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当代舞创作研究

时间:2024-05-04

张维

〔摘要〕本文以《正当年华》为例,详细阐述舞剧中身体的表达、细节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以及关于编创作品的想法,通过这三方面来及反思中国当代舞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历史背景;细节描写;人物刻画

编导以“旧题材新形式”的思路来创作舞剧,展现一种新的审美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更能使观众产生共鸣,达到舞剧所要表现的效果,使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化,进而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艺术的自信心上有其重大的意义,为当代舞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觉。

其二,在舞剧中表现人物时,重要的任务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角色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要扮演舞剧中的角色,必须将自己“性格化”为剧中的舞蹈角色,“性格化”最早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所谓性格化,在表演艺术理论中是指演员创造人物性格特征时的一种技巧和方法。为了塑造角色的人物性格,运用技巧把属于自己,但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感、动作、外貌和习惯等加以控制和改造,努力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题“正当年华的他们与正当年华的我们”是看点。用动作表达情绪状态,内心的思考,现实的挣扎,音乐衬托人物心理路程的起承转合,烘托时代背景。在艺术创作上有其创新性,在内容上有弘扬中国主旋律价值观的意义。在对舞剧的理论分析中通过现代思维的视角,让人们能够站在历史长河上回首过去,眺望未来。分析舞剧呈现了当代舞的价值——永远存在于中国现代民族审美理想之中,永远结合民族的文化向前发展。理清内在形式上的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关系。具体分析每一个舞蹈不是简单的感情变化和抒发,也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是对人物在某种境遇下的心理路程的揭示和表达。了解舞剧中利用动作语汇、队形变化来表达的情绪状态和内心思考。动作上根据人物形象,以他们日常状态和动作作为创编动机,对动作进行结构重组,改变节奏和力度。用动作节奏的对比,强烈突出不同人物的内心状态与人物性格特点。舞剧中对身体动作的运用、对细节的刻画以及融入编创作品的想法来让舞剧本身更加细腻,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从而表达出舞剧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

一、舞剧中身体的表达

1.《远洋》中通过身体表达的情感 在群舞《远洋》中,舞蹈从开头到中间部分的编排都是想表达幼童们刚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快速适应了西式的生活。他们拔掉辫子,摘下帽子都是对新文化的接受。演员们站一排一起拔下辫子,动作硬朗、干净、冲击力大,也是他们情感推动到高潮的一个点,让观众在视觉上充分得到震撼。同時运用了很多分组的动作,又碎又快,表现这种中西文化碰撞和冲突,乱而有序。而舞蹈的后半部分,至他们拔了辫子褪去帽子后得到解放,出现了很多敞开胸怀、伸手等动作,像是得到了思想解放,去包容一切。而其中很小的抱头动作,也表现了去掉长辫后不习惯的样子。舞蹈的后半部分都是没有道具的连贯性动作,一气呵成,大气,主要以表现融入和释放为主

2.《旧城之事》中身体的表达 在《旧城之事》中,舞段开头就是一群人由站着猛然摔倒落地后狼狈地爬成一团,在其中不断挣扎与推挤,期间有人被挤出去但又快速回到圈中,整个推挤过程没有美化动作,而是真的去推去挤,保存现实中推挤时的身体和动作的真实状态,以便于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慌张、害怕的精神状态。这种重复手段不断强化动律风格,反复多次强调了抱团推挤的动作。将单调的手上动作利用节奏、队形和情绪状态表现得更丰富,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强化人物形象和情绪,使人物更具鲜明特点。

舞蹈共分为两种大的情绪转换,前段紧张慌乱,推挤挣扎,后段得以喘息与宁静。前一部分的动作主要以激烈的,大起大落的,急促的队形变化为主,在某一些动作上,呈现一种身体放松的状态,但它的放松只是外在的,而不是真正精神上的放松,包括摔落在地上迷茫的瞬间,激烈动作后的猛然静止,这些设计更想表达的是人们在动荡飘摇的社会背景下想要得到一丝喘息。后一部分则是以安静缓慢地面的动作为主,如果说前一段的身体放松是暂时的,外在的,那么这一段就是真正的精神上的放松,是战乱中人们期盼的安详和平的未来,是他们心中理想的生活。

二、细节在舞剧中的重要性

1.《满失旗落》中细节描述的重要性 《满失旗落》中通过细节的描述体现了所要表达的情感。舞段中大量采用相同动作,但都采用不同质感表达,这是考虑到不同环境中同样的动作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一开始出场的摇扇走路的动作质感是不慌不忙,目中无人的,有大步流星的感觉;舞段中间出现的摇扇则是快速急促的,身体微含,表现旗人慌乱的情绪;而结尾的摇扇走路采用顿点,一拍抬头立身,一拍含身掉落,表现旗人落魄与放不下身份的执着。反复强调这样的变化能更好地对比出八旗子弟前后期命运的跌宕和身份的落差,展现旗人前期的高傲,后来的紧张迷茫,最后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变化,让情绪更准确地释放与升华。

2.《与妻书》中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舞段《与妻书》动作素材多取自于即兴与日常生活动作,经过构思进行处理编排,将细节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相结合。舞段中,随着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对动作质感进行了不同处理,如一开始,表演者双手颤抖着缓缓地捧起,又伴随着叹息垂落,而后慢慢地原地踱步,无力地躺倒在地。这些“垂落”“无力”的动作质感,表现了“陈意映”在接到噩耗时全身失去力量后“心空”的状态。在其中设计有许多慢——快、快——慢的动作对比,是为了表现“陈意映”寻找着飘忽不定的幻象,幻想着亡人音容犹在的心理状态。而在后半段为了表现“陈意映”的“心碎”,动作则是处理成快速、急促、有爆发力的,最终在极度的哀痛与幻想中“心死”,滑落在地。

其中出现的一些“拥抱”“轻抚”“倚靠”的动作,都是为了直接而真切地表现陈意映对林觉民的依恋之情,所以没有进行过多的修饰,直接以日常表达的形态去呈现。另外还稍微对一些动作进行了重复处理,如第一段中“扶肩”“掐脖子”“捂口”“伸手”的动作反复以相同的质感呈现,还有一组躺地伸手的动作,经过一组动作变化后,又快速回到相同的造型,做同样的动作,如此重复都是为了强调陈意映心中的哀痛,以此表现在林觉民牺牲后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她都被心灵伤痛反复折磨。

三、关于编创作品的想法

一部好的舞剧作品需要丰富的资料与经验作为支撑,因此,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查找相关的资料让舞剧作品更加饱满。以群舞《末》为例,它是根据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所改编,创作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段的萧红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因为没有体验过那个时代背景的生活,因此去查寻大量的资料,尽最大努力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生活现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刻画出具有当时人物性格的特点。作品写有人物但没有主角,虽有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每个章节各自分开却是一个整体,不同于以往小说形式,这是萧红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而使得小说自身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文学界的杰出作品之一。在编创这段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肢体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及社会的背景。通过蜷缩佝偻的动作,以及畏惧恐慌的表情,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结语:总而言之,舞剧《正当年华》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当代舞创作研究的缩影。一部成功的中国当代舞剧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要研究舞剧背后的背景文化,还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述、心理描写以及道具的运用加强观众的视觉效果,体现想要传递给观众意义。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王美舒.中国当代舞“民族志”创作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2]杨夏青.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思维创新——以当代舞和现代舞编创的异同为例[J].大众文艺,2014(05).

[3]杨阿红.探析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动态[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本文为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当代舞创作研究——以舞剧<正当年华>的创作为例》项目编号2018KY03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