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徐博文
〔摘 要〕汉代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厚的艺术遗产。两汉墓室里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表现更是奠定了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基础,并为探寻中国古代艺术史做出了实物验证的贡献。其中,汉代的丧葬艺术产物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将以陶灶,这一陪葬明器展开关于汉代丧葬观念的分析。
〔关键词〕汉灶;丧葬;观念;纹样
一、汉代厚葬风气与汉灶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疆域统一、政治制度统一到文化统一的特殊时期。汉代盛行厚葬,对皇亲国戚、权贵富豪的厚葬之风,两汉朝廷虽有诏书明令禁止,如《汉书·成帝纪》《后汉书·明帝纪》等中均有制止厚葬之风的记载,但社会上的奢靡风气之兴盛,已达到了“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的程度。汉代的厚葬风气,是因为汉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
《礼记·中庸》曰:“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汉代统治者开始倡导以孝治天下,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巩固与孝道观念的普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但由于各阶层的身份地位与财力不同,侍奉亡灵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东汉时期,民间墓祭开始盛行,陶制明器已形成一种“殡葬产业”,并为当时的制陶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商机。汉灶,作为一种普遍丧葬用具,反映了一般社会的生死观与丧葬观念。
汉代的丧葬艺术以各种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研究样本,除了以大量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为代表外,还有一些陪葬明器也可作为研究汉代艺术审美的媒介,如汉灶。在众多汉代墓室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灶。汉代,厨房一般位于正房的东面,又叫“东厨”。汉墓仿宅第而建,故象征厨房的“汉灶”也位于墓室之东。墓室中出土的“汉灶”尺寸大小不一,是实物灶的缩小版。
二、汉灶的种类与形制演变
汉灶的形制随不同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汉灶按形制可分为长方形陶灶、方形陶灶、梯形陶灶、半椭圆形陶灶、马蹄形陶灶、圆形陶灶、船型陶灶、车型陶灶等。其中,长方形和马蹄形最为常见,这形制也与地域有关,北方的灶具多方形。船型灶,则与南方特有的“水文化”有关。根据其不同的胎质成分可分为灰陶、红陶、黑陶灶等。若是按其釉色则可分为绿釉、黄釉、绛红釉等陶灶。
汉灶,一般由灶门、灶台面、烟囱、灶眼及四壁这几个部分构成。灶门又有拱形和方形两种样式,其中,方孔比较多见。
西汉早期,陶灶上设有烟囱,但随着灶面装饰的纹样以及灶眼越来越多的演变过程,烟囱在东汉晚期逐渐被模印花纹所替代。灶眼即火眼,有大有小。西汉早期,大火眼一般位于灶面的中央,火眼上还会放置一些模制的炊具如甗、釜之类,用于仿制真实生活中的烹饪氛围。西汉中期,大火眼一侧还会增置一个模印的小釜,说明当时的陶灶也是可以同时使用两种炊具进行烹饪,这应该也属于陶灶实用功能进步的一个标志。
东汉以后,火眼数量渐多,甚至多到五个。东汉晚期,火眼上的模制炊具渐被纹饰所代替,陶灶开始由写实仿真性向象征性、装饰性的转变。火眼的排列也各有不同。例如三个火眼,有呈“一字形”排列的,也有呈“品字形”的,如果仔细观察“品字形”的火眼排列,也不全是整齐划一的,也有不对称的,有的排列位置也更加自然。
三、汉灶的装饰纹样与搭配
汉灶,按装饰纹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没有任何装饰或装饰较少的素面灶,另一类为刻有明显浮雕图案的装饰灶。总的来看,素面灶较多,装饰灶较少。一般身份较为尊贵、生活较为富裕的人,才会陪葬制作相对精良的装饰灶。
