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睿
〔摘 要〕《茶界中国》以国际化的开放视角去解读茶叶的生命与奥妙,以及四季轮回中茶的演变与发展。它通过主题、叙事、视觉、营销等方面创新,把茶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茶文化;纪录片 《茶界中国》 创新
由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出品的纪录片《茶界中国》打破以往茶文化类纪录片制作理念,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中国茶叶。该片摄制历时三年有余,奔赴海内外,跨越六十万里,寻找茶人茶事,让观众触摸茶人匠心,感知文化重量,领悟中国精神。自开播以来,《茶界中国》凭借其深度、高度、厚度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同时该片也于2018年4月一举斩获第51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白金奖项。
一、主题创新
(一)呈现丰富时代感,具有国际范
《茶界中国》跨越东方和西方,介绍各地不同的茶叶和茶文化,讲述着茶的前世今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不仅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乃至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镜头转向一万公里以外的英国,这里是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市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阶层,都有着自己的下午茶时间。他们悠闲品茶,谈天说地,茶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样的不可或缺来自中国几千年的茶文明。镜头再次跨越,来到非洲肯尼亚;这里除了野性的呼声,撕裂的追逐,还闪烁着茶叶高峻的韵味光芒和与中国挥之不去的联系。茶叶成为肯尼亚唯一的经济命脉与支柱,他们在中国茶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西方人对茶叶口感的喜好,生产出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红碎茶。这样跨时空的交流,是茶叶的自身魅力,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走出的文化自信。它使中国同世界各地紧密联系起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而这些也正改变着世界、丰富着世界,创造着世界。《茶界中国》的主题也因此富有时代感,更具国际范。
(二)茶人匠心,钟情一生
纪录片中朴素的劳动者们将心种在这茶里,耗费时间与精力去呵护它们,只为追求人们都向往的纯正口感。茶农心素如简,人又如茶,用淡淡的茶叶香去写下他们的年华。导演借茶歌颂着无数的劳动者。片中陈必芳对茶钟情一生,为了将正山小种的桂圆香味呈现,跋山涉水寻找松木。这既是中华所敬仰的匠人精神,也源自对口感的追随。陈必芳也渴望将手艺传给小儿子,让茶人技艺与精神代代相传;但在三年前的一次意外车祸中,小儿子去世,眼看技艺就此失传时,大儿子做出了重大决定:转行。这不仅是为父亲,为兄弟,更是为了这一种技艺,这一种茶文化的传承,这一种口感的保留。镜头中茶叶伴随着山涧小溪流淌,仿佛比喻着陈必芳、儿子、茶三者的关系: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一脉相承的血脉中,茶也于其中缓缓流淌,仿佛融于血脉,流入骨髓。不仅是陈必芳父子,而对于千千万万茶人来说,茶都已经是深铭于心的一道印记,一枚勋章;这便是茶人匠心。
二、叙事创新
(一)不见“大师”只见“茶人”
《茶界中国》总导演刘嘉说:“我们几乎没有找茶界的‘大师,进入我们镜头的都是一心做茶、二门不迈的茶人”《茶界中国》舍弃了“大师”,选择了“茶人”,就是为了保留纪录片最难能可贵的那份质朴与亲近。影片中细致地描绘了茶农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纯正口感的追求,以及对那小小茶叶的专注、尊重与守护。譬如片中扎根于武夷山桐木村的茶农陈必芳,一生执着坚守,匠心传承,脚步从未停歇,深入大山深处,采摘最好的茶树,找寻最好的松木,只为探求制造正宗正山小种神奇口感的独门秘笈。在影片中像陈必芳这样奔走于大山之间追随茶叶口感的平凡茶人还有许多,如徐耀良、张朝泽、蔡国华、张跃华等,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部分人为茶叶心甘情愿地付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与茶技艺才得以千古流传,闻名于世界。茶人的工匠精神也如同茶香一般,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二)更注重讲述茶叶而非抒发情怀
以往茶文化类纪录片注重讲述茶人、茶事、茶道,而此次《茶界中国》一改常态,把叙述重点放在了茶叶本身,告诉观众如何认知茶叶、品尝茶叶,喝到原产地正宗口感的茶叶,这才是《茶界中国》的拍摄初心。影片中除了“茶人”,也请到了茶叶品鉴专家刘军贤、茶叶历史学家简·佩蒂格鲁等,他们的融入,不仅可以为观众传达正确的识茶、鉴茶、品茶的方法,且还原了茶叶在世界流转传播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源自人们对茶叶口感的追随。
(三)用四分钟一组的镜头演绎茶的一生
