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超?徐为结
摘要:通过调研个别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预科生,了解该生思想动态及学习、生活、文化适应等情况,从贯彻国家政策、搭建交流平台、建立沟通机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帮扶,同时注意针对性、有效性、差异性,注重平台构建、团队搭建,从而教育、服务好预科生。
关键词:预科生;健康成长;策略
近年来,随着预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化,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遇到了挑战,由于预科生与大多数学生相比,存在素质素养、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为此,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一、帮扶学生的情况
某某是预科生,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里,父母都是牧民,家里还有弟弟,通过民族政策考入某某大学,曾在某某大学预科学院学习一年,在这一年的预科班学习经历并没有让其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反而形成纪律涣散、厌学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习惯。自入学以来,上述问题没有改善,依然我行我素。对此,积极介入,从思想动态、学习习惯、日常生活等方面日渐引导,有效帮扶,具体如下。
二、帮扶采取的策略
(一)贯彻国家政策,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以国家对预科生教育管理办法为基本准则,逐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加强有关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民﹝2014﹞3号)以及《学生手册》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则制度教育该生认清作为学生的本职,认识到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有限度,明确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和严禁宗教干预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帮扶该生的具体工作上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四个认同。通过上下联动,分层次、分阶段、多角度与该生进行“1对1”谈心谈话,从而打开该生的心扉,进行面对面、心对心交流。
(二)建立沟通机制,发挥家庭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远离家乡求学预科生来讲,其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等基本情况,对其心理、学习、文化以及生活适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常态化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家校合力,帮助学生。
(三)搭建交流平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区域文化差异导致的性格差异和语言差异影响部分预科生与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加强班级学生之间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帮助解决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具体帮扶上,加强对该生的学习辅导,激发学习兴趣。再者,通过寝室、班级、任课老师、家长四个层面对其开展“4帮1助学计划”,从而搭建交流平台,发挥好文化育人效果。
三、帮扶注意的问题
预科生的教育管理事关民族团结大计,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高校承担着教育他们的使命,同时也面临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预科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探讨的一个命题。案例中的学生情况较为复杂,涉及到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各方面,高校辅导员在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即要“用三心”感化学生,又要用法律、宗家、心理学等知识服务学生,促进这些学生健康成长。
(一)注意针对性与有效性
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依然是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从预科生的思想状况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人一策”教育服务方案,确保教育服务质量。
(二)注意因人而异
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预科生的教育服务上,要做“通才”和“杂家”。既要具备多样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学会动员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站在国家的大局角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情育人,辅之以法律法规的约束。
(三)注意构建沟通平台
积极寻求学生、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与發展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配合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学生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能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
(四)注意搭建团队
建立一支包括内派老师、本校老师在内的预科生教育管理团队。加强这只队伍的培训工作,重点强化预科生基本情况掌握、工作理念和方法提升、工作案例分析的基本理论,提高一线高校思政工作者处理预科生事务及开展预科生工作的能力,并加强预科生工作研究。
预科生的思政工作较为复杂,涉及到预科生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各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对预科生的教育服务中,即要“用三心”感化学生,又要运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心理学等综合知识来教育、管理、服务好预科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田铸.试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2012(11).
[3]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