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冷淑敏
【摘要】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密切联系。通过有效融入中国梦教育的精神实质、充分挖掘新载体、营造具有中国梦特色的文化氛围等方式,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关键词】中国梦 创新 创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高校作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应抓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特点,充分激发其创新创业智慧,挖掘潜在能量,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助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路径,都会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长河中烙下深刻的印迹。中国梦教育要有效贯穿于学生的常态化学习中,以“课程教学、校园社团活动、校外实习实训”三个课堂联动为途径,融入“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深入学生的灵魂与思想。当前,众多地方高校处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转型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常规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教育需求,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一代人才教育的通行证。
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演讲中谈到,“点击‘创新这个‘鼠标,世界经济这盘‘棋就可被激活”、“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新,作为引领,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犹如一对孪生子,创新是理念与宗旨,创业则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携手并进,方能成就社会的美好未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是积累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定位不够清晰。据调查,107所“211”工程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且多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仅是以选修课为主,多数院校开设的是创业导论性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个别高校设置的创业类课程,列属于经济学或管理学学科之内,没有较为明确的归属。学科定位不够清晰,导致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层出不穷。教育方法上,很多高校沿用较为传统固定的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大相径庭。师资队伍上,很多高校没有专职教师,一般是以就业指导教师兼职,或经济学、管理学教师兼任,因双重或多重角色的身份,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这些教师往往难以全身心投入于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
教育目标不够契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开设的较为“年轻”的教育内容,主要教育载体为课程,且所设课程参差不齐,缺乏整体规划,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要克服“两张皮”现象,就需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紧密联系相关行业或企业,听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建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思考和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塑造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出谋划策,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使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合。各高校特别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注意调整好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实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教育方式。即把学生培养分为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三个阶段。在大类培养阶段,学生用1.5年时间修完以通识通修模块为主的课程。随后,学生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用1.5年时间修完以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为主的学科专业模块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素养和专业训练。最后,学生通过类别选择,进入不同的发展途径,即多元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为1年时间。
管理水平不够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务处负责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工作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团委负责学生竞赛,各教学系部负责具体实施。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学系部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科学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创新创业类教学、活动、教育资源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中国梦教育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把中国梦教育的精神实质有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国梦蕴含着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实质,这也是新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将中国梦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抓好《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建设,将中国梦精神融入教学,使学生深刻认知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统一性、艰巨性与曲折性。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良好的“三风”形态等,都将成为推动学生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
充分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载体。挖掘教育新载体,创新教育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经历创业的艰辛与收获,体会创业的真谛。高校制定“学分奖励、资源提供、教材辅导、平台创造”等激励政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实现。以校园创业为重要平台,组织创新创业成长论坛,邀请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畅谈经验,为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坚持开展SYB创业培训,开展“职业特训营”,增强学生创业的专业化与合理化,带动更多的同学走进众创业空间,帮助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成就靓丽人生。
积极营造具有中国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国梦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其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思想认同与行动统一,创新创业教育同样需要如此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内悬挂创新创业名言警句,运用校(院)报、校电视台、广播、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介方式,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采,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小品、歌舞、相声、情景剧等弘扬创业精神,召开创新创业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创新创业观,使创新创业思想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中。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类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体验奋力爬坡的过程,明白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败,培养其身处逆境但依然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使其从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高校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机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性、可持续性。重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提高师资水平,鼓励教师“走出去”创办公司或到相关行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前往相关院校或500强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模式,为学生带来宝贵的一线成功经验,增加教学的筹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采用“引进来”方式,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一线生产专家为外聘教师,给学生授课或开设系列讲座,为其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建立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水平,设立专项经费,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注:本文为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MKS14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振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2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