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何滢贇
〔摘 要〕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之一,创作方式和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高校摄影专业作为培养摄影艺术人才的前沿阵地,更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更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创作能力。本文基于当下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考察所得,立足云南实际,分析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探索摄影教育革新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当代摄影;艺术创作;摄影教育;人才培养
时至今日,摄影术诞生已有180年,伴随着艺术思潮的变化,摄影历经了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变迁,摄影本体语言也从功能性的客观记录转向艺术性的主观表达。摄影在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中,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的趋势,产生了类型学摄影、档案式摄影等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并且在科技的推动下与新媒介融合,衍生出数字合成、影像装置、虚拟现实等多元化的跨媒介艺术。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已经突破二维平面的局限,拓宽了本身的内涵和语义,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广泛运用的创作媒介和日益重要的艺术形式。如此一来,对于摄影艺术家素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高校作为培养摄影人才的前沿阵地,需要将摄影教育与时代发展相呼应,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使学生在当代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表达自我认知和创造力,更好地为当代摄影艺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一、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笔者多次前往国内外各大摄影节、知名美术馆、院校进行考察,了解前沿的摄影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摄影艺术创作的现状和特点,做出几点归纳。
首先,摄影艺术的功能与内涵正在发生转变。以最近展出的“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英国新摄影”等展览来看,当代摄影仍旧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记录功能,但摄影师已不仅仅停留在对客观的捕捉,而是通过镜头反思当代现状,试图用影像语言深刻探讨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摄影图像本身承载了更多摄影师个人化的思考和认知。
其次,摄影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从“北京国际影像周”“韩国影汇”的作品来看,一方面,摄影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拍摄方式和传统的摄影语言,作品采用更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创作,艺术家们借由身体行为、video、装置、3D影像等不同媒介实现着自我表达,围绕图像本体尝试多维度的视觉探索。此外,在刚刚公布的“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获奖作品中,档案式摄影成为当下创作的新方式,艺术家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史料,将公共现实和个人记忆整理为生动的视觉文本。在此,影像承担了更为重要的历史档案功能。摄影艺术在当代多义的语境下,完成了本体语义言说的蜕变与更新。
再者,基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摄影媒介正在实现本体身份的重构,逐步向跨领域、跨学科转化。影像作为重要的视觉载体,与数字合成、互动技术、VR虚拟现实形成普遍的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具体验感的沉浸空间。与此同时,结合摄影的视觉特点,摄影创作已经延展到科技艺术领域。目前,美国加州大学实验性可视化实验室,将摄影和数据艺术结合,已经在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合成摄影、数字影像民族志等领域创作出诸多实验性艺术作品。毋庸置疑,摄影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将给未来影像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同时也给当下高校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二、云南高校攝影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摄影专业作为连接传统视觉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的桥梁,与时俱进的革新尤为重要。云南省现有三所高校设有摄影专业,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摄影艺术人才。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高校摄影专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内前沿的摄影专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体系固化、课程设置单一,成为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上区域位置的劣势,文化资讯获取滞后,艺术观念普遍较为保守,对课程教学和专业更新形成一定阻碍,客观上也造成了云南摄影教育的短板和学生认知上的壁垒。笔者基于多年来的摄影教学经验,总结和梳理出摄影专业目前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构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存在短板
摄影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云南本地,不乏也有边疆地区的学生。存在文化知识结构薄弱,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传统课程设置中,由于偏重应用技能的培养,因而忽视了理论积累的重要性。学生对于理论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停留于技术层面的学习。由于通识知识量不足,影响了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创作视野狭窄,作品内容形式难有创新和突破。
(二)课程教学缺乏连续性,缺少跨学科的有效融合
在原有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以类型化摄影为导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较弱,没有形成相互作用。孤立的课程架构不利于整体教学进程的推进,同时也缺少对师资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趋向于“片段式”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的连续性不强,学科研究不深入。此外,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间的有效融合,削弱了对学生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摄影专业教师以创作型人才居多,较容易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固化,在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削弱了教师的指导启发作用,不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教”与“学”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导致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缺乏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训练模式单一,学生学习成果缺乏有效转换
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验,现行课程作业过于偏向单一技能的考核,缺乏综合性能力的训练。不同课程的作业要求和训练强度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各门课程间学习成果的衔接和转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缺乏创作主动性,作业完成度差,不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同时,教学成果与社会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相对薄弱。
三、关于云南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面对当下摄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已经在传统摄影教育的基础上,开启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影像教育理念和课程实践,并逐步取得成效。笔者针对云南高校摄影专业在课程体系、学生培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作出思考,并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途径。
(一)加快教育理念更新,重构教学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摄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涉及物理、化学、人文等领域的知识,对摄影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性的。因此,云南高校摄影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学生的劣势,做到有的放矢。面对摄影艺术范畴的多样性扩展,摄影教学体系应该围绕“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理念进行构建。在教学体系的重构中,课程设置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通识必修课程和综合认知课程,并且配合认知系列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求知导向,扩展学科视野。因此,针对学生知识体系薄弱的问题,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理论和通识课程的比重,适当增设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审美素养,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个人认知体系,为摄影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课程内容,加强与交叉学科的互动
基于摄影功能与内涵的转变,摄影专业课程建设应该立足时代发展和云南特色,拓展课程内容的涵盖面,增进与新兴学科的有效融合。在保持应用类影像课程更新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将数字技术、VR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跨媒介应用能力。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加强课程间的内在衔接,推进研究型课题教学的建设。通过课题中不同阶段课程的组合,将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拍摄等训练逐步推进,打破学生以往单一技能的习得和“碎片化”学习的模式,形成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实现教学成效的积累和整体推进。
(三)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个体相适应,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传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打破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运用“互动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的个体培养和兴趣引导。加强教师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独立的思维体系,提升个人艺术观念。在实践创作中,合理提升作业的强度、广度和深度,课程作业依据主题表达、计划与执行、作品完成度等标准进行考评,并对作业进行结课展示,以此树立学生的作品意识。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进行多元的跨界尝试,加强学生作品的系列性和连续性。此外,充分结合云南地域性优势,利用实践拍摄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社会,构建问题意识,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行动力。
(四)促進多领域合作,打造实践平台,以展览和实践带动学生创作积极性
针对学生创作缺乏主动性,作品意识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展览、比赛,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增强作品意识,逐步使个人创作理念与摄影艺术的发展相对接。同时,加强与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联动,在实践中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具体应该立足云南地域特点,增设实践实习基地,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教学、学术展览等方式,促进信息共享,广泛探讨摄影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以此推动云南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结??语
云南的地域性特色为摄影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众多可深入挖掘的拍摄题材,不仅为摄影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近年来,多届“大理国际影会”的成功举办,逐步打开云南与国内外摄影界沟通交流的大门,对云南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云南的文化教育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以当代摄影艺术发展为导向,进行摄影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人才培养之路,是云南高校艺术教育向时代迈进的新征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探讨,提出符合云南实际,且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高校摄影教学模式,使云南摄影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路.当代摄影的多元突破[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海杰.屏幕生存:2000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3]张振亚.摄影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模式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8(8):116-117.
[4]刘彩霞.“网生代”语境下高校摄影教学体系的再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8(6):34-35.
[5]陈曦.艺术类摄影基础教学改革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1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