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祝融》的舞蹈结构和文化探析

时间:2024-05-04

刘树明

[摘要]本文从群舞《祝融》的舞台呈现入手,剖析其结构和特点、文化象征和精神内涵,来挖掘群舞《祝融》所要演绎的主题------和谐共生、坚守初心。

关键词:祝融   火神  神話  和谐  舞蹈  结构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刘益峰编创的群舞《祝融》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刘益峰虽不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人,但作为一个毕业于衡阳艺校的舞者,自然对围绕南岳衡山祝融峰的各种说法了然于胸,祝融火神的文化基因深深的埋在了他的心海。《祝融》在舞台上的呈现,从舞蹈语言的本身而言,或是从创作的情感特点、文化诉求来看,都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现代舞融入古典舞元素来展示祝融与火的艺术形象

远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过着原始又简单的生活。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人类终于摸索出了使用火,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火对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像这种彻底改变人类走向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必然会被人类永世歌咏。慢慢,在歌咏和赞美中,它们被神话了,成为了配享庙祭的神或仙。火,作为一个物质存在,也被神话,赋予人的属性。这个属性的载体,就是我们所知的祝融。

《祝融》为现代舞,同时融入了古典舞的元素。因其寓示着人类的命运,一开场便恢弘滂博,大气非凡。

相较传统的民族舞而言,现代舞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主张彰显个性,更合乎自然运动法则,自由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反映现代社会生活。衡阳艺校的学生们作为《祝融》的表演者,长期接受了芭蕾舞的“开、绷、直”和中国古典舞的“圆、曲、倾、拧”体系训练,一开始很不适应现代舞风格,但通过几个月的系统训练,同时通过在《祝融》中的演出,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舞蹈之门。表演中他们需要摆脱程式化训练所形成的“动作习惯”和“审美习惯”,进一步开发自己的身体,寻求肢体运动更多的可能性,享受“摆脱束缚、放飞自我”的酣畅淋漓。

《祝融》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维,以现代舞的形式和编舞技法,在融入了古典舞的技巧和思想之后,更加多层次的表现出了祝融与火的特定关系,情感表现更细腻。充分运用上身由下至上的扭动和手臂的摆动,表现了火焰的摇曳蹁跹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舞段中大量运用“含—展”动作元素,强化了动作张力;“挥臂握拳”主题动作设计强化了祝融的舞蹈形象和精神指向,配以音乐上的延绵不绝、层层递进的表现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完美地展现了火焰熊熊燃烧所蕴含的音乐形象,在配器上使用了传统的大鼓与现代节奏的融合,使音乐既展现了远古莽荒的厚重又不失现代感。

舞台以红色调为主,融入黑色和肉色渐变设计的连体大摆裙,结合红色火焰状头饰,配合厚重的大摆裙面料,使火焰形象既生动,又具有厚重的质感,使火焰在翻腾中紧密与大地相连,使舞蹈形象紧紧围绕作品“厚重感”的基调,不至于出现轻浮感觉的偏离。祝融的形象同样以红色为主调,配合数码打印上色及涂漆工艺,加上满头小辫喷色设计,使形象充满远古蛮荒感觉,既凸显了历史的厚重,也强化祝融与火绕不开的情节。光影的变化,更虚幻了人类命运的艰难和探索。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不断的向前。以群舞的分分合合,表现出人类所崇尚的团结、奋斗、克难攻艰、乐观向上。

二、舞蹈以ABAB递进层次和结构

舞蹈结构上,《祝融》属ABAB结构,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为序,音乐为渐入式慢板。雷雨声中,自然之力孕育的火种星星点点布满大地,祝融试图主宰火焰,然而他的力量不足以影响和操控火焰,但他仍不懈的努力着。开始画面采用了洒满舞台“满天星”的大场景,从祝融独舞部分中挥臂握拳“掌控”的动作,到双人舞操控失败的设计,再到分组动作中欲引领火焰的动作设计,表现了祝融千方百计掌控火焰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段以快板的节奏,画面设计采用了多板块小画面设计,动作上运用了上身的扭动表现火焰的摇曳,展现火焰如精灵般灵动且向往自由,不愿被掌控的舞蹈形象。祝融一次次不懈努力,与火共舞,尝试着与火建立亲密联系,渐进到带领火焰共同起舞。第一个大三角舞段形成时,祝融逐步实现了“领火共舞”,舞段动作幅度逐步加大,推向了第一个小高潮。

随后,进入慢板状态,重点是人火情的关系。在“定点光”下,一次次努力操控火焰的祝融终于疲惫了,灵动的火焰仿佛被他感动,无声的为他加油,成了他的精神力量与支撑,终于人与火完成了情的交融。祝融不畏艰难,再前进,再出发。舞蹈节奏跟着以快板推进,音乐节奏也随之加快,在情绪表现上则更为紧张激烈,旋律逐步上扬,动作幅度逐步增大,动作设计上控火动作进一步强化,由控火欲望(挥臂握拳)到控火行为(身体左右晃动,双手抖动)进化,火焰的群舞动作设计均跟着祝融的动律进行舞动。

