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琳
[摘 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广场舞蹈在各大城市舞动全城,许多喜爱广场民族舞蹈的健身队纷纷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具有民族特气息的民族舞蹈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对全方位提高学员综合文艺素质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为学员全面发展提高了一个平台。舞蹈艺术积淀着传统本质性的内涵与意境,联臂舞动上肢,轻舞为节的下肢,深积着中华民族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本文对广场舞蹈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作全方位的分析与诠释,希望能为广大舞蹈爱好者略尽绵力。
[关键词]文化视野 广场舞蹈 田野调查 教学模式
现在,舞蹈已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了,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对象。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有着很大的联系和渊源。“得意忘形”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指不重人的外表和身体形态,但是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因为传统的中国思想讲究从自身做起,由内在修为到外在行为,由内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程序。而西方人是先注重外在的表象,之后才注重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人的道德观,大多来自外在规则而不是自身形成的。传统的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偏重人为之美,其对更偏重于所穿着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方人则更喜欢自然美,他们对人体美的欣赏有着高超的见解。笔者认为,广场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与人之间感情愈加淡漠,加之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心灵空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民族舞蹈具有比较明显的运动力学价值,其动作能够通过人体肌肉运动形式来产生负荷,同时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循环与消化。所以说,民族舞蹈能够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民族舞蹈具有艺术性、健身性、运动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的功效,不仅仅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还有助于国民整体艺术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对广场舞蹈田野调查数据调查分析
通过对当地的部分广场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的广场舞蹈爱好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已经研究三个方面,同时将三份调查问卷即广场舞蹈进行调查、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调查、广场舞蹈功效进行数据调查。数据表分别散发给当地10个广场上的舞蹈自发团体。以下是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1、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进行数据调查
笔者把对广场舞蹈的喜爱程度分为喜爱;一般;很喜爱;还好;不喜欢等五个层次,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发放,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约21%的人表示喜爱;24%的人表示一般;22%的人表示很喜爱;20%的人表示还好,另外13%的人表示不喜欢。
从本段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广场舞蹈艺术的认知和喜爱程度还处于不同的层面。
2、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数据调查
笔者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将广场舞蹈课程分为秧歌、健身秧歌、形体操、藏族舞蹈、现代舞蹈、街舞等六个种类。调查发现,有128人喜欢秧歌;49人喜欢健身秧歌;61人喜欢形体操;102人喜欢藏族舞蹈;44人喜欢现代舞蹈;另有18人喜欢街舞。
分析一:从本段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广场藏族舞蹈已经被所有的广场舞蹈所容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课程设置的喜爱和新的广场藏族舞蹈所收到的喜欢程度。广场藏族舞蹈是一种由有悠久历史的农牧文化与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宗教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刻画完美的舞蹈形象,协奏悦耳动听且具有旋律特征的伴唱曲调与歌词是其具有的风格特点,又因为农区、牧区、半农区牧区等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入又为其增添了不同又有代表性的民族色彩。
分析二: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深深地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在广场藏族舞蹈动作的展示中,把松胯、弯腰、曲背等动作作为最常见的动作,这种基本形象和高原人民生活与居住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他们所具有的对自己宗教的虔诚心理与宗教相应的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这些动作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广场舞蹈中,使广场藏族舞蹈中的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宗教文化基点上融入舞蹈,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把藏族人民美好的愿望抒发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把农牧文化与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宗教文化三者融合为一体的藏族民间文化的舞蹈形式。
3、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功效进行数据调查
接下来笔者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功效分为消解疲倦、提高身体素质、养生保健、运动理疗、恢复精力、舒缓压力、促进代谢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认为广场舞蹈能够消解疲倦的有59人;认为能够提高身体素质的有52人;认为能够养生保健的有122人;认为能够运动理疗的有24人;认为能够恢复精力的有77人;认为能够舒缓压力的有87人;认为能够促进代谢的有34人。
分析如下:这些广场舞蹈的舞蹈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自身肢体的影响因素。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式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一种高雅艺术性的创造。如广场中的舞蹈多以锅庄舞者,他们扭动有形的腰部多合着音乐节奏,有动感,有节奏有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一种安详和谐、身临其境的美感;松弛而有力的膝部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随着宗教意识的逐渐淡薄,人的精神面貌也在逐渐改变,但唯独这种舞蹈的动律,独有的风格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保存了下来。
