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众媒体背景下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策略

时间:2024-05-04

刘隽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开放多元的数字时代大门,媒体力量构建出了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使大众文化的娱乐风潮席卷全球,并且正在日益侵蚀传统的精英文化领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要在一个复杂喧嚣的媒体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超越世俗的理想主义情怀,审美教育是必由之路。本文立足于现代大学的审美教育应该应时而变,从八个方面提出大众媒体背景下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众媒体;高校

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信息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获取、创造和分享的东西,这一特性和大众文化的本质不谋而合。作为一种世俗性质的文化,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共享性、娱乐性、流行性、参与性以及独创性等特征,十分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同时大众文化对实用主义的信奉、对欲望的肯定,对享乐的追求使其天然具有一种人性化的趋于民主的色彩,同时又颇具革命性,因为大众文化不仅构建了世俗生活,对世俗生活的意义提供解释,并且总是力图颠覆神圣的价值体系;这一切正好迎合了年轻人自我、叛逆的心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大众文化透过媒体传播在校园的广泛流行。

面对日趋强大的大众传媒影响力,如何构建积极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挑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优势,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人文视野、学术视野以及审美视野,获得更丰富多元的审美参照系;另一方面,强化学校的教育引导,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高雅的趣味以及独立的思考,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判断力能够去芜存菁,明辨是非。当然,在学校引导这个环节,美育一向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喜闻乐见。由于大众媒体创造的信息环境复杂多变,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这给高校的审美教育留下大量可作为的空间。在复杂多变的大众传媒环境中,美育不仅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理想情怀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

面对大众媒体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审美教育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明确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独立意义

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存在,还是一个自在的活泼生命。作为生命的存在才是人更为本质的存在。因此,人既有属于自我的丰富情感,又有作为社会人的理性规约。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和情操,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出理想的人性。而这一点,恰恰只有审美教育能够做到,美育诉诸感性,能够激发人性中积极、向善的精神要素,使一个人能够通过自觉努力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成就更高的价值。因此,美育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这是德育与智育教育所不能也无法代替的。早在春秋,就有德育尚礼,美育崇乐一说,德育尚礼,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美育崇乐,陶冶人的性情,只有礼乐相济,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和类型,美育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

只有确立审美教育的独立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审美教育流于形式或干脆可有可无的现状,才能真正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整体规划美育教育,使之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力量、教学投入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全方位构建高校的美育体系。

二、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开展多样化的审美教育

作为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美育所能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能是其中一种。而传统的审美教育通常被等同于艺术教育的简化版,它和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深浅以及创作的难易上,例如开设一些基本艺术理论课程、经典赏析类课程以及一些简化的创作类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原本面向艺术专业的师生,课程目的并不统一,同时课程本身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等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单纯依靠这样一些艺术类课程,已经很难担负审美教育的重任。

美育需要专门的课程,以更明确的目标,更丰富的手段、更宽广的视野,引导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具有一般的美的知识,不仅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而且能够在精神上升华美,从而创造更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基本内涵应该是培养美的心灵和品格,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三、注重审美教育的时代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消费时代,作为大众文化的风向标,大众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对全球的美学、文化和哲学的影响深刻而广泛,这些影响反映在大众审美意识形态上,产生了一种“快感即美感”的审美态势。随着各种网络事件甚嚣尘上,大众审美日益肤浅化,庸俗化,审美内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感性背后的深沉内涵被消解殆尽,审美蜕变为赤裸裸的感官刺激,越搞怪,越吸引眼球,越低俗,越受追捧,大众文化正在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解构主义狂欢。所有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最鲜活灵动的素材。

审美教育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从现实社会众多良莠不齐的大众化事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其次,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还是课堂的教学形式,都必须进行及时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其一,开发特色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針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丰富与多元,从中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与幸福观;其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大学生关注的校园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审美思辨或讨论;其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交流和对话找到年轻人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课堂创造良好的沟通语境,从审美的差异性、丰富性、超功利性等多角度启发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体验与反思,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四、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拓展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优越,从小便处于各类数码影像、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包围之中,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当然,视觉美学泛滥的结果是今天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对文字阅读的惰性和对图像的依赖性。针对这样的学习特点,当代的审美教育应该全面引入新的教学理念。美育的课堂尤其应该是活泼生动的,除了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在内容呈现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文字、图像以及视频、动画等多种生趣盎然的文本,构建一种亲切有趣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审美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摆脱表象和感官刺激的低级趣味,体验到超功利性的忘我的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此外,还可以将美育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打造网上美育平台,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师生开展深入的话题讨论,分享各类经典艺术及传统文化,使媒体不仅仅被当作大众文化最自由的传播平台,也成为高雅文化的传播阵地。

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适用的大学审美教育体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自我价值确认的时期,因此大学生一方面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试图去认识和理解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塑造个性和形象的愿望,希望通过自我的完善追求个性的张扬。

美育诉诸情感,因此美育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乃至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必须注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大学生的自我设计出发,因势利导。自然状态下的“爱美之心”往往局限于比较狭隘的形象美、形式美,因此审美教育应当提倡多元的审美向度, 从“美丽改变生活”这样的直观审美观照入手,帮助塑造健康清新的自我形象,用高雅、高尚之美熏陶学生的气质、风度、修养、品味以及谈吐,让学生在忘我的情感陶冶中获得境界的升华,追求内在精神和气质的一种外在流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审美趣味、方式乃至形态的分析和探讨,逐步深化学生对美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标准。

六、努力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将审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审美教育从根本上应该说是感性的、心灵的,而不是理性的、知识的、技巧性的,因此要求各专业从教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审美素养,能够在专业层面融合美学知识并且用适当的技巧传达这种审美感悟。这无疑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并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文化素质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各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探索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等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美育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以外,另外一个重要阵地便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社会及其他学校的标志所在,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但校园文化与流行的大众文化之间依然应该存在本质的不同。校园文化重在精神性的引领,而大众文化则代表着平民化的生活理想。校园文化应该来源于大众文化,又高于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去芜存菁之后的提炼与升华,所以校园文化不仅是时尚的,更是唯美的。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适应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增强大学的凝聚力,与流行文化分庭抗礼,通过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同学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各种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的和谐发展,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除了改善校园环境等硬件条件之外,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学者的人格风范、治学陶冶为大学注入永恒的魅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种超越的理想主义情怀。此外,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也是促进美育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学科竞赛、文艺汇演、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趣味、艺术品位及人文情怀,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八、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

地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创造出了丰富的审美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审美教育,除了要繼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外,更要注重发掘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例如楚文化独特的艺术成就,那些飘逸诡谲、意象峥嵘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的艺术题材,充分体现了楚人卓越的想象力与审美意识。通过传承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地方院校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直观理解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责任编辑:杨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