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戏曲传承人培养:现状、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4-05-04

陈丽竹

摘要:戏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也是戏曲人才培养实践的历史。以S省戏剧学校为例,总结戏曲传承人培养机制的特征、优势和缺陷,梳理戏曲传承人培养机制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民间戏曲音乐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保护、传承优秀民族艺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戏曲;戏曲传承人;培养机制

一、戏曲传承人培养模式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动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传承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形可依、有据可查,而是像彩云一般飘忽不定。戏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戏曲传承人培养实践的历史。戏曲传承的方式,无论是师带徒的个体传承方式,还是父传子、母带女的家庭传承方式,或是科班和学校的集体传承方式,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传承人的缺失,是制约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我国现存戏曲剧种仅剩267个,短短60年间便消失了近百个剧种。人在曲传、人散曲终,这些戏曲剧种,往往因传承人的逝世而消亡。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其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戏曲传承人。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样式,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不少艰难曲折。时代发展到今天,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当下戏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仅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戏曲发展历程考察,数十年来,因为市场的起伏、资金的波动和百姓的喜好,许多戏曲剧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少曲艺班也因此先后停止了招生,戏曲传承人的培养陷入了困境,导致一些在民间尚有一定土壤的戏曲种类,也同样逃不出后继乏人的窘境。

在昆曲、扬剧等传统戏曲种类相继入选非遗名录后,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对戏曲传承人的培养和梯队建设表示关注,他们提交议案,不断研讨适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办学体制和学制。S省戏剧学校(以下简称省戏校)是一所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设京剧、昆剧、锡剧、越剧、扬剧、舞蹈等专业。建校几十年来,该校建立了严格、有效的戏曲传承人培养制度,为全省各级戏曲院团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戏曲演员和艺术家的摇篮。而它的成功,正是源于较为成熟的戏曲传承人培养模式。

(一)牢固树立学生基本功培养意识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演员要运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因此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培养戏曲表演人才的专业院校,省戏校始终牢固树立学生基本功培养意识,将戏曲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分管理,制定两套不同的作息时间,规定戏曲专业的学生每天早晨6:30必须按时参加早功,杜绝迟到早退现象;专业课以“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为授课模式,每天八节专业课之外,预留时间分组排练、定期检查,并计入期末成绩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实践、进修和就业机会。在这样的良性竞争和奖励机制下,许多优秀戏曲苗子的潜力得到极大的挖掘,充分满足了戏曲传承人后备力量的培养需要。

(二)自觉彰显“校团合作、演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省戏校坚持“校团合作”,先后与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锡剧团、丹阳市丹剧团、海门市山歌剧团、江阴市锡剧团、泰州市淮剧团、常州市锡剧院等院团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戏曲人才。“小昆班”、“小锡班”、“丹剧班”、“山歌班”、“泰淮班”、“常锡班”等陆续脱颖而出。校团联手,互利双赢,与剧团的长期合作,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批批戏曲传承人。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实践演出活动,“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积极探索戏曲求学者学费减免制度

近年来,省戏校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修订和完善了优秀学生推优入党制度、学生申请减免学费制度、学生干部培训制度等,为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在招生信息中明确标示:“六年制中职学生学费全免,五年制高职(大专)学生前三年免学费”。而戏曲专业的学生不仅学费、书本及代办费一律全免,还每人每月发放数百元伙食及生活补贴。此制度利在当前、功在长远,对保护和振兴戏曲文化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始终抓住师资队伍建设根本

省戏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工作。一是通过公开课、校内外论文评比、技能比赛、专业技能考核等活动,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科研能力,强化教师梯队建设;同时广泛聘请省内乃至全国的著名戏曲传承人和老一辈优秀艺术家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指导,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年轻教师进行学位进修,并纳入考核制度等。

二、戏曲传承人培养模式的不足

通过省戏校实地调研与师生访谈,了解到该校在戏曲传承人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课在課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弱

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学校在招生考试时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文化分数线相对偏低,因此不少学生的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而每天的早功和八节专业课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晚间通常为小组剧目排练,这导致文化课的课时被压缩,自主学习时间较少。

(二)部分青年教师对待日常教学工作缺乏责任心

访谈中,青年教师们普遍反映工资待遇不高,收入有限。不少青年教师在校外参加社会兼职,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充足的精力完成本职工作,对待校内日常教学和剧目排练态度懒散,积极性下降,责任心不强,授课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校的艺术教育质量。

(三)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热情

访谈中,一些戏曲专业的学生表示,戏曲传承人离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自身条件有限,即使通过努力也难以达到传承人的评判标准,因而安于现状,缺乏职业热情;另有学生表示,自己自幼热爱戏曲,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划,但过去学戏曲、进院团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戏曲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理想,因此他们担心自己以后也会迫于现实而改行。

三、戏曲传承人培养调整与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坚持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手抓”

传统戏曲人才的构成、培养模式是学生开发自身技艺潜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因此专业课程的强度和密度必须得到保证,但要想成为戏曲传承人,除了专业技艺的锤炼,更要注重人格历练与审美提升。要坚持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手抓”,当务之急是进行校内课程结构优化调整,增加文化课的比重,秉持“难度低、宽度广”的课堂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情操。只有戏内功夫与戏外功夫相互补充,才能共同促进戏曲传承人的培养。

(二)提高青年教师待遇

学校对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应设立相应的教学激励机制,并与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同时,上级教育部门要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或在区域内组织业务观摩和交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此外,学校对艺术教师要珍惜和关爱,切实提高综合待遇和生活保障,让他们有奔头、有幸福感,从而发挥专业特长,安心从事戏曲艺术教学。

(三)鼓励学生将从事戏曲工作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

戏曲专业的毕业生们日后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学校要鼓励他们将从事戏曲工作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政府应该尽可能给予其生活关心和经济保障,对于国家近几年就戏曲传承与保护下发的文件予以强有力的督导和落实,给基层戏曲工作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成为一名戏曲演员相比,戏曲传承人的要求无疑更加严苛,对于真正有天赋、有兴趣和责任心的优秀学生,学校应鼓励他们将成为戏曲传承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不仅要把基本功练扎实、把戏唱好,还要真正地把“传承”精神秉承下去,时刻将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

(四)政府职能部门出台戏曲传承发展扶持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戏曲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不少问题亟待完善,例如:传承工作进展迟缓、传承人待遇低下、监督传承工作部门的专业性等。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戏曲发展扶持政策,提高戏曲传承人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专业性地审批传承项目并落实传承经费;实施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对他们的从艺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以文字、图片、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留存;针对传统戏曲专业招生难、生源少的问题,设立专款扶助项目;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研究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戏曲中专体制、学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传承人工作理念,规范传承人工作状态等。

S省戏剧学校的成功源于成熟的戏曲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面对戏曲艺术整体的严峻形勢,要想振兴弘扬,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进行培养机制与方法的改革,让生存回归市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同时,培养戏曲人才还兼具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古老的戏曲艺术,重新建构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审美。

参考文献:

[1]于潇.从传统戏曲人才的培养看中国戏曲的特征[J].戏剧丛刊,2012.

[2]杨惠玲著.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