《茶界中国》的叙事节奏与以往茶文化类纪录片有较大区别,它对节奏的处理有着严格的把控,根据浅阅读时代受众的接收规律,影片设计成每集不超过40分钟,每一组镜头也尽量不超过4分钟,故事叙述时间与空间也要不断变换。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整个剧组跨越4个国家,奔赴11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近200个小时的素材。回顾影片,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故事跳跃性极大,影片一会儿在中国,一会儿又在英国,一会儿又转移到肯尼亚,整部影片节奏上保持着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编导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观众始终保持专注。
三、视觉创新
(一)先进技术的巧妙融入
《茶界中国》运用了航拍摄影、超高速摄影、微观生态摄影等多种表现手段,可谓开创了茶文化类纪录片视觉表現的新时代。用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手段勾勒出精致的画面,饱满的色彩,丰富的细节,无疑给影片增色不少。像影片中的航拍摄影是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团队来操刀的,航拍镜头不是独立进行,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融入到故事叙述中的。例如航拍镜头下呈现的茶场、山涧,画面纯净如茶,色彩饱满,层次分明,配以光影的瞬息万变,不仅给人清新脱俗之感,更让人感受茶叶在四季流转中的演变与发展。再如冲泡茶叶时采用的微观镜头,以缓慢的速度展开的茶叶在杯中浮浮沉沉,色泽、品相在4K画质的微观镜头里都一清二楚,用最简单的方式给观众呈现了什么才是正宗的好茶。除此之外,升格镜头更带给观众一种美的感受,当画面放缓,“慢”让冲击力在脑海中扩散。沸水缓慢倒入杯中,几片茶叶于是在金黄碧透的液体里舒展开来,旋转,徐徐下沉,再升再沉,芽影水光,交相辉映,在沉与浮之间感知茶的呼吸与变迁。
(二)悠长深远的意韵表达
《茶界中国》绚丽多彩的航拍镜头展现着中国茶叶的风花雪月,独特细腻的微观镜头展现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尘封岁月里茶的演变。镜头中无论是对远景的勾勒,还是对细节的雕琢,其实都蕴藏了一种对人生悠长深远的解读。镜头下峰峦幽谷间流淌过的溪水,透亮明净,意在表达茶农对茶最清澈的初心;木柴间燃烧烘烤茶叶的火焰,千锤百炼,意在表达茶农对茶最炽热的本心。水与火交融,茶与人生的味道由此而释放。又如画面中茶农陈必芳站在木门旁,面前是苔藓蔓延,流水淙声,剪影中的他品着茶,却又好像是品着人生,一个与茶相伴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追随着正山小种的口感,倾注毕生精力坚守传统技艺,这是一位平凡的茶农对自然的敬畏,对茶的热爱,对人生的坚守,正如纪录片的解说词“谁握住了地平线上的茶树,谁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统统揉进一整个的春天”。
四、营销创新
(一)精准投放平台
播放平台的广告收入是商业纪录片最主要的回报之一,《茶界中国》在播放平台的营销策略上也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它在中国一线卫视中选择了与江苏卫视合作,择其主要原因在于江苏卫视“920周末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这一大胆创新,足以可见江苏卫视对纪录片节目的重视与探索。其次,选择爱奇艺、腾讯、优酷这三大网络播放平台同步首播,全面、深度覆盖全国观众,短短数日,《茶界中国》一下便成了观众、媒体讨论的焦点,将茶文化类纪录片制作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也成为2017-2018年中國文化走出去又一重量级作品。
(二) IP产品化
正如《茶界中国》的总导演刘嘉所说,“这是一部可以喝到的纪录片”。他致力于运营模式的大胆创新,希望突破以往纪录片周边产品滞后这一弊端,将IP产品化与节目播出同步进行,通过精心设计推出“茶届中国”同名茶礼;并与知名电商合作销售,在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并购买到相关茶礼,使这部“可以喝到的纪录片”成为现实。
影片中富有时代感的主题表达,极为精妙的叙述策略,融合最新技术的视觉呈现,突破常规的营销方式等,都是《茶界中国》在创作上有益的创新与探索。这也为茶文化类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影视范本。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茶界中国》也肩负起文化担当,引领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在国际展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孔苑瑾.古老东方树叶的文化重量——评纪录片《茶界中国》[EB/OL]. http://news.gmw.cn/2017-09/18/content_26207919.htm,2017-09-18.
[2]谷琳.探寻茶滋味中的钱滋味 专访纪录片《茶界中国》总导演刘嘉[J].数码影像时代,2017(09):60-67.
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视阈下湘西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当代价值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YBA303)的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