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毛凌云 金建雄
〔摘要〕娄底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建立适应新时代价值取向的甄选机制、满足大众旅游期待的再现机制、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是推进娄底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娄底特色旅游品牌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协同机制
随着国家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产业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为吸引更多游客旅游,各地纷纷挖掘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紧密衔接,期望利用独特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品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娄底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新化山歌、梅山武术、剪纸艺术、梅山傩戏、珠梅抬故事等资源为全域旅游建设增添了无限的文化底蕴,也为特色旅游品牌的构建提供了文化根基。推进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景区应着重在民俗旅游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因而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机制亟需建立。
一、以适应新时代价值取向的甄选机制
民俗文化,是指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的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娄底民俗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湘中这一片神奇的土壤之中,是民众在过去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地域性、粗犷性、封建性等特征;其价值取向也深受封闭的空间、传统的儒道文化的影响。民俗既有良风美俗,也有恶习陋俗。在新时代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甄选出与新时代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对体现良风美俗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新,对湘中野蛮好斗、笃信鬼神的劣习陋俗坚决予以摒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推进,让广大民众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不同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资源甄选机制已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娄底在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与尝试,比如梅山民俗文化村,用梅山典型性民俗文化资源构建梅山民俗文化展览馆,以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吸引民俗爱好者前往旅游观看。大熊山森林公园则以“蚩尤屋场”遗址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有机融合,赋予自然景观无限的文化想象空间,在旅游+文化的产业新形态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自发性,无序性,旅游企业往往以实现市场利益价值的最大化为原则,媚俗、猎奇、存魅是民俗文化的恶搞,这与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水火不容的,即使赢得一时的“狂欢”,但无法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肩负起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甄选机制,将娄底民俗文化中与核心价值观趋同的良风美俗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构建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形态。
二、以满足大众旅游期待的再现机制
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8-2019)》发布的2008-2018年百姓消费意愿趋势,旅游消费已连续5年蝉联大调查消费热点榜首。毋庸置疑,旅游消费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获得新知,受到教育,增进健康,激活审美欲,得到异地文化启迪,促进信息和文化交流,甚至能够培养探险的精神。可见,人们旅游消费已不再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受年龄、教育、收入、爱好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是各不相同的。但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于异地文化的感知与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异地民俗文化的魅力已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因子。
民俗文化是在民间传承演绎的文化形态,带有明显的时节性,或特定场合性的特点。比如婚丧嫁娶的习俗,在民间是十分讲究与严肃的,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具有不可亵渎的神圣仪式感,不能随意用来观看的。但是,民俗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引起广大民众热情的旅游景观。
***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这一主线,深入挖掘那些蕴含仁爱、诚信、正义、和睦、勇敢等优秀文化基因的民俗文化。根据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形态的特征,用合适的方式真实地再现民俗文化形态,让游客在观看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娄底涟源的抬阁(珠梅抬故事)进行了较好的尝试,过去的许愿“抬故事”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乡民通过许愿“抬故事”来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保和谐平安,经过现代人们的改造,通过抬真人扮演的历史人物来讲述历史故事,张扬正义精神和英雄情结,引领人们求真、向善、爱国。每年的“抬故事”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看,甚而推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娄底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应该借鉴娄底涟源的抬阁(珠梅抬故事)的典型经验,保留其原始的表现形态和习俗,真实地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真实的情景再现,又结合时代特点祛除那些带有封建色彩的内容,展现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故事内容,既满足了民众对这一民俗形态的了解,又帮助民众增进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以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词语,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也是各执一端,没有定论。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或出于文化动机而参与的活动。还有人认为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不管怎样,基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依托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意识,已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共识。显而易见,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已成为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
娄底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呈现出“旅游产业想要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想要旅游产业”的尴尬处境,旅游景区出于赢利的目的,并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挖掘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而是通过拼接、组装、代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所谓的民俗粉墨登场,变味的民俗文化形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既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又无法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比如梅山傩戏,娄底大多数景区的民俗文化展演中都有其身影,且表现形态大同小异,这容易引起游客的质疑,进而影响景区的长远发展。
一方山水一方风俗。娄底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具体差别和不同民族相互杂居的特征,形成了“十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在具体的生存环境中孕育出来的,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表征民俗文化的差异性本质。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民俗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尊重民俗文化身上的泥土气息,把握民俗文化呈现的特定场合,因地制宜地挖掘区域内的民俗文化,再以现代表现形式进行旅游开发,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并借鉴现代媒介手段,创造性地情景再现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保持民俗文化的本真面目与文化根基,切忌狂欢似的恶搞与粗糙拼接或组装式再现。
总之,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旅游已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重要媒介,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3-26.
[2]刘楚魁,李大鹏.湘中民俗文化[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4.
[3]陶虎,彭品志,毕继东.旅游广告——原理与创新[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18.
[4]李竞爽.文化旅游譜系追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 (04):32-35.
本文为娄底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娄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