结束前萧声与鼓点相结合的音乐设计为作品的华彩部分,群舞的手臂舞动紧跟着祝融的动律所形成的舞段将作品再一次推向高潮。最后祝融带领着火焰形成的定点光下的火焰造型,祝融踏着火焰,挥臂握拳完成的“控火”的使命。

在ABAB结构的演化中,以灯光的暗色调,主导了舞台的气氛和叙事内涵,表现人类从远古的黑暗中走来,生存欲望让每一个人充满了渴望,但严酷的现实世界,在穷凶极恶的野兽和生老病死的折磨面前,人类稍稍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活得更好,更舒服,似乎是大家内心不能明示,但又存于内心的愿望。以造型,以肢体的变换,以快步的奔腾和突然的停顿,强烈的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让人的内心跟着陷入到焦灼和企盼之中。

三、在表现上极具程式化与仪式感

《祝融》只有六分钟,但这样一个片断性的舞蹈,却具有了舞剧的性质,有着非常鲜明的叙事特性。

通过色彩的衬托,祝融不甘于命运摆弄,不甘于生命无常,在挣扎中奋起,努力于每一次的探索。当他高举双手,冲破黑暗时,火腾腾地燃烧,赋予他无限激情和勇气,他迎火而舞,抱火嬉戏。作为探索者,他是勇敢的,充满了获取的快感和乐趣。他狂热而舞,时而跳跃,时而奔跑,时而扭动,都是他挣扎、跳脱、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最后,他带着他所掌控的火,向着自己的同伴奔跑而去。然而谁知,众人的误解,对火的恐惧,使他陷入到了孤独和痛苦之中。

对火的掌控预示着祝融对命运的掌控。正是命运的无常,祝融有过痛苦和无奈,甚至于挣扎和放弃。他回不到自己的同类之中去,在误解,迷茫,困惑中独自倾诉。幸而,他心中的使者、心仪的对象,来到他身边,陪伴他,安慰他,和他一起相拥、一起仰望。这既是祝融对火的力求掌控,也是一段爱情的表达。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愚顿的,冥冥之中总有自己的知音,在理解和陪伴中,给自己以力量。

也许那还不是爱情,只是理解、同情,但她对他的陪伴,于他一同舞于舞台的中央,那便足矣!是她的存在,使他没有放弃,他的舞蹈更加铿锵有力,在与她的追逐嬉戏里,他找回了快乐,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舞蹈由一开始的抑,到后面的激浊扬清,音乐也跟着由激荡昂扬而变为悠扬轻快,充满了情爱的氛围。内心的世界也由激愤而沉降下来,扬溢着温馨和甜蜜。祝融找回了自信,不再以孤僻高扬自我,不再以冷傲孤芳自赏。在她的帮助下,他重获同类的理解和支持,向他们一再走近。这个过程,也帮助他完成了对火的最后掌控。因为火,同类们一改茹毛饮血的残虐和苦涩。火不只是驱离了虎豹,煮熟了食物,更是带来了光明,让寒冷的山洞温暖如春。大家没有忘记,这一切都是祝融带来的,祝融帶来了火,所以祝融是我们的火神。众人以隆重和庄严,迎回了曾经出走的祝融。

四、《祝融》阐述了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哲理

舞蹈最后表达的主题是团结、共享与同行。

因为有了火,人类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编导充分考虑了这些历史因素,以舞蹈的变化来表现人类的变化。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培养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祝融因为掌控了火,从而成为人类的引领者,践行者,他带着自己的同类,攀高山,涉远路,视野和足迹迅速扩大。湘江边上的南岳衡山留住了他,从此祝融一族在南岳衡山一带休养生息,发扬壮大,终成今天的湖湘子民。

湖湘子民历来的霸得蛮、耐得烦、呷得苦之精神气质,谁说不是来之于先祖祝融的本性?知行合一,敢为天下先,这种先天性的文化气质深深的埋藏于湖湘子民的血脉之中。崇拜祝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当年的祝融不吝前行,勇于担当,从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当我们具有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突然之间明白,我们来自于自然,又要归之于自然。只有与自然一体,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才能更加长久的生存于这个世界。这是人类的又一次觉醒,光明成了我们共同的信仰,火神是我们永远的崇拜。祝融去也,火却不灭。当世界被点亮的一瞬间,所有的心灵,都在飞扬。

《祝融》精巧深刻,以短短的一段舞蹈,融入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敬仰和崇拜。虽然中华民族遭受过无数的灾难,但我们毅然决然,坚守初心,绵绵传之于五千年。这是一种祝融的精神,也是一种祝融的品质,远古的先祖,早已教会了我们,面对困难,只要坦荡无惧,便能迎来光明。

(责任编辑  牧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