二、对广场舞蹈教学模式分析研究
1、广场民族舞蹈文化审美及发展走向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深深的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场民族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成功地把舞蹈、动听的音乐、设计风格的服饰、婀娜的体态和风俗习惯等融为一体。被人们称之为“民族的艺术。”它在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艺术性,从运动力学角度讲,其健美力度无与伦比,是一般健身舞蹈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伸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掉人体多余的脂肪,造就了形体之美。endprint
2、广场舞蹈课程训练方法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目前的广场民族舞蹈课程教导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广场民族舞蹈课程几乎都是把专业舞蹈表演照搬到广场来教或表演,只是在动作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化,表演大众化的改变与处理;在教民族舞蹈课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舞蹈专业训练模式,应该针对学员为健身塑形的目的,在原有的科学的、系统的、已成形的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将教学的方法改进和优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优化课堂内容,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同时增加综合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员都发挥到长处,把个性的种子播种于心田,开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花朵。
3、提升学员上课兴趣与气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影射与爆发,它们俩就犹如人的左右手,缺少任何一只都不完整。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上,把音乐与舞蹈很好的融合,把陶冶学员美好情操作为必要条件,来使舞蹈本体得到更好地提升。但是广场舞蹈的学员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也会由于种种原因甚至不了解音乐的一些必备的基本知识,更就不要提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将那种很浓厚的情感用自己的肢体协调去传达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选择音乐的能力,只有选择出正确的音乐才会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会减少很多教学麻烦,这样,学员不仅容易记忆节奏节拍。更便于学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动作,用肢体协调的美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感情,达到音乐与舞蹈完美的融合。较鲜明的节奏和较清晰的节拍的民族舞曲这种中速度的旋律是比较合适的音乐选择。这样的音乐能够渲染心灵,熏陶形体,使其有一种美的享受,能够把高雅的气质传播给人们。
4、科学授课、循序渐进
广场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授课,给出的每个广场舞蹈动作概念,一定要是准确无误的,不能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同时,还要要求每个学员必须清楚地知道动作的训练目的,训练要求以及它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学员要明白每个广场舞蹈动作的准确规格与要领,在广场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的动作示范,精确地讲解与正确的引导,可以减少训练中的错误动作发生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对于学员来讲,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的广场舞蹈动作且与复杂的音乐节奏相结合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员这样的特点,在训练中尽量将舞蹈动作的编排简单化、表演大众化,坚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较为科学的授课与训练。例如,在学习广场藏族舞蹈中的屈伸时,开始要学习的是正步位屈伸,音乐节奏从两个八拍内完成屈伸开始训练,随着舞蹈训练次数的增多,要求学员在开始时,在一个八拍内完成屈伸,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教授的内容可以加上不同位置手臂的起伏,或者是上身舞姿的相互交挽,这样就会将复合多变的动作分解成单一的动作,训练的动作得到细软化,更加精确化,同时也提高了学员身体素质的反映能力与强身健体和娱乐的作用。
5、以舞养心、以身养心
为了学员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舞蹈动作必须经过反复仔细地揣摩练习,但却又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也要靠身体与心灵的真正融合。漂亮的、完美的舞蹈肢体动作,需要在无数次大量的训练基础上得到质的飞跃,来更好地加强学员对舞蹈动作的情感训练,提高学员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意境的能力。
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道:“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中国古籍《毛诗·大序》对舞蹈有这样的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般而言,人们对民族舞蹈会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就因为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的不同,还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差异,如人们方言的不同,饮食差异,服装衣饰的差别,宗教影响的不同,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情趣的特点的民族舞蹈。它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加之以表情,用完美声情并茂的融合来表现人类丰富情感的艺术。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 刘思展.论舞蹈教学学生表现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 蓝文.试论文学与舞蹈的意境美[J]作家.2009(12)
[3] 刘建国.浅谈中国传统养生的演变[J].华商.2008(15):95.
[4] 朱玲.生命的舞动[J].舞蹈.2004(06).
[5] 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0~99
[6] 于平.吕艺生的舞蹈教育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
[7]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64~281.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