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洁
[摘 要]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以增强教育的效度是目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对其进行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课 教学改革
一、 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在舞蹈技能方面较弱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很低,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
其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及初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一或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一、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炼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学前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幼教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音乐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二)、舞蹈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1)、概念中的学习共同体
Roland Barth在《从内部改进学校》一书中将学习共同体描述为:“一个学生和成人都能根据对他们的特殊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互相促进彼此学习的地方”。其中提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互相促进彼此学习” 正与我们儒家思想重要典作《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组织中,所有人都有学习主动性及组织成员之间互为支持与协助,支持与被支持,或协助与被协助,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双方都得到提高和进步。这是理想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态。
(2)、实践运行中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及由此而凝聚的共同的力量,在这三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性质的人性的组织模式。
2、舞蹈课程中共同体的构建再延伸
(1)、课堂上一对一教学互助小组
形式:两人唯为一小组,分别承担对方的小老师工作,“学生”的成绩排名与“小老师”自己的成绩酌情挂钩。(“学生”进步一名,“小老师”加一分,以此类推;反之,减分。)
(2)、课后舞蹈自习课设立“小导师”制度。
形式:高年级担任“小导师”,老师安排教学内容,在舞蹈自习课时间给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工作。期末时,低年级“学生”反馈教学评价表;高年级“小导师”看完自己的教学评价表后,写教学心得体会。endprint
三、教学改革实施评价分析
从学生的《评教调查表》、《教学心得》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标性远远高于以前水平。这一结果与我们所做前的预期结果完全吻合,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给予延伸和补充以及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这一点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要想缓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现状,当务之急不是抓常规、抓技能,而应该要把学生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放到第一位来抓,且必须从刚进校时就开始抓。因为只有专业意识形成了,学生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把握专业动态、产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念;才能真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才能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得心应手。如此一来,不但现状能得到缓解,学生的常规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都不再是问题,岂不是一举多得!
(一)、学有所用
自从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后,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思路突然明显宽阔了许多。我尝试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探索,让学习共同体从行动中去实践,再由实践中去反思,继而又从反思中再获得方法的检验,追寻这样的脚步,夯实前行,力求找出问题的本源是关键。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训课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延伸到学前教育民族民间舞,甚至其他科目,更加可以延伸至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专业意识的养成。
(二)、践有所获
理解孩子就要信任他们,信任会是一股克服困难的力量。在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的正确与否,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及运用相应的对策,如果只是用填鸭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和规范动作,那么随着年龄的递增效果就更凸显无力,学生也不可能从学习中收获任何兴趣和乐趣。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去克服学习上的一些障碍。学生不是学习上被动的接受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教学就成为了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现在的局面常常是,面对学业不良学生,教师多为采用控制性管理型方式,认为这些孩子是没有能力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有的教师甚至不给这些学生机会,就一味地“填鸭”。在教学过程中指令和要求学生的比较多,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行为中各种消极的情绪,也打压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不相信,自然会让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也会让学生在这样的循环中,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尝试,自我实践的机会”。
学习共同体的诞生,让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也充分调动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自主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习的动力更多不是为了获得师长的认可和逃避不快,而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的自主行为。
在此环节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如下:
1、指导“小导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
2、帮助“小导师”追本溯源;
3、跟踪记录,留下实证;
4、促使自然形成学习共同体;
5、收集成员学习的痕迹。
四、问题讨论
研究中已发现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专业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如何针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相应的专业意识养成教育实践体系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责任编辑:翁婷皓)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