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元代金累丝嵌宝耳环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4-05-04

李楠

〔摘 要〕曲回寺所出土的元代金累丝耳环不仅显示其高超的技艺,而且还融合了金代耳饰的形制,从对金累丝耳环的艺术造型,工艺、形制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地区出土相类似工艺进行对比,进而发现相同之处,对还原元代耳饰的工艺发展有着不同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累丝;元代;耳环

一、金累丝耳饰的制作工艺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上承辽、金、宋等多民族国家,下启明、清时期,耳饰的真正兴起也是在辽、宋之际,唐代之前耳饰并不是很兴盛。

出土于山西大同灵丘县曲回寺元代金累丝嵌宝耳环(已脱落),耳环环身为金制,长4厘米,重131.5240g,用金箔片圈成三个区,主体中区镶宝石,向外扩充内区用掐工艺制成缠枝图案来填充耳饰边缘的空间(右下小段缠枝已残),整个嵌宝中区呈现椭圆形,中区上方顶饰有一个小型的嵌宝石(已脱落)圆形圈,通体正面沿饰联珠纹,在中区嵌宝部分之下是用金丝铺成莲花三朵的镂空效果,这种工艺被称作“攒作”,“先做好累丝卷草纹小条在衬片上攒作,用来嵌宝的各式样的边框,边框上缘再黏缀细金珠,然后扣合在底座上”。

这种掐丝工艺在历史上都很少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掐丝工艺的历史却比较悠久,早在汉代累丝工艺器物等就被成熟应用,发展到辽宋时期用累丝工艺已经屡见不鲜。对于这种累丝工艺历史文字记载不多,由于首饰大多都不会如画作般留下题款姓名,无法从中得知每一个工匠的具体的工艺细节,但一般就是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和可锻性,将其挤压进拉丝板从而拉成细丝,这种拉丝板大多有粗细不同的小孔,可以形成不同粗细的金丝,然后再用其他工具配用各种技法,制作出不同的形状的纹样。或者直接打造成金银薄片,然后剪成细条状,再将细条搓成丝状,经过打磨等技法,也能获得金丝。累丝的主要功能就是首饰的填充花边的装饰作用,在汉代出土的一些墓葬品中,这种金细丝就被装饰在器物之上,工艺极其繁复。发展到宋朝时期装饰纹样以花蝶瓜果为主。

耳饰在侧面看是有几毫米的厚度的,这个厚度被设计成用细金丝缠绕出几何纹镂空的效果,且上下均点缀联珠纹,而最内圈嵌宝部位的厚度是裁剪出一条较宽的素面金薄片围成的。这一时期耳饰的主体部分大多都是用捶打成形的金银薄片围成做镶嵌宝石的底槽。耳环的脚是以一根较粗的金丝弯曲而成,金丝与耳环连接的一部分被挤压成扁方形长条被焊接在耳环背身之上,在耳饰的背部上方位置有明显的焊接痕迹,佩戴时,当耳饰脚金丝穿过耳垂时,耳垂与耳饰中间的间隙正好可以掩盖焊接的痕迹,且长条多出的一段卷成两圈依附在中区之下,作为耳环的底托,而另一头保持原来的金丝圆尖状,而不是方形状,这样就便于和耳部的插戴,整个耳饰的脚自然而又素雅地将环脚与环身连为一体,所谓设计构思之巧妙。有很多宋元时期耳饰的脚较长,有些明代耳饰的脚也同样有着相似的长度。

三、不同朝代的相通性

在形制上黑龙江省滨绥县中兴古城金墓M7:10出土的一副金耳环,直径1.6厘米,厚0.5-0.8厘米,与曲回寺金累丝嵌宝耳环的形制上相似,同样是以金片绕成边框作为正圆形底托且立面饰有水波纹,再在边沿上饰连珠纹,内嵌赭褐色宝石,同样的方式作耳环的脚,都是用稍微粗的金丝扭曲为“S”形,然后焊接在耳饰的背部,下端打卷作整个主体环身的底座,金丝的另一端作穿耳用,说明元代耳的形制受金代耳饰的影响较深,且这类耳饰在形制上受少数民族喜爱,简单的几何形状,中心部分的外轮廓都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内镶嵌不同材质各色的宝石再向外扩张出不同纹饰设计,正面是耳饰的装饰部分,背面是穿耳的使用部分。