西汉早期因多战争,经济不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汉灶的装饰。那时灶面以素面为主,或仅在灶门周围点缀一些简单的几何纹如菱形、三角形。中期以后,纹饰越来越丰富,装饰的部位也不止局限于灶门周围,除了灶门左右两边对称的几何纹外,灶面四周还增加了一些有趣的纹饰有建筑部件,还有用于烹饪而模制的厨房用品,以及一些组合纹样。
灶门周围的装饰纹样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用得最多的是几何菱纹,代表宇宙符号,可能起到镇邪作用。常出现在灶门上端,或是与十字相穿,位于灶门两侧。灶面四周、烟筒两侧也会用菱形纹,进行装饰。还有一些几何纹的装饰比较特殊,例如:陕西华山曾出土过一个马蹄形双眼陶灶,拱形灶门,两侧菱形纹有十字相穿,上方各有五铢钱。所谓五铢钱即内方外圆的钱币形象,内方外圆的钱币形象可与“天圆地方”的概念联系起来理解,这样的装饰出现在陶灶上,更加突出了当时汉人对于升仙观念的一种认识和表达。同时,火眼两侧各饰有一鱼,两火眼中间饰有一细钩,线条纤细生动,浮雕工艺配合运用,与周围堆塑的其他装饰图案形成强烈反差。
灶门两侧也会出现人物形象,但不会单独出现,往往与瓶、建筑、几何纹等进行组合装饰与灶门的两侧。其中,出现较多的是人与瓶的组合纹饰。瓶的形象除了寻常的立着摆放的构图外,还有的瓶是立于架上。瓶和人往往位于灶门左右两侧,人物形象多以跪坐的姿势出现。有些陶灶会刻画得更加细致,人物不仅跪坐手中还拿着小棍,做施火或吹火的动作。有学者对于这一图像的解读认为该形象为“烧火人”,是家中的奴婢或是侍者,負责烧火工作。在汉灶上,这样的形象还与狗进行搭配组合装饰,也表现出了“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特点。
陶灶上的装饰图案种类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以菱形、环形等为主的几何纹,以鼠、虎、鸡、鳖、鱼等为主的动物纹,以及以勺、钩、食盒等为主的各类炊具纹饰。在灶面装饰动物纹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鱼纹。鱼纹出现的在灶面上的频率较多,有单个鱼形的纹饰,也有位于火眼两端对称的双鱼图案,还有点缀在食盒里的浮雕小鱼形象,还有的鱼纹与盘、瓢、盖帘等纹样组合排列在一起位于灶台火眼的上下。其中,灶眼两旁的鱼形纹最为常见。鱼的装饰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鱼形纹简洁夸张,有的鱼纹雕刻得细致精美。汉灶上的鱼形纹有很多不同的制作工艺,如线雕、平雕、高浮雕、模压后堆塑以及贴塑等。
结 语
通过分析汉灶,这一陪葬明器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装饰纹样等能帮助我们了解汉代厚葬风气,探寻汉人的丧葬习俗,间接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虽然汉灶,只是墓葬艺术中的陪葬品里的一小分支,并没有受到像画像石、画像砖,那样广泛的重视,但它仍可视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生活艺术的媒介,记载下历史的信息和给予我们关于汉代社会生活的想象。
汉灶,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陪葬明器,在它的背后寄托着生者对于逝者的期盼,望逝者能够过上一种物质更为丰富的生活。汉灶的装饰纹饰种类繁多,其中又有一些固定的组合纹样,但大多图案都具有简洁、生活化的特点,匠人通过这些简明的纹饰,表现了当时汉人对于人间生活或是富贵的眷恋,这不止是一种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还包含了汉代社会关于羽化升仙观念、延续生命风气的崇尚,以及汉人对于生命尊重的态度。它的部分装饰纹样还有象征性的符号特点,这为深入研究汉代艺术语言符号也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韩]具圣姬.汉代人的死亡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黄宛峰.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汤威.介绍一件带铁官铭的陶灶[J]中原文物,2003(3)
[4]程青芬.再现汉代生活的陶灶[J]黑龙江史志,2015(11)
[5]周俊玲.“器”与“道”,汉代陶灶造型、装饰及其意蕴[J]文物世界,2009(6)
[6]王琳、许萌.金伯兴题记汉灶二百品[M].北京:中国书店,2012
[7][英]鲁惟一.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M]. 王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