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数字平台的“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发展

时间:2024-05-04

陈航

〔摘要〕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的融合发展理念,为下一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能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提升湖南“非遗”旅游知名度,打造湖南经济新增长点,搭建数字化平台可作为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字平台;“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创新路径

2019年初召开的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提出了“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的融合发展理念,为下一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邵阳布袋戏、祁阳小调、长沙花鼓戏、凤凰苗医药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留存价值,而且经过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充分挖掘非遗的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在贯彻落实党中央“能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提升湖南非遗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湖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数字化平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数字化著录保护濒危“非遗”项目

当前国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加强“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各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点工作。以往常用的“非遗”记录和存储媒介以照片、录影带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失真、丢失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数字化著录技术,一方面可以丰富“非遗”留存形式,除了图片、影像外,还可以通过3D技术、VR技术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存储更加真实的还原“非遗”原来的形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容灾备份、信息加密等技术手段,保证“非遗”资源不泄露、不丢失,提高了“非遗”资源的安全性。例如,故宫博物馆利用VR技术制作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电影,游客带上VR眼镜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游览整个紫禁城,并且观看到一些已经失传但是经过数字化复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资源共享提升“非遗”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也是限制“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能够成为依托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将全市、全省的“非遗”资源整合起来,在省文化和旅游局的统一部署、统筹规划下,进一步挖掘本省“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非遗”知名度、又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创造更多旅游收入。最后再反哺“非遗”保护和开发等工作的开展,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例如,山东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数量多达500余家,从2011年开始,按照统一部署搭建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山东省内各博物馆将公开的“非遗”资源上传到该平台上,游客只需要登录该平台,就可以了解到省内各家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数字化传播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湖南省不仅“非遗”项目众多,而且很多“非遗”项目源远流长,无论是对科学研究、文化传承还是旅游开发,都有很强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在“非遗”旅游资源化开发过程中,如何提高“非遗”知名度,增强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能够为“非遗”的线上宣传和推广提供便利。依托数字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可以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还可以利用前沿技术(如VR、3D、4D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甚至可以与游客进行互动,在实现“非遗”传承、弘扬和发展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湖南省博物馆从2016年开始,依托数字化技术陆续推出了一些“非遗”项目的3D视频。游客身临其境般觀看苗族四月八节、土家年、龙舞这些“非遗”项目的3D视频,近距离的感受“非遗”魅力,有利于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

二、“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旅游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湖南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并且受到了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例如桑植民歌,除了具有一般地域性民歌的方言特色外,还吸收了楚巫时代祭祀活动中演唱的一些音乐原色,两者融合才赋予了桑植民歌以独特的魅力。在进行“非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非遗”项目进行包装、宣传,而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脱离孕育“非遗”资源的原始土壤,就容易走向旅游开发同质化的道路。因此,在进行“非遗”开发中,必须要坚持整体性原则,重视“非遗”项目背后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元素的整体挖掘,让“非遗”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

(二)宏观设计与微观表达的协调性原则

“非遗”旅游资源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湖南省这样一个“非遗”项目多种多样的省份,更需要坚持做到宏观上的统筹设计与微观上的特色表达保持协调一致,才能实现“非遗”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价值的最大化。在宏观设计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结合本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对“非遗”项目进行渐进式开发;在微观表达上,必须要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乡土文化,打造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非遗”旅游资源,减少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三)“非遗”旅游资源的延续性原则

无论是“非遗”资源还是其他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在用于旅游开发之后,必须要关注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支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非遗”旅游资源也有其特殊性,除了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外,还兼顾了文化属性。因此,“非遗”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将资源持续利用作为第一要义,避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非遗”项目保护甚至是出现破坏等行为。基于这一要求,就需要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引导,出台政策制度,形成约束,确保“非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三、基于数字平台的“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路径

(一)依托数字平台加强“非遗”旅游资源的宣传

在“非遗”旅游资源化开发过程中,增强“非遗”知名度,做好“非遗”推广宣传是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湖南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本地“非遗”项目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将“非遗”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让妈妈回家”项目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进行报道;除了依托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体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地向群众推送关于“非遗”的相关知识。例如,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让一些地方性的“非遗”项目,也能够通过数字平台让更多人了解。

(二)依托数字平台实现“非遗”旅游产品创新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均加强了对“非遗”旅游资源化的开发,湖南省要想突显自身优势,除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外,还必须从“非遗”旅游产品出发,推出一些创意产品,增加“非遗”旅游附加值。数字平台在创新“非遗”旅游产品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文化和旅游局可以利用官方网站,向广大网友征集“非遗”旅游产品创意,一方面能够增加官方和民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能够创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非遗”旅游产品。例如,利用VR技术让游客参与“舜帝祭典”的虚拟活动,对“非遗”项目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非遗”旅游体系

利用数字平台加快推进“非遗”旅游资源化发展,虽然能够在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外来游客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很多地方性的“非遗”项目,由于本地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数字平台的软硬件基础,以及配套的数字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呜哇山歌的瑶族,哭嫁歌的土家族等,主要聚居在山区,缺乏发展“非遗”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为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财政投入,重点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培养数字化人才,支持本地“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发展。

(四)整合省内“非遗”资源,依托数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以往湖南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虽然对“非遗”项目的旅游价值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非遗”项目分布相对零散,没有进行系统式的开发和利用,“非遗”项目的旅游资源价值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为实现省内各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数字化平台,将各地的“非遗”项目全部纳入平台之上,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宣传、利用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湖南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在新一轮的文旅产业竞争中,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色资源,依托数字化平台加快推进非遗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湖南省打造差异化旅游发展路线、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始终坚持文化和旅游和合共生、非遗项目保護与发展协同并进的发展策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数字平台为依托,深入挖掘湖南非遗资源的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鲁冰倩)

参考文献:

[1]李扬.基于数字平台的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5.5: 32-35.

[2]陈悦.基于数字信息平台的博湖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 222-225+255.

[3]方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一以湖南为例[J].智库时代,2019.5: 8+13.

[4]叶伟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J].文艺生活,2018.7:127-1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