在纹饰及制作工艺上与地区相跨甚远的湖南临澧新合元代窖藏的金累丝蝶赶菊纹耳环近乎相同,说明这种复杂的工艺流传的区域跨度较大。这副耳环通长10cm,重10.4g,耳饰的主体部分是一朵盛开的金菊花,菊花的下方为五瓣规则花瓣组成,上方的花瓣则是由不规则的三个圆形组成,耳饰的最下方是四个花叶组成,花心与曲回寺嵌宝耳饰上方圆形托造型相一致,主体部分同样都是底部且镂空的卷草纹而成,且通体饰有联珠纹。耳饰脚也是相同的做法,只是新合耳饰在底端没有扣合,用来做耳饰脚的粗金丝直接焊接在耳饰的背部。区别在于新合窖藏耳环在造型上注入了“意象”,如下方摆放的不规则桃花叶,也为耳饰带来一丝生活意趣,显得生动活泼,这种复杂的工艺也为后来明清耳饰的制作工艺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历史特征对金累丝嵌宝耳饰的艺术特点的分析

之所以少数民族喜欢黄金制品,首先因为金的表面具有金电子在运动,与阳光接触后,反射光的强度较高,所以黄金的光泽度高,符合少数民族的审美特点,其次是金的化学惰性高,不与氧反应,抗氧化性强且不易腐蚀,易于保存携带,符合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这类型的耳饰在制造风格上有着明显区别于汉族耳饰优雅精致风格的少数民族耳饰,脱离不了少数民族豪放的气息,而且深受不同民族风格的影响,不同民族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这对元代的金累丝耳饰之所以受了金代耳饰形制的影响是蒙古灭金后,俘获了大量的金國工匠,并没有将其进行屠杀,而是将工匠集中安排在官营作坊。两个朝代耳饰的区别在于在外形上,金代耳饰简单小巧,并无过多的外部装饰,而元代耳饰普遍较大,色泽光亮,装饰纹样多种,符合这个民族张扬的民族性格和品味特点等。

此耳饰通体饰有的连珠纹,在元代墓葬所出土的耳饰中,有很多纹饰缀有小金珠的,这种工艺被称为“炸珠”,将金银碎成小块加热,成粒状冷却即可得到圆形金珠。是早先西方萨珊王朝流行的纹样,在早些通过丝绸之路和中西方的交流中就被传入,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常年征战扩张领土,踏足了欧洲国家的大片领土,这种典型的西方艺术装饰自然而然地被带入成为元代的首饰的元素。

但此耳饰却有着不同于草原民族性格特征的精致感,耳饰明显被设计规划过,汉族的艺术感大多都是讲究对称整齐,这种“秩序感”的 “先进文化”,经过长期的战争和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使其逐渐规范严谨,但少数民族自身的审美特征是不可能被完全地同化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侵入或者统治,有些显性的外部审美特征却是很难被彻底移除,蒙古人喜欢绚丽的珠宝松石等,还是会作为主体部分被安排装饰在耳饰的中心。传统汉族耳饰一般较少重视视觉上的冲击,注重都是局部的精致以及整体的协调,造型纹样大多生动有趣,而不光彩夺目,除受外来文化影响,也仅是一小部分如此,总体风格还是根深蒂固,如江苏无锡市北郊宋墓出土的瓜果纹金耳环,缀部的主体是一朵大花金叶,在花叶的中部缀有两个相对的小型瓜形果实的纹饰造型,两果实并蒂相连与盛开的花叶合二为一。瓜果纹样是宋代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对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人们期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场景,而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意象就生动自然的注入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①李白军,《曲回寺金银器考释》[J],《文物世界》,2004年04期 ,第6—7页.

②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与工艺》(下)[J],《收藏家》,2007年05期, 第51页.

③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工艺初论》[J],《文物季刊》,1998年02期,第68—69页.

④杨海鹏,《别样风情的女真金耳饰》[J],《收藏家》,2009年04期,第42—43页.

⑤扬之水,《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M],湖南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第92页.

⑥衫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09页.

⑦冯普仁、陈瑞农,《无锡市北郊宋墓》[J],《考古》,1982年04期,第390—391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