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肖雅
〔摘 要〕目前,对于湘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河市道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极为匱乏。本文以“河市道情”作为研究主体,力图深度挖掘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而对岳阳“河市道情”的传承保护提出创新性思考。
〔关键词〕岳阳地方曲艺;河市道情;传承与保护
一、“河市道情”的历史流变
“河市道情”又名凤凰山道情或者河泊潭道情,属于湘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的一种,与现遗存的“洞庭渔鼓”“长沙弹词”等一脉相承。“河市道情”现留存所在区域为湖南省岳阳汨罗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1958年前为湖南省湘阴县管辖地区。河市镇位于洞庭湖东部,汨罗江、湘江在此交汇后进入洞庭湖,因其位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素有“小南京”之称。该地区曾在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被流放至此后抱石投江;传说中国古代第一个太后秦宣太后芈八子童年在此处长大。根据《湘阴县志》记载,“河市道情”源于唐代,起于宋代,兴于清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最初由湖北楚地传入湘北地区,以道教祭祀活动为主要载体,之后与本土民间小调等艺术形式逐渐融合,形成与湖北之地的“道情”有所区别的,具有湘北地区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现象,现流传剧本大多讲述明清时代故事。自古以来,“河市道情”主要以盲艺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至当代,因某于生计,才由部分农民传承学艺。20世纪80年代,“河市道情”被湖南省文化厅编著的《湖南地方曲艺集成(岳阳市卷)》录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没落。
二、“河市道情”的艺术特点
“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道教在道馆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采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歌或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现存的河南太康道情、山西洪洞道情、湖北沔阳渔鼓、湖南祁东渔鼓等均由其衍化而来。其通过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唱白相辅、以唱为主,主要用以唱述历史故事、教化人伦。所采用的伴奏乐器与梆子剧种大致相同,如梆子、三弦、二胡、板胡等,唯有“渔鼓”是“道情”所特有的乐器。
“河市道情”作为湘楚文化现象之一,见证了洞庭湖地域的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虽由“道情”衍变而来,但由于受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演变所影响,又具有其他道情文化所完全不同的艺术特点。“河市道情”主要以类似月琴的乐器伴奏,采用本土方言单人坐唱的方式。演出者只需要一把椅子,不化装,不搭台,无固定演出服饰;在动作方面较为单一,没有其他“道情”较为多样的表演形式,仅有摇头和敲击琴板等动作,但在情绪表达方面特别丰富,一人身扮数角,喜怒哀乐等人物形象刻画方式较为夸张;在作品的曲调、唱词等方面非常严谨,不能临场发挥和随意改变词句。
三、“河市道情”的传承保护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群众审美需求与水准日益提升,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也愈发便利快捷。在此背景下,“河市道情”此类传统弱势文化现象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受自身“唱腔单一、器乐滞后、表演单调”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性影响,“河市道情”的市场存在价值也无法与其他地方戏曲相比较,现已呈现没落态势。
2016年7月,岳阳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向岳阳市非遗中心和市文广新局申报“河市道情”为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获批。据调查,目前“河市道情”传承人仅剩5人,能直接参与演唱的仅有2人,分别为河市道情河夹塘唱腔、三弦传承人—河市镇古罗城村湛春华先生和河市道情河泊潭唱腔、凤凰山单弦传承人—凤凰乡河泊潭村宋加仁先生(见附表1)。现存作品有三十余部,如《十月怀胎》《陶澍访江南》《乌金记》《乾隆皇帝访南京》《三打玉林班》等。
2018年6月3日,岳阳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在惠众香草公园举行“多彩非遗,最美岳阳”文化遗产日活动,将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市道情”列入参展内容,并邀请湛春华、宋加仁两位传承人先生将“河市道情”的传统剧目《陶澍防江南》《十月怀胎》选段向广大群众进行展示表演。随着古腔古韵的唱腔与琴声响起,台下观众不论老少皆被这具有本土浓郁气息的艺术表演形式所吸引,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欣赏此类传统戏曲文化。由此可见,政府文化部门对于“河市道情”非遗保护不断重视,加上社会群众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肯定认可,“河市道情”保护与传承之路仍充满希望。
四、保护与传承“河市道情”的对策研究
2010年,国家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要采用数字化记录、动漫、网络剧、微电影等形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快制定和完善全省统一的数字化非遗保护工程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市州级非遗数字资源库信息化建设,形成非遗保护数据库群”。可见,采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化手段已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发展趋势。
湘北地区拥有丰富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各级文化部门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目前,国内关于湘北地区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史类研究、文化研究和对音乐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但关于湘北地区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还鲜有研究。通过浏览湖南省群艺馆、岳阳市群艺馆两个最权威的音乐类非遗保护官网,发现诸多湘北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地级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只有文字叙述或部分图片记录,并无明确分类索引,也无相关影音资料,数字化保护情况堪忧。
“河市道情”属于湘北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媒体优势对“河市道情”进行保护、传承、传播,并联合各级文化部门、高校、社会团体、社区、传承人等共同探讨“河市道情”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深入研究“河市道情”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人们重新认识以“河市道情”为代表的岳阳地方传统曲艺文化,加深学术界对其认识与了解,进一步拓展岳阳地方传统曲艺文化的研究视域。
(2)通过调查与走访,采集整理“河市道情”的各类文献资料和剧本曲谱,深度挖掘尚未收集面世的相关资料,整合归纳与系统分析,并由此为基础,积极探求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河市道情”的应用手段,如运用元数据、云存储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相关资源的分类索引并构建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借鉴学习国内外最新技术手段,分析现有技术向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最新技术延展的方式方法;探寻运用网站平台建设、数字地图、数字化博物馆等传统数字传媒与信息化网络传媒对“河市道情”进行传播推广等。
(3)从传承人培养机制、专业人才引进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管理与运作机制及版权等角度,连同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高校与传承人共同思考新时期“河市道情”保护与传承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解决办法。 (责任编辑:翁婷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