在这样保证不干扰设计主体的情况下以读者附带想象产生的差异成为新的交互。

最后,若是以主观思想为代加工主体的情况下,和上述案例一致,也需要设计师对信息进行主次筛选以明确主要传达的部分,避免表述杂乱。

2.暗示

暗示在视觉设计中所达成的条件有很多,有颜色暗示、图形暗示、大小暗示、位置暗示等。换句话说,暗示就是通过具象来示意受众,让其感受到表象以外的隐藏部分。如上文中的感官关联中提及,暗示所指向的隐藏部分通常是跨感官的联动,这是暗示的关键其一。例如在颜色暗示中,红色表现温暖、愤怒,热情等,蓝色表现冷静、平静、广阔等。而大小、所在位置的设计则也同样具备适应不同场景的暗示功能。

暗示还存在元素组合的情况,在以上单一元素叠加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感官上的联动。在田中一光的海报中(见图1),通过几何图形的组合,搭配上和日本传统装扮的标志性颜色,观者便看到了一个日本女人回头的形象,在其中,田中一光对设计对象深刻的调查和认识使他的海报虽由极简图形构成却同时具备该形象特点——以此排除暗示所带来的争议。图案之中不含有小众了解的纹样或是图案细节,而以极简的图形替之,突出了暗示的主体。该作品的细节体现在图形与颜色的选用和元素大小位置的安排上,例如嘴是由上小下大的两个圆形构成,这是绝大多数人的信息积累和联想能达成的共识,而嘴是张是合却是一个微小的联想差异互动,在有基本假名a,i,u,e,o的发音特点都是微张口型或是平安时代女性贵族涂黑齿以表含蓄的知识背景下,部分受众在之前的统一认知下又产生了差异分支,他们会认为这个女人在闭着嘴,或是说话,或是其他动作,并由此进行新的联想。综上所述,暗示可分为对大众暗示和对差异个体暗示,在主要设计目的达成后会产生差异的连锁反应,按照目的和不同情境把握这两者的平衡是暗示的关键其二。换句话说设计师应该在暗示产生的差异失控掩盖设计目的前积极制定规则,排除隐患。

3.认知差异

隐性视觉设计所带来的误解建立在认知差异的基础上,要让其成为探索新可能性的钥匙而不是累赘决定它终不能和设计目的背道而驰,而应该建立在主体特点的基础上。

一方面,隐性表达建立在观者的主观性上,在暗示中围绕规则建立的平衡应考虑背景的差异,尽量避免认知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人们在对某些事物的观看上,会不由自主地用想象和记忆部分或全部代替视觉神经的刺激。例如在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中,参与者集中于传球次数而忽略了穿场而过的大猩猩体现了人们在观看特定事物具有的多任务处理性,是建立在削弱部分观看任务的基础上。因此,在强调表达主体时应尽可能减小认知差异带来的消极性先入为主。白色在西方被作为纯洁神圣的象征用于婚礼,而在东方的部分文化下却承载了送葬的萧瑟,文化背景差异是造成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计前,应首先对设计和受众的背景有球形的思维理解——纵向上深入了解文化,时间,社会背景等大的背景要素,横向上与受众人群相联系,包括其年龄、性别、习俗、工作、认知等,并在不断穿插重复调研实验中排除干扰循环校正。

另一方面,认知差异也是可以被利用的,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手机的各类应用程序成为大量图像的载体,网络刷屏也单一化了大众的审美,反之,若是主动把握简化带来的认识异化,则可以打乱这种“整齐的标准”。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纽约和洛杉矶的极简主义运动中,通过倾向于单一和重复的几何形抹去了之前给图像赋予的含义,新一代画家声张绘画即是单纯的绘画,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也只是黑色的正方形(见图2),但这不代表其中的某幅作品失去意义,而是将其变成单纯的、非理性的,并丰富了观者对它理解的多样性。想象和感觉是多元的体验,不存在固定的美学以及丑学,隐性表达就诞生于这种非固定。这意味着若是在设计表现规则时模糊或否定主体原本给受众带来的固有印象,并提供给受众一个新理解模式的小刺激,就会产生基于个体的多元化理解。

(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 释:

①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商务印书馆, 2019

②Nicholas Mirzoeff.徐达艳 译.如何观看世界 [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③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Work/Travail/Arbeid [M].2015

④Nicholas Mirzoeff.徐达艳 译.如何观看世界 [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参考文献:

[1]Sean Hall.吕奕欣 译. 这就是符号学[M].积木文化, 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